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琪
摘 要:為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十三五”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科技部大力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發揮基地對領域和區域國際科技合作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文章在分析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陜西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陜西;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現狀分析;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3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9-0206-02
1 引言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科技合作成為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發展的重要途徑。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的國際化,促使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需求更明顯。如何有效開展國家和地區間科技合作、促進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各國家和地區面臨的重要課題。
陜西是科技大省,科技資源富集,眾多的高校、科研院所、軍工企業、工程中心、實驗室及科技人員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科研體系和人才體系,科技創新優勢明顯。陜西還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西部科學發展的新引擎和內陸開放的新高地。陜西具備良好的對外科技合作基礎來建設高水平、有成效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以下簡稱“國合基地”),助力陜西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國家科技部自2007年啟動了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認定工作,作為推動對外科技合作,實踐自主創新戰略的重要舉措。但是陜西省省級國合基地的認定工作起步較晚,尚未建立成體系的基地建設、評估和考核辦法,因此開展加強國合基地建設的討論與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
2 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發展及建設的現狀
自2014年陜西開始認定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以來,國合基地在推動我省國際科技合作、增強科技實力及創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陜西共有71家省級國合基地(其中12家同時為國家級國合基地)。在陜國合基地專業領域分布情況詳見表1。
按照國合基地依托單位性質分類,陜西省省級國合基地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其次是國有企業,分布比例詳見表2。
為突出國際科技合作的特點,不同類型的國合基地均采用“分類認定,統一管理”的認定和管理原則,并由陜西省科學技術廳對全省各類省級國合基地進行統一管理。在陜國合基地類型分布情況詳見表3。
在陜國合基地聚集了依托單位的國際科技合作資源,代表了依托單位的國際科技合作能力,在全省的國際科技合作中凸顯了綜合示范作用,把陜西的國際科技合作工作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各基地在發展建設中,堅持與境外高校及研發機構開展富有成效的實質性合作,積極推動聯合研發、人才引進和學術交流,分別與英國倫敦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日本高知大學、德國西門子公司等一批著名大學和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除了承擔國家級和省級各類科研項目外,部分省級國合基地還承擔了大量的科技援外工作,例如在安哥拉推廣地基處理技術,與吉爾吉斯坦合作煉油技術,與哈薩克斯坦共建“中哈國際農業科技示范園”。但是也應該看到,陜西省國合基地的發展也存在薄弱環節,具體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的管理制度化建設工作亟待完善。《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省級國合基地的認定是通過申報《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項目》,并通過項目評審、答辯后給予立項,項目建設期5年。該項目屬于后補助性質,由省財政一次性撥付補助資金,之后各基地的運行管理主要歸屬其依托單位。然而在這5年建設期內,針對基地完整的、成體系的建設、評估、指導和考核辦法尚未建立,省科技廳對其的宏觀管理工作處于缺位狀態,基地的運行缺乏規范的制度化指引,經費使用缺乏中期審核和后期核算。此外,針對基地國際合作的產學研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各基地的建設模式和發展定位還在探索之中。基地數量雖多,但是行業布點沒有完成,行業技術的輻射帶動能力仍沒有完全體現,對全省科技合作示范引領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2)整體“走出去”的能力不強。國合基地帶動依托單位開展對外科技合作交流的整體能力不強,隸屬高校的基地對外合作主要局限于人員互訪、學術研討、合作發表論文,涉及聯合研發、共建實驗室、技術成果轉化推廣等深層次合作的內容不多;隸屬企業的基地對外科技合作以科技援外形式為主,以裝備制造領域的技術輸出為主,整體上缺乏強大技術實力在海外進行技術投資和規模擴張。
(3)部分依托單位對基地的建設重視程度不夠。一些依托單位對基地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認識不足,更多的把基地認定看作政府部門對自己國際科技合作工作的肯定,或者獲得政府資金支持的一種方式,后期推動基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設力度不大。一些單位在提交的基地申報材料中沒有凸顯國際科技合作的總體定位,制定的基地發展規劃缺乏明確的科技合作目標和產業化目標。
