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春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已逐漸形成“地球村”的趨勢,傳統意義上的距離已不再是阻礙人們傳播科技、交流文化的障礙;借助科技手段、科普平臺,讓文化走出去,已成為影響世界、促進區域發展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文化在當今國際化趨勢下的一個必然。因此,科技與文化在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的傳播,就顯得更為容易和頻繁。在大多數省份地區,尤其是廣東省提出“實施科教興粵戰略,建設文化強省”的大背景下,讓科普教育惠及更多的民眾,是社會賦于廣東科學中心的重大使命,也是中心一直以來的核心追求。廣東科學中心應借助科技的力量,大力發展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等創意產業,實現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以不斷增強中心對公眾的吸引力。本文從明確科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開始論述,介紹了科技文化融合所帶來的優點,并詳細說明了實現科技文化融合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科技創新;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增強對公眾的吸引力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9-0241-02
1 科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
1.1 科技推動文化發展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科技中能夠有效推動文化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巨大驅動力。首先,科技能夠優化文化結構,更新文化發展形式,保證文化更加適用于當今社會的發展,從而促進文化領域的進步。其次,當今具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是新媒體,而新媒體在電視、廣播、電影等文化產業形式也被人們廣泛接受。由此可見,新媒體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文化發展的墊腳石,同時,文化的發展也能夠驅動科學技術不斷。
1.2 文化發展推動科學發展
任何相關聯的兩個產業都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如當今網絡技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產生了重要影響,傳統的實體書籍已經成為了電子書,圖書館也演變成了電子圖書館,從出版商到網絡銷售,每一次的形態變化都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而發展的,當然也正是由于有了這些實體文化,科學技術才能夠滲透到這些領域,使得我國科技不斷強化,應用范圍更加廣泛。科學技術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實現,可見,文化發展和科學技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1.3 文化與科學技術的共同特征
文化自身與科學技術有著相類似的特征,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推廣,文化勢必會進一步擴展。因此,二者有著共同的發展特性,其中最為突出的共同特征就是擴大了人才資源范圍。當今市場中的競爭就是人才競爭,人才往往決定著一個行業發展程度和進程,無論是文化領域還是科技領域,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作為一個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人才,意識、能力必不可少,在文化中,通過可以創造出更高的價值;在科技領域中,人才可以推動技術與進步,從而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2 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優點
2.1 科學技術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因此文化產業發展并不成熟,依然是以傳統文化形式為主,想要推動文化產業有質的飛躍,就必須要能夠借助科學技術力量,如新媒體等,并以文化產業作為基礎,不斷融入新的技術和元素,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場競爭力。當今旅游、展會等領域都融入了科學技術,并在實踐中廣受社會關注,取得了巨大反響。各種主題公園、技術園區不斷出現,如恐龍公園采用了3D技術讓小朋友切身觀看到已經滅絕的生物,廣受小朋友的喜愛。各種展會上也應用可視化技術。因此科學技術可以讓文化以另外一個形式呈現在人們眼前。
2.2 增強大眾吸引力促進文化消費
技術不僅能夠改變生活,同時也能夠提高商品的吸引力。科技創新豐富了文化表現形式,從而提高文化產品吸引力,促進文化消費。例如當今非常火熱的3D技術,特別是在電影領域中,各種3D甚至是4D電影數量非常多,讓虛擬內容變得更加現實,觀眾也產生了更加新奇的感覺。這不僅是讓電影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更是文化新形態的表現。
科技創新創造了非常多的文化產品,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大大提高了文化消費的便捷性,這也是導致文化產業在近些年我國國民經濟比重不斷提高的原因。
3 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措施
而如何實現、怎樣實現?我以為,借助科技,實現文化與科技的有機融合,在現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中心可以在以下三方面進行相應的探索和深化:
3.1 加強促進自然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的交流
實事求是地說,當今社會不乏科學素養較低的人文社會科學家和人文素養薄弱的自然科學家,這種文化跋足現象在很大程度上給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帶來了困難和障礙。試想,如果作為科學文化主體的自然科學家與作為人文文化主體的人文社會科學家之間都不能相互理解,相互溝通和交流,從何談起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統一和融合?只有通過加強自然科學家與人文社會科學家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提倡自然科學家應提高相應的人文素養,人文社會科學家應提升自己的自然科學知識,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統一和融合才能在源頭上獲得實現,其前景也將更為廣闊。
