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亞芳(湖南省衡陽市衡鋼中學,湖南 衡陽)
《高中音樂欣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音樂欣賞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健康審美情趣,體驗、欣賞音樂之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在高中音樂欣賞課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獨到的教學方式與方法,這里討論一下基于被動聽和主動聽的教學方法。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的享受。音樂欣賞是對這種藝術通過不同角度進行賞析的過程,是對音樂結構的分析和對作者表達的理解。如何深刻地感知音樂?通過聽覺延伸到視覺、感覺,在腦海中構建相關畫面是欣賞音樂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音樂欣賞的最終目標。
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他們接受美的熏陶,讓他們大量接觸優秀的音樂作品,拓展音樂視野,感受廣闊的音樂世界。這就是所謂的被動聽了。
與此同時,音樂之美也感染和激勵學生,發展他們對音樂的獨特感知、提高個人審美標準,塑造獨樹一幟的音樂觀、審美觀。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發掘生活里的音樂,這就是主動聽的表現。
作為一種人類的審美活動,音樂欣賞是通過聽覺來實現的。
當我們聽一段音樂時,一定會受到作品中各種音樂元素的影響,并產生各種情感,我們對音樂的這種情感的反應,并不需要經過理性的過程。
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感受樂曲,客觀分析樂曲,從不同音樂作品中感受到藝術美的存在。
比如,在欣賞比貝爾的《玫瑰園奏鳴曲》時,我們能感受到的樂曲從快樂天使(告白)轉移到沉重的十字架,然后到最后的大考驗的重生這一作者要表達的意境;再比如,欣賞中國經典民歌《茉莉花》時,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是反映了不同地區文化的審美差異,但是不同之中又有相同,都不約而同地表現出一種簡單而美麗的感覺,將茉莉花開時節,多情的少女向往愛情,熱愛生活,熱愛花朵,憐惜花朵,不希望美麗被帶走的愿望,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這些感受不是一蹴而就的,更是因人而異,如何將學生的感受引導出來,如何將學生的興趣從單純地聽歌識曲轉移到音樂本身上來,是廣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將被動地聽轉化為主動地聽,將音樂欣賞從一門必須完成的課程中解放出來,變成學生自身的興趣,才能實現學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的目的。
因此,在欣賞課堂上,學生必須積極傾聽、積極感受,而不是教師簡單地灌輸,理論知識的死板教授,要變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學會欣賞美好的事物,學會用美好的眼光看世界。
要使學生深刻體驗情感,必須強調學生的參與和積極活動,通過對音樂的認知、參與、強化、反饋和分析,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樂的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創造不同的環境,讓學生參與。例如,讓學生唱他們欣賞的音樂,或者讓他們根據學到的知識創作自己的音樂。一名高中生,如果他能長期獲得音樂環境,并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他一定會促進自己的求知欲。
在欣賞的實際教學中,一些音樂作品可以使人們產生一種非常清晰的視覺形象,如嗩吶獨奏的《百鳥朝鳳》,因為音樂模仿各種鳥類的歌唱,很容易與鳥類的百鳥朝鳳的場面聯系起來。在音樂《戰馬奔騰》中,音樂通過模仿馬蹄聲,展示邊防戰士騎馬的偉大形象,塑造了戰馬奔騰中,邊防戰士橫槍立馬,保衛邊疆的豪情,表達了對戰士的憧憬和崇敬,以及戰士對祖國的熱愛和甘于奉獻。
這一切都是因為音樂成功地運用了一種叫做聯覺的心理法則,很多音樂作品都使用了這種手段,因此,在欣賞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利用不同的感覺培養學生“聽”的能力。
在導入環節和導入環節結束后,教師結語時可以對本堂課程進行適當總結,從音樂本身著手,利用學生熟知的知識或者事件、感覺等,連結音樂本身,促進音樂知識的吸收,提高音樂感知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使學生在課堂結束后或日常生活中,聽到自己欣賞的音樂時,能夠下意識地進行分析、理解,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視覺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意識。例如,在指導學生欣賞京劇或者類似音樂時,有必要讓他們看相關視頻,展示服裝圖片,講解頭飾和化妝藝術,講授舞臺藝術,向學生展示鼓之類的相關樂器,甚至可以學一兩段念白,手勢身段等。
新時期教師輔導、學生主導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感知音樂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暢游藝術海洋的輪船,在繆斯女神的指引下,抵達藝術的彼岸。

音樂欣賞教學方法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