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燕飛
摘 要:1935年至1938年,活躍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八軍,以岳西縣的鷂落坪為大本營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有力地掩護了主力紅軍北上長征,還積極配合南方八省區的對敵作戰,開創了與國民黨鄂豫皖邊區督辦公署談判的先河并取得了成功。紅二十八軍在中國的革命斗爭時期功不可沒,在革命斗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樣在當今社會,紅二十八軍所傳承下來的精神又具有當代價值。
關鍵詞:紅二十八軍 歷史地位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2
前言
隨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在這片僅次于中央革命根據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上轟轟烈烈地掀起了一系列的革命斗爭。其中,活躍在大別山地區的,以岳西縣鷂落坪為大本營的紅二十八軍的革命斗爭影響深遠,在中國的革命斗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將從紅二十八軍的重建、革命斗爭活動等方面加以闡釋,從而分析它的歷史地位和產生的當代價值。
一、紅二十八軍的重建
1933年1月和10月,紅二十八軍在先后經歷兩次組建后都因為革命形勢的需要,編入了紅二十五軍。1933年10月,中共鄂豫皖分局領導的第四次“反圍剿”斗爭的失利,使鄂豫皖根據地的斗爭顯得更加艱難,只能被迫離開根據地向西轉移。1934年11月,堅持在根據地斗爭的中共鄂豫皖省委接中央命令率領紅二十五軍開始長征。在長征前,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召開省委第十四次常委會,討論紅二十五軍的戰略轉移問題,同時要求留守在根據地的高敬亭再次組建紅二十八軍,堅持和保衛根據地的斗爭。
1935年2月3日(正好是除夕),高敬亭在今岳西縣河圖鎮涼亭坳金家大屋主持召開了干部會議,會上傳達了中共鄂豫皖省委長征前的指示,宣布重建紅二十八軍,將紅二一八團和鄂東北獨立團合編,下轄紅八十二師和手槍團,全軍1400余人,由高敬亭任軍政委,未設軍長,全軍軍政大權由高敬亭一人掌握。
二、紅二十八軍的主要斗爭
隨著紅二十八軍的重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燃起了新的希望。國民黨為了加強統治,集中精力和兵力剿滅紅二十八軍,在1936年1月將舒城、霍山、潛山、太湖四縣交界的部分劃分成一個新的建制——岳西縣,所以說:“沒有紅二十八軍,就沒有岳西縣。”但是對于紅二十八軍來說,沒有岳西人民就沒有紅二十八軍的豐功偉績。
1.奇襲王莊——旗開得勝
紅二十八軍重建之后,國民黨反動派十分驚恐,調兵遣將四面合圍,企圖將新建的紅二十八軍絞殺在搖籃之中。為了擺脫敵人,高敬亭率領紅二十八軍迅速轉移,翻越今岳西縣包家鄉境內的白馬尖,到達馬家河,脫離了險境。1935年2月14日,正值春節期間,當時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委員、財政廳長余宜密和他的兒子潛山縣保安大隊的余竺僧帶領二十來人回王莊過節。2月15日,高敬亭帶領的軍隊到達王莊,部隊埋伏在余家大院周圍,手槍團團長化裝成國民黨的軍官去余家拜年,隨行的十多個士兵進入院子之后成功的繳獲了院內警衛的槍支,逮捕了余誼密和他的兒子余竺僧。這次斗爭的勝利,向敵人宣告了紅二十八軍是消滅不了的。
2.皖西斗爭——粉碎敵人“清剿”計劃
1935年2月至4月,敵人以十多個團的兵力瘋狂圍剿紅二十八軍,使得紅二十八軍天天行軍作戰,傷亡較大。為了避免過大傷亡和保存軍隊的戰斗力,成立了中共皖西特委,由徐成基任特委書記兼任二四六團政委,留在英山、霍山、潛山、舒城一帶,創建游擊根據地。高敬亭和方永樂帶兩路兵轉戰霍山西界嶺一帶,3月底在霍山縣界嶺與敵激戰兩個多小時,大獲全勝,大大消滅了敵人的囂張氣焰。4月底在今岳西縣湯池畈桃嶺用“甕中捉鱉”的戰術殲敵兩個營,這就使蔣介石試圖三個月消滅紅二十八軍的計劃破產。
3.西進桐柏山——再次粉碎敵人“清剿”計劃
在蔣介石的第一次“清剿”計劃失敗之后,紅二十八軍轉戰霍山縣舒城一帶,迎接蔣介石的第二次“圍剿”。蔣介石這次調遣61個正規團,分三個防區,采取“駐剿”“追剿”“堵剿”的手段,企圖在兩個月內“清剿”在舒城、霍山、潛山、太湖境內的全部紅軍,以絕后患。在危機關頭,高敬亭主張西進桐柏山,5月15日,與敵大戰于商城縣三里坪附近,繳獲步槍200余支,子彈20000余發,機槍5挺。兩日后,又與敵大戰于羅山縣查家坳,全殲敵人兩個連,繳獲步槍200余支,子彈10000余發。雖然在數次戰斗中紅二十八軍都取得勝利,但是敵人瘋狂的圍追堵截讓紅二十八軍有了北上與紅二十五軍匯合的念頭。但是,經五道嶺會議研究決定,紅二十八軍堅持在鄂豫皖根據地的游擊戰爭是紅二十五軍戰略轉移時的部署,從而認清了堅持根據地斗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也決定了紅二十八軍今后的行動方向。
4.轉戰鄂豫皖,堅守大別山
