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寧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測繪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18)
在傳統的實訓教學中,實訓指導教師通常是按照“講解實訓目的→儀器操作演示→實訓指導→數據處理板演”的固定模式進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被動的接受者,積極性欠缺,在實訓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有怠工現象存在[1-2],而通過小組的集體實訓成果又無法對小組成員考評區別對待,指導教師往往是依據學生考勤給出平時成績,依據試驗報告給出考試成績,存在考評不準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課題組經過調研,認為實訓課程可以改革為項目化教學模式,采取“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方式,通過完成任務來提高學生對于工作崗位核心能力的獲得和提高,使學生得到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移動智能終端(如手機)在大學生中的普及,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日益推廣,出現了一系列如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安排時間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理論知識的預習提供了便利條件[3]。使學生對教學中的難點可以進行深度理解;開拓知識視野;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組交流、討論和總結[4],將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過程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過程;這些新型教學模式借助網絡平臺具備時間開放性,教學資源多,選擇空間大的特點,但是對于微課、慕課等授課方式普遍存在學生自主學習監管少、人機交互多而師生互動少,缺少教學模式和激勵機制支撐等缺點[5]。
如果將傳統的實訓教學改革為項目化教學,利用互聯網教學資源,合理地采用混合式教學方式,探索互聯網支持的智慧教學與項目化教學模式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6],并側重在實踐性強的實訓課程上應用;對實訓小組成員精確地考評,注重授課效果的量化考評,依據互聯網平臺,實現學生的學習過程性評價量化統計,并依據個人、小組和考試給出綜合性的客觀評價,對于解決學生的考評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是有意義的工作。
項目化教學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通常包括情景導入,明確任務,搜集資料,制定方案,自主協作,具體實施六個部分,在原材料試驗實訓課程中,項目化教學將上述的六個環節融會貫通為教學整體設計、單元設計、標準化教案和實訓成果考評四個部分,具體內容敘述如下文。
針對前言中所述的問題,課題組經過調研,以學生檢測崗位必備的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利用調研成果,依據檢測工作流程分析,給出常見的檢測工作項目作為典型工作任務。在課程的整體設計中制定了如圖1所示的設計思路。
在圖1中,在工作領域中依據工作流程進行相應的工作任務布置,并提煉出最常見的三部分典型工作任務與教學領域有機地銜接,給出必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點,轉化為試驗實訓任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相應進行情景設計,進行教學單元劃分。

圖1 整體設計思路
按照專業不同,接受不同的實訓任務。道橋類接受某標段道路的檢測任務,建工類接受某辦公樓的檢測任務,具體任務可再細分為土工類試驗實訓單元、水泥類實訓單元、水泥混凝土類試驗實訓單元、鋼筋類試驗實訓單元、集料類試驗實訓單元、瀝青類試驗實訓單元共六個教學單元。每個單元設計按照“工作情景及任務描述→學習目標→技能及知識要點→教學組織設計”的流程進行設計,并相應完成細化內容。
每次課程的教案由教師工作頁和學生工作頁兩部分組成,教師工作頁按照“任務描述→學習目標→建議學時→學習資訊→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教學設計→考核評價→總結反思→知識準備”的流程進行設計,并相應完成細化內容。學生工作頁由“表頭信息、任務下達、資訊搜集、計劃與實施、總結評價與反饋、學習拓展”六個部分組成。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教師工作頁中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工作頁中的“計劃與實施”內容要相互對應。
在教學組織方面,在下達工作任務后,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互聯網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組織,讓學生提前預習,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微課教學、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讓學生進行相關教學環節的試驗演示。依據學生工作頁的流程,設計了某次試驗實訓的過程如圖2所示,圖2采用流程式課程設計思路,針對試驗實訓課程的設計及改進,依次經過項目任務布置與互聯網資源推送、視頻或微課形式試驗演示、小組形式編寫試驗方案、翻轉課堂完成學習過程、總結評價與反饋、課程拓展及改進設計(原有設計的升級)等六個環節完成一次課程的設計及改進過程,形成閉合循環,不斷地更新與進步。具體分述如下。

