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厚南, 湯曉紅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 1. 老年醫學科; 2. 科技處, 江蘇 南京, 210029)
腦出血具有發病率、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的特點,腦出血幸存者仍面臨復發性出血和缺血性中風的風險[1], 對風險因素和預防策略的流程管理可以降低腦出血的發病率,改善患者預后[2]。5E康復理念主要包括鼓勵(encouragement)、教育(education)、運動(exercise)、工作(employment)與評估(evaluation)5個康復階段[3]。本研究采用5E康復方案對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實施護理管理,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7—12月收治的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88例,男47例、女41例,平均年齡(67.28±4.57)歲。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44例, 2組老年入選病例在年齡、教育經歷、性別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 確定診斷為腦出血且處于康復期; 年齡≥60歲; 單側上肢或者下肢出現偏癱; 既往無腦卒中病史; 患側肢體既往無骨性病史、發病前活動自如; 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 未確診的患者; 急性發作期; 年齡<60歲; 既往有腦卒中病史; 意識不清、全身肢體運動不靈或不能交流; 合并腫瘤等全身性嚴重疾病; 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康復護理,包括制定患側肢體功能恢復訓練,訓練從床上-床邊-床下,采用循序漸進模式; 對患側肢體每日2次按摩,按摩主要部位為上下肢關節處。嚴重者可先從被動運動開始。試驗組接受5E康復方案進行管理,按照鼓勵-教育-運動-工作-評估康復方案實施管理。
1.2.1 鼓勵: 有技巧性地如實告知患者康復現狀,幫助患者對自身疾病現狀及康復前景形成正確理性認知,與患者實施多次溝通,捕捉現存的或潛在的康復行為促進因素并加以利用,以多種形式(口頭列舉與患者病情類似的既往成功康復事例、成功康復案例經典匯總紙質宣傳冊、康復平臺微信上傳成功康復者演說視頻等)幫助患者對科學康復行為的結果產生積極向往,及時發現患者康復知信行形成過程中的點滴進步,適時加以表揚和進一步鼓勵,形成陽性強化效應。
1.2.2 教育: 采用5E康復方案學習環教育法,即將教育過程劃分為引入、探索、解釋、加工、評價這5個緊密相連的教育步驟。① 引入: 向患者提出康復知識與技能學習目標,強調康復行為的價值,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激發患者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其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② 探索: 以患者為中心,引導發散性學習氛圍,講述康復訓練的概念、康復活動的程序并向患者提供康復技能學習經驗。③ 解釋: 讓患者講述學習后的感受與學習經驗,護理人員對其感受與經驗進行分析與評估,然后做出針對性再教育和再演示,引導患者通過進一步的學習與觀察修正經驗,做出正確評價。④ 加工: 組織病友交流會,讓患者彼此之間就康復知識與技能學習進行溝通,交流克服康復訓練過程中難點問題的經驗,進一步發現和開拓在自身相關性資源中有利于康復行為的積極因素。⑤ 評價: 護理人員對患者在學習環中各環節的情況實施評價,了解患者對康復知識及康復技能的理解接受程度,捕捉患者康復訓練知信行改變的有利證據和積極資源,調整教育方式以使其更適應患者的個性化學習進度和個性化學習資源,然后再進入下一個5E康復方案學習環過程。
1.2.3 運動: 組建由責任護士及專業康復師合作工作的康復團隊,依據患者病情現狀及肢體功能實際情況協調制定個性化的具體康復訓練方案,早期引導和協助患者進入康復訓練通道。具體康復訓練內容包括: ① 坐位及臥位時抗痙攣體位的正確擺放方式,被動運動方式(患肢各關節),床邊坐位時和站立時的平衡訓練,坐站位康復訓練以及步行康復訓練等。② 日常生活活動方面的康復訓練。如翻身和坐起等床上移動行為的訓練,輪椅的移動和轉移方面的訓練活動,清潔衛生方面的訓練(刷牙行為、洗臉洗手、擰毛巾活動、指甲修剪與刮胡子、洗澡活動等),儀容修飾與妝飾(梳頭、整理發型、化妝等),排泄方面的訓練(如廁),穿衣、褲、襪和鞋等訓練。③ 日常健康促進行為的形成性訓練,如安全準確用藥、科學合理飲食、積極情緒調適、定期按時復診等。
1.2.4 工作: 強調堅持康復訓練和堅持做出康復努力的重要性,鼓勵患者勇敢地反復嘗試,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和借助工具(輪椅等)進行身體移動,指導其盡可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協助家庭成員完成做飯、餐具清潔、衣物清洗、居室清潔衛生等家務,以此幫助患者形成和確認一定的價值感與被需要感,從中體味和認識生活的積極意義。
1.2.5 評估: 護理人員定期評估患者康復效果(神經功能缺損度,肌力與運動的功能,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能力恢復程度,生存質量水平,心理、情緒、精神狀態等),以每月1次的評估結果為依據,終止已獲解決的康復問題,對于未獲解決的康復問題則轉入下一個康復管理流程,經過團隊協商再次形成更為適宜貼切的康復護理方案并付諸實施。