(4)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盟的資源整合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2016年11月,在陜西省科學技術廳、陜西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及陜西省外國專家局的共同倡導下,組織省內各類國合基地聯合發起成立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盟(以下簡稱“基地聯盟”)。基地聯盟的宗旨是打造國合基地合作、協商、服務的平臺,整合各基地已有的國際合作資源和信息,通過科學的合作機制和協作模式,形成資源共享、內聯外引的合作模式,加大基地對外合作交流的廣度和力度。目前,由于該聯盟成立時間不長,尚未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建立起切實有效的基地間協作機制,因此聯盟的服務作用尚未發揮。
3 促進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的政策建議
事實證明,國合基地建設是國際科技合作中最能留下人才、掌握技術、分享成果、移植管理經驗的對外活動。通過加強引導和管理,在陜國合基地可成為陜西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擴大科技對外影響力等工作中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在陜國合基地大多依托省內重點高校、大型國有企業,綜合承載著成果、技術、人才三大創新要素,對外科技合作的基礎條件良好,發展潛力巨大。更有效地發揮國合基地在擴大陜西科技開放與合作中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必將提升全省國際科技合作的質量和水平。下面就國合基地的創建、引導發展、強化作用等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加大力度,積極推動基地發展壯大。一是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基地的宏觀管理,包括制定完整的基地建設、評估、考核及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對評估結果較差的國合基地,發出整改通知,限期整改,重新進行評估后仍然達不到要求的,予以取消省國合基地資格。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合作基地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國合基地的評選、認定及檢查驗收,規劃指導合作基地建設及日常管理工作,規范基地運行機制。二是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可考慮設立國合基地專項扶持資金,對省級國合基地五年項目執行期后開展考核評估,對通過考核評估的基地繼續給予財政資助,為基地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三是加強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省科技廳內各處室之間的協調溝通,制定出臺國合基地在申請科技項目、引智項目、基金項目、創新團隊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等項目時,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的政策。
(2)創新方法,形成“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一是轉變傳統國際科技合作方式,相關部門引導、推動國合基地的對外科技合作逐漸從前些年的以分散、短期為主的合作形式逐漸向批量、長期穩定的合作形式轉變和發展;從單純的成果和技術引進向雙方共建研發中心、實驗室、企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支持省內機構走出去,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鼓勵企業通過國合基地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技術成果向外擴散和延伸。二是通過政府協調管理、統籌規劃,以政策和資金引導在陜國合基地與基地之間,基地與境外合作機構之間加強聯合科研攻關。對內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瞄準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展開研究,并圍繞陜西省重點科研任務開展項目合作、技術突破;對外與重點國家、重點機構在重點領域建立合作的長效機制。“十三五”期間,陜西將重點加強與中亞各國在現代農業、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等領域的國家科技合作與交流。在陜國合基地應主動融入全省“一帶一路”行動計劃,廣泛開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交流合作,提高自身對外合作的深度與廣度,為推動創新型省份建設貢獻力量。三是重視基地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以基地為載體,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科研人員,以基地為平臺,與境外合作機構開展人才聯合培養,推動國合基地成為技術領先、人才聚集的國際化研發基地、開放式科技創新基地。
(3)多元發展,合理布局國合基地發展規模。著力構建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機構等國合基地依托單位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國際合作格局;構建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能源環境、裝備制造、社會發展、現代農業、新材料等多領域布局;構建政府引導、協同創新、產學研緊密聯合的基地發展機制。
(4)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基地聯盟資源共享、內聯外引的服務優勢。制定科學的合作機制和協作模式,發揮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盟集聚國際科技合作資源及信息的服務能力,一方面整合基地的國合資源,形成集團優勢;另一方面掌握并收集國際科技合作動向和信息,將合作信息有效整合并推送至科研機構、配置給科研人員,同時促進創新要素尤其是國際創新資源向國合基地的流動和聚集。基地聯盟應加強對國合基地的宣傳力度,積極建設國合基地專屬網站或者在省科技廳官網開辟專欄,介紹國合基地管理及建設的政策文件、各基地簡介及建設成效,并定期發布基地單位國際科技合作動態和需求、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與技術突破、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實施進展等情況,搭建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的交流平臺。基地聯盟還應針對基地建設需求,建設國際科技合作人才庫、項目庫和成果與技術需求庫,形成動態的國際科技合作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