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艷, 王 磊, 劉文惠
(陜西省安康市中醫醫院, 1. 眼科; 2. 消化內科, 陜西 安康, 725000)
隨著人們方式、飲食習慣及作息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發生率逐年升高[1]。研究[2-3]顯示,糖尿病患者易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等慢性微血管并發癥,而DR為存在特異性變化的眼底病變,是常見且難治的致盲性眼病。臨床醫學參照有無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將產生視網膜新生血管的相關病變納入增殖型DR,而將未產生視網膜新生血管的相關病變納入非增殖型DR,其中非增殖型DR能引起嚴重性視力損傷[4]。中醫認為DR屬于“云霧移睛”、“暴盲”及“視瞻昏渺”等范疇,若不及時接受準確、合理的治療與護理,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害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質量,故積極預防控制DR病程發展為臨床醫學研究的重點[5]。本研究采取中醫辨證護理在非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中應用,探討其對血糖、視力水平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接受診治的84例非增殖型DR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2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8~72歲,平均(59.7±5.3)歲; 糖尿病病程3~16年,平均(6.8±1.5)年。研究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50~75歲,平均(60.3±4.9)歲; 糖尿病病程4~15年,平均(6.9±1.2)年。納入標準: 入選對象均經臨床檢查確診為非增殖型DR[6]; 臨床資料完整; 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排除標準: 精神疾病、意識障礙及認知障礙; 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疾病[7]; 存在其他影響視力的眼病者。2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接受傳統的常規護理干預,給予患者糖尿病飲食干預及健康教育、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給予降糖藥治療,并給予血管擴張藥物進行眼底微循環改善,使局部缺血及缺氧癥狀緩解; 同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選擇清淡易消化、高維生素、低脂、高纖維、高蛋白等食物,對糖類食物、碳水化合物相關攝入量進行嚴格控制; 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非增殖型DR特點,說明其對患者視力的影響,告知積極控制血糖、監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對減緩非增殖型DR進展的重要性及意義,重點強調強化自我管理、提高遵醫治療重要性; 同時,說明運動干預的必要性,對患者病情及文化水平、年齡、生活習慣、職業等情況進行了解評估,為患者合理制定運動方案,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及強度、時間。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中醫辨證護理。⑴ 肝腎陰虛型: 告知患者維持心情舒暢,適當清心靜養,預防過度勞累,并積極接受治療; 針對失眠多夢者,需叮囑患者睡前放空大腦,少想問題,避免接觸小說及電視,禁止談論能導致情緒波動的相關話題,同時能給予患者溫水泡腳,加上睡前聽輕柔的音樂存進睡眠; 針對腰膝酸軟者,能經指導患者按摩腎俞穴及涌泉穴等相關強壯穴位緩解不適,并給予腰膝部保暖防護。⑵ 氣陰兩虛型: 針對神疲乏力者,臥床休息,避免過勞; 并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預防冷風直吹,可適宜增減衣物,在出汗后需及早擦干,避免外邪侵襲; 針對夜尿多者,告知患者睡前少飲水; 飲食宜清補類食物,忌食辛辣動火傷陰之品; 同時,增強情志護理,使患者對情志和疾病發展、恢復的相關性有所了解,進而提高自我調控情志的自覺性,維持心情舒暢。中醫外治: 氣陰兩虛者多因脾虛失運而胃脘痞滿,可艾灸三陰交、陰陵泉、太溪穴、足三里等穴位。每個穴位灸3 min, 1次/d。⑶ 陰陽兩虛型: 告知患者需臥床休息及閉目靜養,并輔以生活護理,在其離床活動時需安排專人陪同,避免發生意外; 且告知患者需動作緩慢,預防突然體位改變,盡量減少彎腰及旋轉等動作,避免下蹲時間過長; 針對嚴重患者需接受絕對的臥床休息,并設有專人看護,同時強化情志護理。⑷ 飲食護理: 非增殖型DR患者禁食肥甘厚及辛辣刺激食物,并忌煙酒,可多攝入新鮮的蔬菜及水果。① 氣陰兩虛型,患者的飲食以化瘀及益氣養陰為主,可選擇麥冬飲及黃芪粥; ② 陰陽兩虛型,飲食宜平補類食物,如牛奶、大豆、山藥、黑芝麻等,飲食有節,不可過饑過飽,使局部血行增加,改善視力。⑸ 中醫特色按摩: ① 眼部按摩,用大小魚際揉按腎俞、肝俞,每個穴位3~5 min, 配合指腹輕摩肋下、背部,推拿按摩1次/d; ② 耳穴按摩,對患者的耳部進行按摩,如輕輕揉捏耳垂,到出現微紅發熱為宜。⑹ 健康指導: 告知患者注意眼部衛生,遵醫滴眼藥水,避免亂用及濫用; 合理安排休息,確保睡眠充足,避免勞累; 維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緒波動; 飲食有節,嚴格控制飲食; 同時,叮囑患者積極配合內科治療,遵醫接受視力、血糖及眼底檢查,出院后定期入院復診,若出現視力降低、眼痛及眼紅等不良情況需及時就醫。
