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守定 陳孝山 劉德時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初級中學,安徽 合肥)
目前,農村初中學生人數銳減,優質生源流失嚴重,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效率低下,學困生的比例越來越大。為了解新時代農村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提高數學教育教學水平,為合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教育理念下培養農村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提供研究支持,課題組對本地區三所農村初中七八年級的全體學生數學學習現狀進行了調研。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取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課標中還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以知識與技能為本位的教育已無法適應日益復雜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對人綜合素養的要求,為了解目前農村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分析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因素,提高數學教育教學水平,課題組于2017年12月對本地區三所農村初中的七八年級學生進行了“農村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況”的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對象為本地區三所農村初中七八年級全體學生,采取紙質問卷調查的方式。設計好調查問卷之后,我們于2017年12月先后對三所初中的七八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全面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64份,其中七年級124份,八年級140份。
本次調查主要目的是從總體上了解新時代農村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現狀,分析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因素,提高數學教育教學水平,為合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教育理念下培養農村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提供研究支持。為達到這一目的,問卷設計的問題主要分以下五個方面:學生基本情況、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作業、數學文化教育。

表1 學生數學學習基本情況調查
從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農村初中學生學習期間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占29.2%,一方外出打工占36.7%,都在家的僅占34.1%,留守兒童高達65.9%,這給農村初中的教育帶來很大影響;七八年級的學生很喜歡、較喜歡上數學課的占大多數,高達86.7%,大多數學生主觀上都很想學好數學;覺得學習數學較容易的占11.7%,覺得還可以的有一半以上的人數,占54.5%;覺得困難、比較難學的占33.8%,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可想而知是數學學困生。

表2 學生學習方式情況調查
從表2中,可以看出: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上課聽講+做作業的占最多,達55.7%,學生大都習慣于聽講+做作業,自主學習、積極思考、合作討論、善于總結的意識有待加強,說明新課程體系下,農村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亟須轉變。

表3 教師教學方式情況調查

續表
從表3中,可以看出:學生比較喜歡的教學方式是師生互動學習,不喜歡的是教師講授或學生自主學習并講解,一點新意都沒有,說明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了;學生對幾種類型的數學活動的喜愛程度,其中學生相比較最喜歡的是數學游戲,其次是合作學習,然后是動手實踐和課堂探究;數學作業很難很多,課堂枯燥無味,教學方式單一,致使大多數學生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表4 學生作業方面情況調查
從表4可以看出:88.3%的學生覺得老師布置的作業適中,73.5%的學生都能積極去做,獨立完成;每天在數學學習上花的時間在0.5~1小時的學生占45.1%,1~2小時占33.3%;遇到問題時,選擇問老師的占31.1%,問同學的占45.0%,很少學生查資料或上網查閱。

表5 數學文化教育方面情況調查
從表5中可以看出:學生沒有敬仰的數學家占45.5%,沒有讀過數學家傳記的學生占37.9%,讀過但不多的占60.2%,說明在中小學階段數學文化教育顯得不夠。學生很喜歡和較喜歡讀數學課外讀物占70.8%,雖然學生喜歡數學課外讀物,但學校可提供給學生這方面的書籍太少。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的內部興趣。通過此次問卷調查發現,新時代農村初中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興趣逐漸下降,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學習中有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他們之間的差異。針對目前數學學習現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大膽進行分層教學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數學作為對于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是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初中學生對數學的價值認識不足,沒有良好的反思習慣、筆記習慣和聽課習慣,畏難情緒嚴重。我們要設法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沉淀思想方法,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在常規的數學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教學方法還是講授法,在對一線教師訪談中發現,受課改的影響,教師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并積極探索新課程教學模式,推進新課程改革。新教育理念強調“以生為本”,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主導者,教師既要注意學生的共同特點,又要正確對待個別差異,這就意味著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所有的學生,也就是說并不是要教給所有學生同樣的數學,而要在學習中使不同的人達到與自身相應的不同水平,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要使學生獲得多么優異的成績,而是要使學生的數學素質和修養得到提高,以適應長遠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史和數學文化教育,引入數學史的知識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所學的知識的背景,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夠讓學生知道,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認識到數學的發展正是我們生產生活的需要。通過數學文化的學習,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本質,建立正確的數學觀,用數學的理性精神造就真誠、正直、勇敢,培養良好堅韌的個性、品質。我們在數學教學中,不應滿足于單純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的學習,而應通過融入數學文化教育,促進學生由“理性思維”逐步走向“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