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蘭
摘 要: 在信息技術日趨受到關注的今天,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研究開啟新的篇章。如何更加高效地提高小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成為一大熱點話題。微課興起為小學寫作指明了道路。微課時間短、針對性強,利于作文課前指導,為課后講評提供充足時間。微課作文教學具有寫作方法的剖析更準確、作文技法質與量全面提高、推進了作文教學研究的可持續發展等優勢。學生的作文水平日趨提升。微課與作文教學的結合,需進行寫作技法的系統梳理、整理鞏固練習,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的生活體驗,不斷更新微課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微課 小學作文教學 課前指導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新興的信息技術碰撞下,兩者逐漸磨合甚至融合。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其優勢同樣受到關注。眾多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研究,并切實運用在教育教學中,獲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來,微課教學成為教學的新嘗試,其更有針對性,在教學實踐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微課是以小型視頻為載體,利用3分鐘—5分鐘的時間就某一細小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講解的課堂。它逐漸改變傳統授課模式,充分利用零散時間,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下載教師制作的微課視頻,課前便提前學習了課堂的部分知識,課后能鞏固重點難點。隨著自主學習,讓課前預習更加科學化、系統化,課堂教學更加高效,讓課后鞏固更具有個性化與實踐價值。微課因獨有的優勢備受關注,廣泛應用于各學科,卻在作文教學上舉步維艱。作文教學作為小學語文聽說讀寫訓練的重要載體,很難利用微課技術進行課堂的革新。相比較于其他學科或者小學語文學科本身的其他內容,寫作更注重思想情感的激發和表達。絕大多數一線教師認為,思維模式、動態千變萬化,個人表達的需要,并非單一、固定的微課視頻能夠滿足的。作文教學思維充滿著人文性的內在基因,僅憑單一模式的機械化是無法達到的。事實上,并非如此,微課信息涵蓋量大,形式豐富多樣,相比40分鐘的傳統作文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精簡課前講評,巧授寫作方法
微課技術能否真正深入促進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首先需理清小學語文作文本質上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曾曦博士曾巧用模塊分析法,對小學作文進行解構,將之分為“寫作興趣”、“寫作材料”、“寫作方法”、“寫作個性”四個部分。在四個板塊中,“寫作興趣”和“寫作個性”是難于“教授”的。其素材來源于學生一步步逐漸樹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僅憑外力灌輸是徒勞的,因此只能頭通過適當的引導和激發,成為作文教學的素材和情感依托。學生“寫作材料”的多少,與其生活經歷及知識積淀有關,光靠一堂課的灌輸是難以實現的。部分教師在作文指導課上提前準備好寫作材料,卻無法適應全班每位學生的寫作需求。任嫻泉老師認為小學生閱歷不深,在作文時出現抓耳撓腮、無話可說、內容貧乏的現象。從本質上說,這樣的作文教學是與“以生為本”、“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的原則背道而馳的。小學作文教學應該是激活學生的寫作材料,由生活變成文字。在作文教學中,真正教師能教給孩子的是“寫作方法”。這也是小學作文與初高中作文最大的差別之一:相較于初高中學生,小學生的寫作方法顯得更加零散、不規范,作文教學自然更加偏重技法大的訓練。寫作方法的訓練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寫作前指導與寫作后指導。前期的指導,是固定技法的傳授,后期的指導,是針對學生作文個性化的點評。專注于作文教學的管建剛老師認為,寫作后指導無疑更加重要,因為這才是基于學生真實情況的訓練。寫作前指導的內容包括最基本的行文框架、修辭手法等。其一,教師在寫作前指導的時候,如果過多規定寫作材料,固化寫作模式,那么表面上學生寫出的作文都比較優秀,可實際上卻是經過“美容”的,無法暴露出學生真實的問題,無法實現提升的目標;其二,在寫作前大量指導學生,是基于教師的不當認知——學生沒有寫作技能。實際上,漢語是學生的母語,他們對于基本的技法已經有所領會,只是沒有經過系統梳理而已。與此相比,寫作后指導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加靈動的師生對話。通過以上梳理,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當前作文教學,應該簡化“寫作方法”的課前指導,而不是讓原本簡單的知識復雜化,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寫作興趣的激發、寫作材料提煉及作后講評之上。這一過程,恰恰可以微課的形式進行。