如中心組織舉辦的亞太ASPAC年會,國內外眾多的科普展教專家、學者能夠聚集在一起深入交流,就有助于加強促進自然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的交流。建議中心以后還可以更多地組織承辦類似會議,不僅能加強促進自然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的交流,還能不斷借助知名專家學者的名氣,借助會議期間大量媒體的關注和宣傳,不斷增強中心對公眾的吸引力。
3.2 堅持以人為本
一定意義上說,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基礎就在于兩者都是富含人性的,二者對人性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貢獻。在今天,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點就是以人為本。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終極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建設人文文化,就是為了豐富人的精神生活,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賦予人以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近代科學技術的誕生,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是將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下解放出來,使人們將大部分時間從事娛樂體閑,享受精神生活。由此可見,科學文化本質上也是以人為本的,弘揚科學文化的目的也是為了提升人的全面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所以,中心作為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社會科普教育基地,肩負著讓科普教育惠及更多民眾的責任,應堅持以人為本,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培養和引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3 加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在科普教育過程中的融合
結合中心的科普教育實踐,在加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方面,在教育和引導公眾提升科學與文化素養的過程中,我們應科學教人做事,人文教人做人,因為當代社會需要的是既會做事,又會做人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因此,當代科普教育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教育和引導公眾時,應兼顧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社科知識,有意識地傳授文理融合的復合型知識,加強公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實現科普教育與時代發展的與時俱進。
可以設想,中心以后不斷深化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過程,也就是廣大公眾在中心的科普教育引導下同時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提升的過程,中心對公眾的吸引力自然會不斷增強。那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才會更加有益于社會發展,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也就有了現實的根基。
3.4 正確運用科學技術
在文化產業和科學技術融合過程中,需要避免科技發展的錯誤,并以失敗教訓為戒,如果科技成果利用率較低,不僅會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成本,同時也會降低生產力,造成商品堆積,資金周轉慢。這是因為我國科技領域改革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相關人員著重關注。例如2016年非常火熱的“VR”技術,一個簡單的VR設備可以讓手機電影呈現出3D效果,看起來發展空間非常大,能夠推動影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適配VR眼鏡的左右眼視頻格式和360°視頻格式不斷出現。但是由于手機技術限制,手機分辨率普遍達不到熒屏標準,在實際體驗中顆粒感非常強,如果是采用IPS屏幕手機還會有很大拖影,人們在實際應用中還會感到眩暈。因此,VR技術也成為了2016年崛起、2017年隕落的技術,但是未來隨著手機生產技術不斷提高,4K屏幕手機更加普遍,相信VR技術會再度崛起。可見,在文化產業領域中,需要時刻保持注意,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
3.5 遵循科技和文化的客觀規律
當今我國已經不是勞動力生產大國,而是逐漸朝向科技型國家轉變,這就需要遵循科學技術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前進,營造一個良好的科技文化環境,強化對科技領域、文化領域的政策扶持,加強基礎建設工作,這也是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科技領域轉型的重要渠道。我國作為文化大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受到網絡的影響,中國傳統的文化逐漸淡化,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且通過科技的力量推動傳統文化,當然,科學技術發展與也要借助文化力量,從而實現相互融合、相互發展。
4 結語
科學技術與文化產業融合度是當今社會必須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更是提高我國在國際中軟實力的重要渠道。通過強化二者之間的聯系,將科技和文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強資源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大力培養科技文化產業的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夠不斷加強科技領域和文化領域的交流,實現最終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