圖2 流程式課程設計思路
依據教學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將原材料試驗實訓中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目標分類設置工作情景,布置學習項目任務,將學習過程進化為工作過程,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工作任務接收到位。將技能競賽的標準、原材料試驗檢測規范等資源庫內容進行選擇和融合,堅持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根據項目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能力為本位,以項目為載體,通過小組合作研究,編寫學習方案,安排小組成員的崗位分工。
采用互聯網平臺資源對試驗目的和意義從工程案例角度進行說明,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試驗目的的理解深度,對于整個試驗過程采用視頻或微課形式進行試驗演示,在授課過程中對視頻進行必要的播放暫停并輔助講解。
在觀看完視頻之后,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制定詳細的試驗方案,著重于試驗的能力要點和安全要點。在學生工作頁的計劃與實施分項中完成,將各小組已制定的操作方案以課件的形式總結上交給實訓指導教師。
通過翻轉課堂形式使學生自主完成原材料試驗技能的學習過程,具體分為課前預習、課中實施、課后總結三個環節進行。
1.課前預習
通過平臺所推送的相關知識和儀器操作資料,讓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構建知識和能力要素,將操作環節提前預習到位。
2.課中實施
在老師對學生進行儀器使用注意事項提醒后,由組長制定崗位輪換表,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體驗各崗位的工作要領。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7],教師則成為整個活動的記錄者,對學生的典型操作進行巡視和記錄,為進行評價環節提供資料。
對于試驗數據計算,由學生根據已預習的內容,通過實際動手計算發現難點,再由教師根據難點的反饋情況,有重點性地進行試驗數據的計算過程推演,解決學生的學習難點。
3.課后總結
由學生主導,對于所學的知識點和能力要點進行總結,采用課件的形式,分別從試驗方案制定、儀器操作要領、試驗數據計算要點等方面進行總結。
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由教學過程(平時)考核、項目任務考核、總結及理論知識考核三部分組成,權重依次是40%,20%和40%。各部分分述如下。
在教學過程(平時)考核部分,首先由學生總結各小組試驗操作的過程,隨后老師根據所拍攝的典型試驗操作視頻,糾正學生的不規范操作,便于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該次實訓的正確操作程序及要領。
在項目任務考核部分,指導教師采用技能競賽的評分標準,從合作情況、完成質量和完成時間方面進行評價。
在總結及理論知識考核部分,以小組為單位在實訓最后一天上午進行匯報總結。個人理論知識考核在實訓最后一天下午進行,統一采用閉卷考試,對本批次實訓中應掌握的理論和能力要素進行考核。
依據圖2完成一次課程的設計及改進過程,在拓展方面,要求學生完成學生工作頁中學習拓展部分的內容,對小組的課后總結進行完善,在資源平臺選擇類似的項目,進行試驗過程和試驗數據處理的在線測試,以實現升華和提高。
對于本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與”互聯網+”智慧教學相結合的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反饋,設計了問卷調查表,調查結果表明,在135名被調查者中,95%以上的學生認為項目化教學與互聯網教學結合的模式確實提高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學生和老師共同為完成任務而努力,學生對自身的價值有認同感;另一方面,”互聯網+”智慧教學又提供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空間,有效提高了學習效果。
項目化教學與”互聯網+”智慧教學相結合,即具有項目化教學“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特點,又具有互聯網平臺信息資源多,學生自主學習性強的特點,學生利用互聯網獲取學習資源,學習參與度顯著提高,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
借助互聯網平臺教學資源,以翻轉課堂形式能夠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教師在反饋后的教學難點上給予指導性教學,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評價體系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由教學過程(平時)考核、項目任務考核、總結及理論知識考核三部分組成,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課后反饋表明,項目化教學與”互聯網+”智慧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明顯提高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