二、善用微課視頻,發揮技術優勢
(一)讓方法剖析更準確
曾有學者斷言,微課技術和網絡共享平臺的發展,讓全世界的學生共享同一個高質量的教學視頻,那么從理論上來講,全世界的學生在一門學科的一個學段,只需要一名老師便足夠了。雖然這樣的觀點是不準確的,至少目前為止只能停留在理論上。任何的微課視頻,都取代不了教師與學生在人文情懷上的對話。這恰恰說明了微課最重要的特性——共享性。當微課實現了師生資源的共享的同時,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信息也能夠被共享。在同一個平臺,集眾家之所長制作的微課,其質量會遠超任何一個老師或數位老師閉門造車而設計的一堂課。如此,學生獲得的知識會更加準確和科學。管建剛老師表示,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一塊還沒有被開坑的處女地。無論是他本人還是任何一位名師,都不敢說已經窺得其奧妙。那么,要想在作文教學上有所突破,讓母語教學的發展更加科學化、人性化,甚至讓中華的文脈得以傳承,自然不能光靠個別老師苦苦探索,而要集結眾人之力。網絡共享平臺將這樣的設想變成了可能。如果微課視頻的共同開發、鉆研、個性能夠成為一種蜂巢,那么很可能引發作文教學的一場變革。
(二)讓技法訓練更科學
在微課質量質量提升、教學的效率提高之后,學生的作文學習將會更加輕松且高效。一個普通的鄉村學校的學生甚至能夠得到全國名師的作文指點,這無疑能夠避免走彎路。一個微課視頻的重復播放,使得他們能夠對寫作技巧的理解更加透徹。在理解的基礎上,一種寫作方法的熟練運用離不開反復的訓練。訓練的習題,既要靈活多變,種類豐富,又要能夠適應每一個學生的需要。簡而言之,就是課后練習的“質”和“量”必須兼顧。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很難掌握二者的平衡,因為課上四十分鐘的時間是有限的。訓練的量增加了,難度勢必降低,因為還要考慮班級每位學生的接受能力。訓練質量的提高,必須放慢速度,卻也讓基礎好的孩子得不到更充分的訓練。雖然學生課后也會尋找一些練習自我鞏固,但是畢竟不如教師講解的專業。也就是說,對一些學生來說一堂課的有效時間遠遠達不到四十分鐘。當微課的資料庫得以建立的時候,問題就迎刃而解。因為微課的背后將會配套豐富的練習,并且按照難度分類,附上講解。學生在課后的無限時間中,接受最適合的、最專業的、最科學的練習,甚至對重要的內容反復觀看、理解,將會徹底改變課堂技巧講解“講不透”的窘境。當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掌握技巧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嘗試著激活自身記憶中的寫作素材,激發寫作興趣,形成個性化語言,之后,在作文講評中進行重點分析,作文教學就真正步入了“以學定教”的領域。
(三)讓教學研究更長遠
就目前一線教師的工作狀態而言,一些老師有缺少時間、無力科研的疲憊感。即使將教學研究工作融入日常教學中,但是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制作各類材料,耗費老師大量的精力。因此,要讓一線教師主動參與教科研,節約他們的時間,或者說幫助他們高效利用時間勢在必行。作文教學和批改是當前很多語文教師最頭疼、最費時的工作。并不是因為這項工作有多難,而是因為這項工作太過枯燥乏味。學生的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寫作技巧生澀甚至低劣。
正如百年之前,孫中山先生曾說:“世界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則亡。”互聯網時代,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不可避免受到沖擊,也不得不進行改變。很多既定的規則被打破,會讓很多老師、學生、家長無所適從。但是,從來只有個人適應時代,而沒有時代停步遷就個人。幸運的是,目前作文教學還是一塊“處女地”。它的過晚“開發”,就意味著既定的規則少而薄弱,迎接變革的阻力就更少。一線教師如果能夠在“微課”與“作文教學”的融合上大膽探索,便更容易闖出新的道路,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成就教育人生。
參考文獻:
[1]任嫻泉.讓微課成為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的橋梁[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5):123-124.
[2]盧艷珍.微課讓小學作文教學熠熠生輝[J].基礎教育研究,2016(06):28-29.
[3]孟淑鳳.微課在小學數學“課前—課中—課后”的使用[A].2017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