康復知識掌握度和康復行為依從性的評價指標。參考張美云[4]的研究成果,自行編制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康復知識掌握度調查問卷,共含10項康復知識調查內容,均為0~10分,量化評分滿分為100分,量化評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康復知識掌握度越高; 參考楊小英等[5]的研究結果,自行編制和使用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康復行為依從性測評問卷,共含安全準確用藥、科學合理飲食、適宜正確康復訓練、積極康復保進行為、定期按時復診等5個康復行為依從性評價項目,康復行為依從性以評價為完全依從和部分依從的病例數量占總入選病例數的比例計算。
生存質量的評價指標[6]: 采用腦卒中影響量表[7]做為本研究老年腦出血偏癱病例干預后6個月時生存質量的評價工具,由8個評價項目共59個條目組成(均為1~5分),評價所獲分數通過公式加以換算成百分制,百分制換算分越高,提示生存質量也相應越高。
試驗組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干預后的康復知識掌握度和康復行為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 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康復知識知曉度和康復行為依從性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試驗組干預后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 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生存質量評分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近年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康復質量與生存質量日益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重點關注對象,幫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從疾病打擊中獲得康復,提升晚年生存質量,對于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與進步均意義重大。因此針對常見病種之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管理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引入了5E康復方案進行管理。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老年腦出血偏癱病例干預后的康復知識掌握度和康復行為依從性以及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采用5E康復方案[3, 8-9]進行老年腦卒中護理管理,有利于提高該類老年病例的康復知識掌握度和康復行為依從性[10]。掌握高度的康復知識并對科學的康復方案主動有效依從,是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取得可靠康復效果的關鍵保障。在常規模式的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康復護理管理中,護理人員因缺乏科學的康復管理流程規范與指引,故而僅能提供經驗式康復管理,這種經驗式管理法因護理人員個人工作經歷、專業素質及既往護理體會的不同而在管理方式與管理效果上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各護理人員之間非同質化的管理行為常導致患者的康復知信行模式處于混亂、無序、模糊、間斷狀態,不利于康復知識的系統化學習和康復行為依從性的提高[11-12]。本研究在試驗組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管理實踐中引入5E康復方案進行管理,接受5E康復方案進行管理的試驗組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康復知識掌握度評分和康復行為依從性[13]高于對照組。5E康復方案以科學流程來規范和同質化護理人員的康復管理行為,通過鼓勵環節幫助患者開啟基于興趣之上的康復行為學習與實踐過程; 通過運動環節以個性化與實效性兼具的康復方案為患者后續康復行為提供專業指引,通過工作環節強化患者的康復行為,最后再通過評估環節鏈接起康復問題解決的下一個循環通道,實現了對試驗組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康復管理的循環式持續上升管理。
采用5E康復方案進行老年腦卒中護理管理,在提高該類病例晚年生存質量水平方面效果顯著。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對提升該類患者幸福指數、減輕家庭照護壓力、維護社會良好發展等方面均具備積極意義,因而提高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的生存質量水平也成為本專科護理的重要護理目標,而幫助該類患者以良好的自我康復管理行為獲取可靠的康復效果則是提高其生存質量的基礎所在。本研究引入5E康復方案,試驗組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干預后6個月時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以5E康復方案鼓勵積極促成患者康復意識,以康復專業團隊的方案制訂與實施行動來保證患者全方位、個性化康復訓練行動的正確合理執行與落實,以引導與督促患者通過對既定康復工作任務的完成來重獲人生價值感與使命感,以定期性全面評估步驟來推動患者的康復行為進入持續循環式上升路徑。這種科學規范管理流程與個性化教學方式的有機優勢結合,使試驗組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能夠有意識、有能力地按照專業康復方案實施積極康復行為,從而推動老年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