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亮
摘 要:烏蘭牧騎自1957年創(chuàng)建以來深入牧區(qū)最基層,深受牧區(qū)人民的喜愛,被譽為“草原文化輕騎隊”。時至今日,烏蘭牧騎已經走過半個多世紀,經歷了中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它的發(fā)展演變也與社會的發(fā)展緊密結合。目前社會進入了高速發(fā)展的狀態(tài),烏蘭牧騎能否適應新的形勢,其發(fā)展方向值得探究。盡管烏蘭牧騎在新的形勢折射下暴露其錯中復雜的矛盾,但我們必須看到其本質肯定其價值,讓它在內蒙古草原建設中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烏蘭牧騎 文化功能 發(fā)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J1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1
一、烏蘭牧騎的價值及功能
1.烏蘭牧騎的故事
蒙古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少數民主,烏蘭牧騎是誕生在能蒙古自治區(qū)的草原流動演出團體,自1957年第一支烏蘭牧騎——西蘇旗烏蘭木旗誕生以來,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用藝術表演的形勢展示蒙古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
烏蘭牧騎通過發(fā)展民歌、民族舞蹈、傳奇、民間故事等文化資源,經過素材的整合、主題的確定、結構的把控充分的展示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東部的烏蘭牧騎注重表演蒙古語說唱藝術,如蒙古說書、敘事體短調民歌等,而西部的烏蘭牧騎多演出西部蒙古族喜歡的音樂旋律起伏較大的短調民歌。烏蘭牧騎還將具有蒙古特色的傳統馬頭琴演奏、蒙古族服飾、蒙古族祭祀、婚俗禮儀、手工技藝等民族生活元素進行吸收創(chuàng)作,豐富其表演內容。
2.烏蘭牧騎存在的價值
由于內蒙古草原地大物博,居民居住分散,受到地理條件的制約,草原大部分農區(qū)、半農區(qū)、牧區(qū)經濟水平較落后,在北部偏遠草原一部分牧區(qū)甚至還沒有電力。尤其是對那些以游牧生活為主的牧民,文化娛樂生活更是貧乏至極。而烏蘭牧騎創(chuàng)設之初就明確了其基本職能,烏蘭牧騎是以演出為主兼做宣傳、輔導、服務的工作。
草原的交通不便無疑阻礙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地區(qū)文化的差異,不但阻礙了文化單位對文化市場的選擇,而且這樣的市場也禁錮著消費者對文化市場的選擇。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導致靠草原外部向草原輸送精神文化效果微乎其微,那么草原組建的烏蘭牧騎被賦予了傳播、豐富草原牧民精神文化的使命。
3.烏蘭牧騎的文化功能
烏蘭牧騎的性質決定了它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表演團體。他是具有傳播內蒙古民族文并豐富草原牧民精神化義務性質,目前烏蘭牧騎有70多支,隊員超過2000人。半個多世紀以來烏蘭牧騎從草原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在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中汲取養(yǎng)份,創(chuàng)作了《頂碗舞》、《彩虹》、《牧民的喜悅》以及《鄂爾多斯婚禮》等大量的藝術精品,已經累計出演了上萬個文藝節(jié)目。各地的烏蘭牧騎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遺產,豐富了烏蘭牧騎的表演藝術。它是具有文化繼承與傳播的功能,使蒙古族的文化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展現出來。
二、群眾文化中烏蘭牧騎的地位
烏蘭牧騎艱苦樸素的作風深入人民群眾之中,他們艱苦卓絕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廣大牧民。20年代80年代中期,興安盟烏蘭牧騎采取集中演出分散服務的形式,在演出之余分散深入到各家各戶為牧民們服務,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受到了廣大牧民的敬佩。
烏蘭牧騎是在群眾中產生和發(fā)展的,是人民群眾不可獲取的一部分。它在為農牧民演出的同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開展各類服務活動,為農牧民提供豐富的文化生活。烏蘭牧騎扎根基層在人民群眾中有強大的號召力,反過來每一支烏蘭牧騎隊伍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烏蘭牧騎與人民群眾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半個多世紀以來為廣大農牧區(qū)人民送去歡樂與文化,傳遞了黨的聲音與關懷。
三、烏蘭牧騎的發(fā)展方向
1.跟隨時代變化創(chuàng)建新時代烏蘭牧騎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思想、新文化涌入了內蒙古草原,當地牧民也逐漸開接受到新思想的啟發(fā),藝術的欣賞水平和對文藝的追求逐漸在提高。這樣使得傳統的烏蘭牧騎表演已經不能滿足牧民的精神追求,傳統的烏蘭牧騎節(jié)目陳舊、單一、重復,這讓牧民對演出審美疲勞,降低了觀看烏蘭牧騎表演的興趣。因此,在新時代的改革下烏蘭牧騎也應做出適當的改革適應草原牧民對文化藝術新的心理需求,烏蘭牧騎需要革舊除新,實行開放式發(fā)展民族藝術,吸取多元化藝術豐富自身。以更豐富、更靈活、更新穎的文藝形式展現牧區(qū)人民的新生活。
2.烏蘭牧騎演出質量要跟隨人民群眾欣賞水平的提高
烏蘭牧騎的隊員大部分都來自土生土長的牧民區(qū)普通牧民,并沒有受過專業(yè)的訓練,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水品都比較低。近年來雖然有一些專業(yè)藝術學校畢業(yè)學生加入到烏蘭牧騎的隊伍里,可是一方面數量遠遠不夠,另一方面因為工作環(huán)境比較艱苦業(yè)務訓練上也比較松散。這種狀況下,可想而知烏蘭牧騎的演出質量已經不適合新一代青年農牧民,尤其是現代的影音產品已經逐漸進入牧民地區(qū)群眾家庭,人們對演出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迫使烏蘭牧騎必須提高演出質量,這是其提高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一方面烏蘭牧騎內部需要增強競爭機制,實施優(yōu)勝略太,另一方面文化教育部也應全力支持,培養(yǎng)和篩選更多專一優(yōu)秀的藝術人才,來幫之烏蘭牧騎走出當前困境。
3.烏蘭牧騎應跟隨農牧區(qū)生產經營方式變革而變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農牧區(qū)的生產經營方式由集體責任制變成了個體經營的方式,這種社會生產結構的大變革對烏蘭牧騎深入草原的演出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因為之前牧民是集中居住,而改革之后牧民以家庭為單位分散居住,這使得烏蘭牧騎的演出活動受到了限制。隨著烏蘭牧騎的發(fā)展建立之初時的短小精悍、一隊多用、輕便靈活的特點逐漸消失,而隨著牧區(qū)生產經營的方式變革,烏蘭牧騎應恢復并強化其曾經建隊使得特色,能服務到家,根據農牧區(qū)的實際情況有合有分的合理安排隊伍,這樣才能使得烏蘭牧騎能夠立足并發(fā)展。
綜上所述,烏蘭牧騎的價值在歷史的發(fā)展中被人民群眾充分的肯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烏蘭牧騎應將進行全面的變革,不斷地完善自身才能長遠的發(fā)展。面對社會對其巨大的挑戰(zhàn),應積極的采取策略迎接挑戰(zhàn),增加烏蘭牧騎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李放,顧煥金.論烏蘭牧騎的存在價值及其發(fā)展方向[J].民族藝術,1990(01):165-171.
[2]徐穎. 科爾沁地區(qū)烏蘭牧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
[3]王希,謝云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烏蘭牧騎發(fā)展研究——基于SWOT方法的分析[J].管理觀察,2014(12):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