在認清了堅守根據地斗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紅二十八軍隨即向隨縣桐橋畈東南轉移,進入桃花山。敵人窮追不舍,緊隨其后,一場戰斗即將開始。6月1日天剛亮,紅二十八軍按照之前的計劃埋伏好,等敵人進入到一個叫棺材溝的地方突然向敵人發起了進攻,各種火力齊發,戰斗直打到下午3點多,敵人死傷無數,殘部狼狽逃到山下去了。這次戰斗,殲敵600余人,繳獲步槍200余支,子彈15000余發,給敵人以極大打擊,同時也給紅二十八軍東返鄂豫皖根據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6月13日、14日、18日,紅二十八軍在高敬亭的指揮下,分別在商城邊界、光山縣賽山寨及麻城縣段水山地區與敵大戰,三戰三捷。在總結戰斗勝利的經驗時,高敬亭提出了“在作戰形式上,以游擊戰為主,輔以必要的伏擊戰;在作戰原則上,以敵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傷亡多大不打,繳獲不多不打;在作戰方針上,拖垮敵第二十五路軍,相機打十一路軍,向保安團要補給;在作戰地區上,不僅在根據地內打,而且到根據地外圍的游擊區或敵占區去打;在戰術手段上,每戰集中比較優勢的兵力,或擊其頭,或斷其尾,突然迅猛,分割圍殲。”(見張廷貴、袁偉:《中國工農紅軍史略》第373頁)的斗爭策略。這一經驗的總結不僅僅是高敬亭軍事才能的顯現,更是紅二十八軍對革命斗爭的巨大貢獻,明確了游擊戰爭的作戰原則,提高了戰斗的水平。
從7月到12月,紅二十八軍在舒城、霍山、金寨等縣的多個地區,又與敵發生多次戰斗,打亂了國民黨反動派妄圖“清剿”紅軍的計劃。在轉戰根據地的半年時間里,紅二十八軍在與敵人的對抗中不斷成長壯大,不僅提高了戰斗力,也恢復了很多蘇區領土,并創建了新的游擊根據地,慢慢成長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主力部隊。
5.岳西談判——開啟國共合作先河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堅守在大別山區的紅二十八軍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啟了與國民黨鄂豫皖邊區督辦公署的和平談判,并且取得了成功。
自1937年7月15日蛇形剛接頭后,歷經衙前河會晤、青天談判、九河簽字,28日談判結束,雙方代表高敬亭(化名李守義)和劉剛夫在停戰協議上簽字。談判的成功為紅二十八軍東進抗日開啟了道路,9月,部隊到達黃岡縣七里坪整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此后第四支隊在皖中、皖東革命根據地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歷史總是充滿些許遺憾,然而歷史從不會改寫。1939年6月24日,高敬亭在肥東縣青龍場以消極抗日的名義被錯殺。這支曾經活躍在鄂豫皖根據地的紅軍隊伍,后歷經多次整編,現駐防甘肅天水,至今仍發揮著保家衛國、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使命。
三、紅二十八軍的歷史地位及當代價值
紅二十八軍建立于革命戰爭年代,尤其是它的第三次重建更是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在異常艱難的歲月里,它功不可沒,毛主席曾用三個很字來評價紅二十八軍,說它“很不容易,很有成績,很了不起”。
1.紅二十八軍的歷史地位
紅二十八軍的重建正是中國革命遭遇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在主力紅軍被迫向西轉移開始長征的時候,紅二十八軍仍然堅守在大別山區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這是對這支部隊的極大考驗。在與黨中央失去聯系的三年中,在高敬亭的帶領下,紅二十八軍與敵人展開了大小斗爭243次,牽制敵人正規軍近17萬人,革命隊伍從不足2000人發展到最多的時候8000多人,這不能不說這是高敬亭軍事才能的最大體現,更是保證了主力紅軍北上長征的強大后盾,也是保存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戰斗力的最重要原因。
2.紅二十八軍的當代價值
紅二十八軍的重建背負著歷史的重任,但是不管是高敬亭還是普通戰士,在危機時刻沒有退縮,按照上級指示繼續展開斗爭,這是勇于擔當的精神。在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中,利用正確的戰略戰術粉碎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的“圍剿”,還在斗爭中壯大了自己的實力,這是艱苦奮斗的精神。 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三年時間里,紅二十八軍以人民利益為重,紀律嚴明,得到了人民的愛戴,也正是在人民的擁護中紅二十八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這是廉政愛民的精神。在民族大義面前,放下國共兩黨之間矛盾,加強合作共同抗日,這是大局意識和民族意識的體現。
今天,進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還應該擁有紅二十八軍身上這種不朽的精神。我們要將這些精神發揚光大,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田青剛 論鄂豫皖蘇區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的羅山獨立團》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 第3期
[2]楊天德 《紅二十八軍的重建及其反“清剿”斗爭》 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 第1期
[3]侯志英 張仁榮 陳士農 周蕙 童志強《紅二十八軍政委高敬亭》 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6期
[4]陳惠榮 鐵軍《試論紅二十八軍三年游擊戰爭廉政作風建設》研究 2017年第4期
[5]《紅二十八軍在岳西》中共岳西縣委黨史研究室,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6]《中國共產黨岳西地方史》中共岳西縣委黨史研究室,第一卷,新華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