觀察并對比2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視力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變化。
1.3.1 血糖水平: 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等指標,所有患者于護理前后早晨空腹狀態下抽取3~5 mL肘靜脈血進行血糖檢測[8]。
1.3.2 視力水平: 在護理前后告知患者站立在距離視力檢測表5 m遠,選擇國際標準的視力表進行測量,對患者矯正后最佳視力進行記錄[9]。
1.3.3 心理健康水平: 選擇焦慮自評(SAS)量表、抑郁自評(SDS)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評估[4], 均包括20項內容,每項內容用1~4分4級評分法,將20項內容總分相加再乘以1.25獲得標準總分,總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差[10]。

護理后2組患者的FBG、2hPBG、HbA1c水平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護理后2組患者的視力水平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視力水平對比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護理后2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對比 分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視網膜病變作為常見糖尿病并發癥,具有較高的發生率。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臨床特征表現為增生、滲出及阻塞的微血管病變,其在病變早期相關病理基礎為內皮細胞功能受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高,從而對血-視網膜相關屏障造成破壞,臨床表現主要為視網膜出血、水腫及滲出、微血管瘤等相關情況[11]; 而于病變晚期可產生視網膜及視乳頭的新生血管廣泛形成、纖維增生,或是視網膜反復出現出血并伴有棉絮狀滲出增多,進而引起視網膜脫落[12]。同時,因受患者的經濟狀況、健康教育、文化水平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加上病變存在一定漸進性及隱蔽性,多數患者對DR導致的視力損害認識不足或是缺失,故需及早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
中醫學認為DR由于久病傷陰,于發病初期表現為肝腎陰虛型,隨著時間延長則燥熱傷氣,導致血行不暢及津虧陰虛,從而發展成氣陰兩虛型; 并因陰虛火旺能導致目絡損傷而引起出血,且久病傷氣,能引起血不循經,導致溢出脈外,向陰陽兩虛型轉變[13]。同時,中醫眼科認為目能視主要由于精血及津液對其不斷滋養,但因糖尿病患者久病陰虛,可造成目失所養,加上陰虛甚者,可造成陽氣生化不足,而津液及精血需依賴陽氣固攝、推動并輸至目,引起陽氣虧虛,加重目失所養,導致DR出現進一步惡化。研究[14]表明,在給予非增殖型DR患者治療時,需于內科治療情況下實施護理干預,對血糖進行控制,因DR對患者的視覺功能造成的不同程度損傷,患者多伴有悲觀情緒; 而輔以護理干預能于整體觀理論指導下,并與患者不同臨床癥狀進行結合,實施臟腑及衛氣營血相關辯證論治,同時依據中醫因地、因人及因時情況,遵循標本緩急、異病同護及同病異護等原則實施護理干預,提高護理針對性,進而充分體現現代化臨床護理特色[15-16]。中醫辯證護理作為重要的護理措施,其將中醫基礎理論作為指導,根
據整體觀念、辨證施護特點實施護理,于情志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起居護理、衛生保健及預防等方面存在豐富經驗,且內容較為多樣化,能對護理工作各個領域進行基本涵蓋[17]。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血糖水平、視力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效果均優于對照組; 說明中醫辨證護理能有效調節非增殖型DR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血糖平穩,提高視力水平,減輕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