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俠, 尹 培, 張 麗, 王亞麗, 易海英
(陜西省安康市中醫醫院 呼吸內科, 陜西 安康, 72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急危重癥,可造成機體多系統受累,嚴重時可引發通氣功能障礙,并導致呼吸衰竭[1]。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而言,嚴重的換氣或通氣功能障礙不僅會對其正常生活造成影響,而且易導致其死亡風險上升[2]。既往研究[3-5]證實,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實施積極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控制患者臨床癥狀的持續惡化,對于改善其生存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1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討綜合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4月—2018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4例,均確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6]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呼吸衰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等其他因素所致呼吸衰竭者、合并肺部損傷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7例。觀察組57例,男32例,女25例,年齡43~75歲,平均(59.6±5.9)歲,平均病程(3.7±1.2)年,入院檢查顯示心功能Ⅲ級25例,心功能Ⅳ級32例。對照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齡41~78歲,平均(60.3±6.7)歲,平均病程(3.9±1.0)年,入院檢查顯示心功能Ⅲ級27例,心功能Ⅳ級3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1 對照組: 實施呼吸內科常規護理,包括氣道護理、飲食護理、呼吸機護理等。
1.2.2 觀察組: 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對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① 入院指導: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及家屬辦理入院手續,并向患者介紹住院環境、護理人員構成、主治醫師等; 向患者講解通氣治療等基本治療方法及相關儀器,并提醒相關注意事項,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以便更為積極地配合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② 心理護理: 患者普遍年齡較大,且多合并各種基礎疾病,加上受長期呼吸功能障礙的影響,易產生抑郁、焦慮、悲觀等各類負面情緒,不僅會造成病情不穩定,同時易導致患者對臨床治療與護理產生抵觸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及家屬充分交談,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對其適當開導,以幫助患者疏解不良情緒。同時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解釋各項檢查結果,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病情,并以治療成功患者作為示例,以增強患者堅持治療的信心。此外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幫助其了解家庭支持與鼓勵對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性。③ 呼吸機護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者普遍需要接受呼吸機同期治療[7]。在呼吸機治療時,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調整體位及呼吸機參數,以增強人機交互、協調。面罩的佩戴應松緊適宜,避免壓迫過度對患者鼻面部造成壓迫,使其在通氣治療期間產生不適感。機械通氣開始后,應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對壓力進行調節,待患者意識清醒后將呼吸機轉為間斷使用。在通氣治療期間,應對管路、機器工作狀態、各部位連接情況等密切觀察,并注意患者血氣指標、意識變化,以保證上機的安全性。④ 插管護理: 在插管期間,護理人員應對患者胸部輪廓起伏情況進行觀察,以保證患者呼吸狀況穩定; 同時對氣管進行妥善固定,避免因患者活動導致氣管移動,使氣體漏出[8]。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按時對患者進行氣道濕化,以促進痰液及時排除,避免引起窒息、缺氧、肺不張等惡性并發癥。⑤ 其他護理: 在患者臥床期間,護理人員可根據醫囑協助患者調整體位,保證其處于舒適體位,避免肢體過度外展或屈曲,減輕胸部所受壓力; 在日常飲食中,應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以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況,提高機體免疫力。
① 臨床癥狀: 對2組患者肺部啰音、喘憋、發燒等臨床癥狀的緩解時間進行觀察與記錄。② 肺功能: 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標和動脈血氧分壓[p(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CO2)]等血氣指標進行檢測與記錄。③ 護理質量: 采用本院自制呼吸內科護理質量評估量表對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包括不滿意、一般、滿意3級。

入院時, 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血氣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經護理與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VC、FEV1、MVV、p(O2)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CO2)水平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和血氣指標比較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觀察組患者喘憋、肺啰音、高溫等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d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慢性氣道阻塞性疾病,患者多處于肺泡低通氣狀態,不僅可出現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等酸中毒癥狀,同時易誘發Ⅱ型呼吸衰竭,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9]。研究[10]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除實施針對性治療與輔助通氣外,合理的護理方案對于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同樣至關重要。
與常規護理相比,綜合護理模式的優勢主要在于護理操作更具有整體性與針對性[11]。有研究[12]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受長期疾病的困擾,普遍存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且在進入醫院的陌生環境后,易造成緊張、焦慮情緒加劇,產生恐懼、逆反心理,不利于治療與護理操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入院指導與心理護理,以幫助患者盡快熟悉治療環境及了解自身病情,并通過針對性心理疏導改善患者精神狀態[13-14]。機械通氣與插管輔助通氣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常用治療方式,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輔助護理與插管護理,以提升患者在通氣治療期間的舒適度,并保證通氣治療順利進行[15-16]。同時,觀察組實施氣道護理,以避免患者氣道過度干燥或出現痰液潴留,保證氣道暢通,對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肺功能指標、血氣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表明與常規護理相比,綜合護理模式可更為有效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19-21]。此外,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綜合護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療中較常規護理模式具有更為積極的應用價值[22-23]。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24-25], 對于緩解臨床癥狀及減輕患者痛苦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且較常規護理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呼吸內科護理服務質量,對減少護患矛盾及保證臨床治療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