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森林海幼兒園 許淑俠
教師支持性策略能夠促進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并且幫助幼兒獲得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對于幼兒的探究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幫助幼兒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本文從 “幼兒立場”出發,從活動的準備環節、開展環節以及評價環節三個方面,從集體探究活動、自選或小組探究活動兩個維度,去研究教師的支持性行為,期望為一線教師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參考。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過硬的科學素養,通過有效回應和答疑解惑來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比如,幼兒在陽光下玩三棱鏡時,發現了彩虹(圖一),覺得很好奇,想知道為什么會出現彩虹?這時教師們就要運用光的折射以及白光分解成七色光等知識點予以回應和解釋,必要時還要通過PPT或視頻等多媒體手段把原本復雜的原理,予以直觀的展現,幫助幼兒理解(圖二)。像這種自選和小組探究活動因其突發性和偶然性比較難預測和把握,就更需要教師主動學習,不斷拓展自身的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觀察幼兒、支持幼兒、評價幼兒。集體探究活動,則可以通過教師備課環節來做充分的準備。

圖一 發現彩虹

圖二 解釋原理
要為幼兒營造心理上安全的探究環境,與幼兒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尊重和接納每一位幼兒的興趣、發現、觀點和解釋。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要允許幼兒出錯,錯誤在幼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往往也是推動探究活動進一步開展的契機,最后可以讓驗證結果的反饋調整幼兒的認識。同時,科學探究活動要給幼兒提供有意義的材料,即物化著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材料,這些材料能揭示某些現象和事物間的關系,并且是幼兒通過探究所能夠發現的。
經我園調查發現,70.5%的教師喜歡上科學認知課而不喜歡上操作課,88.75%的教師會根據教材和課時安排科學探究的內容,只有11.25%的教師會根據幼兒的興趣選擇探究內容,也就是我們幼兒園所倡導的生成課程。生成性課程具有偶發性,比如泥土里的蚯蚓、掉在地上的松子、天邊的彩虹等等都可以生成探究活動,教師要有廣泛的視角和敏銳的心靈,充分利用幼兒的興趣和發現主動建構探究活動內容。如孩子們對水池放水時掀起的旋渦很感興趣,這時,教師可以問“這個旋渦是怎么形成的?給你一瓶水你能不能變出旋渦?”探究活動自然就隨之展開了。
以問題為導向,深入推進探索的過程。問題設計要少而精,可以用假設問句提高猜想的質量,提升有益經驗。比如,在沉浮活動中,教師問:“如果把這些東西放在水里會怎樣呢?”這樣的問題就能夠激發幼兒的猜想以及探究和驗證的欲望。也可以用疑問句來調動幼兒的原有經驗,引發幼兒的認知沖突,如:“你覺得水果能發電嗎?”帶著這樣的問題讓孩子們去親身探究,就自然推動了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在自選探究活動時,問題應體現差別化原則。教師可以把有挑戰性的問題提給探究能力強的幼兒,對于探究能力偏弱的幼兒可提供復述性問題。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給幼兒思考或探索的空間,對于大班幼兒來說,還可以引發幼兒適時討論,在滿足幼兒說的欲望的同時,促進幼兒相互學習。
觀察是進行評價和支持的前提,教師不要隨意干擾幼兒的探究行為,也不要輕易介入幼兒的探究活動,要學會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解讀幼兒的行為,在需要時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幫助。比如,教師帶幼兒在玩自制的降落傘時,發現原本玩得很好的幾位小朋友,今天玩降落傘的興趣不高。通過觀察教師發現,是因為這幾位小朋友都已經會玩了,就覺得不好玩了。分析后,教師增加了難度——怎樣讓降落傘飛得高,怎樣讓降落傘下落時可以落在指定的位置 (如落在一張A3的大畫紙上),還可以進一步縮小降落范圍(把A3的大畫紙換成A4的小畫紙),這樣又掀起了一番玩降落傘的熱潮。
在幼兒園探究活動中,教師有時不敢放手讓幼兒去主動和充分地操作探究。其實,活動中要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充分探索,讓幼兒在與操作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建構知識經驗,這正是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比如,在我園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鏡子”探究活動中,教師給了幼兒一個米奇棋子,讓幼兒自由選擇圓形、方形、折疊等各種小鏡子變出多個米奇。剛開始幼兒只能變出幾個米奇(圖三),后來給了幼兒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后,幼兒把鏡子進行了組合,這樣就變出了十幾個、幾十個,甚至更多的米奇(圖四)。很多孩子選擇了折疊鏡,她們采用圍合、拼接等形式,并注意折疊鏡的夾角和放米奇的角度(圖五)。越操作越稀奇,越探究越驚喜。

圖三

圖四

圖五
教師們經常會思考探究活動中要不要記錄,我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記錄能夠幫助幼兒提煉觀察的重點,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分享發現,記錄也可以為評價提供依據。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記錄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記錄方式,如小班年齡太小不適合用表格的記錄方式,可以用錄音筆或相機把他在探究活動中的發現記錄下來,中班和大班的表格記錄也要以符號和圖畫記錄為主(圖六、七)。養成記錄習慣后,只要教師交代清楚記錄的方法,記錄結果的呈現一定能清晰可見。

圖六 有趣的磁鐵(能被磁鐵吸到的打√,不能吸到的打×)

圖七 神奇的水面(先猜猜能再數一數)

圖八 發現恐龍(用放大鏡找一找,找到后畫下來)
表達與交流在探究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引導和幫助幼兒依據事實得出結論,并對比前期的科學猜想,形成解釋,獲得知識經驗。交流的對象可以是同伴、教師或家長。我們提倡幼兒和家長交流探究經驗時,把記錄表帶回去進行交流,這樣在交流時幼兒能夠抓住重點,梳理思路。家長也會給予幼兒一些反饋,甚至陪幼兒查閱資料,幫助幼兒進一步提升經驗。
“教育評價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應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為了鼓勵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的評價要以尊重兒童為前提,以激發幼兒興趣為先導,以挖掘幼兒潛能為宗旨,著眼于兒童學習動機的培養,立足于兒童主體性的發揮,不斷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多元評價主要表現為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從不同主體的不同價值取向出發,因為幼兒、家長和教師的評價側重點各有不同,要體現評價的客觀和全面,就要有不同的評價主體共同參與。在評價時,還要進一步改變目前重教師評價輕幼兒評價,重同伴評價輕自我評價的現狀,真正做到多元化、全面化。
在評價中,不僅要重視靜態的結果評價,更要重視動態的過程性評價??茖W探究活動不是師幼之間的靜態知識傳遞,而是在教師支持下,幼兒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以及尋求答案等一系列的動態活動。所以應該把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探究態度、學習方法等都予以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讓評價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科技社會,因此,我們需要培養幼兒成為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教師的支持性策略尤為重要!相信在《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的引領下,教師們的支持策略以及課程決策能力也會更加優化和提高,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也必將成為幼兒開啟科學世界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