閆旭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我校選擇繪畫欣賞作為校本課程教學的時代背景、存在的問題以及我校校本課的實踐探索,培養學生對一般繪畫作品能進行有效的觀察、描述和分析習慣,初步掌握繪畫欣賞的基本方法,培養具有美術素養的人才。
關鍵詞:美術欣賞;校本教材;繪畫;教學
一、校本教材中選擇繪畫欣賞教學的時代背景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不僅“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美術欣賞能力”。[1]還強調“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愉悅之外,還應能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這就要求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美術教師要改變過去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把欣賞教學提高到重要位置。
也就是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我校因地制宜的利用當地各種資源,積極開展了以探索校本教材----“繪畫欣賞”教學實踐。
二、本地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現狀
1984年,吳冠中先生曾在《美盲要比文盲多》一文中寫道“……識字的非文盲中倒往往有不少不分美丑的美盲!”。[2]那么如今三十四年過去了,經濟科學文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文盲基本解決了,可美盲的問題徹底解決了嗎?其實解決“美盲”欣賞能力的難度比“文盲”認識字的難度要大的多、難的多、復雜的多、艱巨的多。
原因有以下幾點:
1、美術教師在專業素質上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在美術的知識、技能、責任心、繼續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也一定體現在教學能力上。
2、社會家庭關注不夠,不重視美術欣賞。美術相對于其它學科還得不到社會和家庭的普遍重視。
3、教師教學方式存在問題。在教學行為上,有一些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過分追求形式,雖然能給課堂增色不少,但刻意追求課堂的舞臺效果形式,忽視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本末倒置,也是不可取的。
4、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的問題。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還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雖然在教師課前布置查找相關資料中也能掌握一些,但畢竟收集的很有限。
此外,還存在一些如課堂評價機制不健全、“標準答案”壟斷模式、欣賞與實踐相分離等現象。
三、校本教材—“繪畫欣賞”教學的探索
(一)界定欣賞定義,明確培養目標
《現代漢語詞典》對欣賞的解釋:“欣賞: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欣賞的層面較淺,停留在感性階段,比較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審美發展需要。
從某種意義上說,欣賞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人的審美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由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包括審美感受、審美判斷、審美理解以及審美創造。
繪畫欣賞是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等進行欣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藝術現象的活動。
(二)分學段進行教學,欣賞逐步深化
首先我們把小學六個年級分成三個學段,分別是:
第一學段(1-2年)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欣賞教學訓練,選擇兒童喜聞樂見的小動物、植物的繪畫作品。如齊白石先生的中國畫《慎生補碟》一畫選擇了學生們喜歡吃的桃子,還有美麗的蝴蝶,作為欣賞對象,一下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用簡短的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會說:美、像、好看,這些簡單的詞語。老師引導這是我國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老爺爺畫的,并出示齊白石先生作畫的圖片,提問什么叫國畫?國畫都用哪些工具?這幅畫上都畫了什么,用了哪些顏色?畫是正方形的,還寫了書法、鈐印等。使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特點和工具材料,體會中國畫的美感,形成民族自豪感。
第二學段(3-4年)利用課前8分鐘進行欣賞教學訓練,如齊白石先生的中國畫《蛙聲十里出山泉》,首先讓學生講講小蝌蚪的樣子和生活場所,橢圓形的大腦袋和彎彎曲曲的小尾巴,生活在水塘里等等。其次利用多媒體和掛圖來欣賞,講究直觀性,教師不要先講,以免限制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用簡短的話語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雖然學生往往被一些細節吸引,想象力豐富,但老師把學生講的話用他們的語言簡短地歸納在黑板上,如齊白石、中國畫、宣紙、毛筆、墨、蝌蚪、線條等等。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蛙聲十里出山泉》為什么整張畫沒畫一只青蛙?山泉也沒有十里那么長?學生思考,討論,回答說:小蝌蚪長大了就變成青蛙,青蛙就會呱呱的叫了。這幅畫是豎幅長方形的,畫的上面畫了遠山,感覺蝌蚪從很遠很遠的地方游下來的等等。
第三學段(5-6年)利用課前10分鐘進行欣賞教學訓練,欣賞法國現代畫家阿列卡的油畫作品《勺子》,畫面構圖單一,主體形象強烈、鮮明,突出重點,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一簡簡單單的形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場景,是否你注意過呢?生活中到處都有美,你發現了嗎?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選擇,請同學們之間介紹畫家及喜歡的作品,進一步比較中西繪畫的不同特點和技法,明確兩種繪畫欣賞習慣的不同。
(三)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繪畫欣賞環境
學校聘請我市優秀畫家到校指導,擔任輔導員,定期講座示范。積極組織學生到博物館、美術館參觀展覽。拍攝喜歡的繪畫作品,并要求用簡練的文字、簡單的美術術語對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分析,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
學校的廳廊、教室墻壁上懸掛學生喜聞樂見的中外美術作品,并在下面對每張畫加以簡介說明,同時學校還開設班級圖書角、圖書室、美術工作室等場所供師生借閱,并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籍,還每月推薦一位畫家,鼓勵學生利用各種資源收集資料,如圖片、文字、影像等,開展交流、討論活動。每學期開展美術知識競賽、問卷等活動,邀請家長也參與進來,家校合作。
結論
鑒于小學美術欣賞的時代背景及現狀,對我校的繪畫欣賞教學進行了實踐探索、歸納梳理,試圖找到更為科學有效的校本特色教學。由于我們還處在不斷地補充和修正階段,我們會在深入學習《美課標》的同時,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當地各種資源,開展有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 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0頁
[2]吳冠中.畫外音.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頁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第14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