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甫
摘要:了解新時期國家形勢以及學生成長規律是順利推行大學思政課堂改革的必要前提,思政教育不僅關系著學生知識積累和技能培訓,更重要的是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是一項服務于學生成長、服務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教學科目,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對我國的政治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推動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深化思政課堂改革,提高大學思政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大學生的思政學習熱情,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大學生深入參與思政教學,實現有效的思政課堂教學。
關鍵詞:思政改革 師生關系 教學互動 社會實際
在步入大學之后,學生會面臨形形色色的誘惑,各種社會思潮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很容易造成重大影響,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大學生很容易會誤入歧途。思政教育不僅是為了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為了將學生培養為有獨立意識和健全思想的高素質人才,使學生能夠正確辨別將會遇到的各種問題,致力于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和品德,對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思政教育必須要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時而新,因此,高校必須要大力推行思政改革,促進思政教學變革創新,用先進的思政理論知識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幫助大學生樹立符合時代發展的和社會需求的正確價值觀念,推動思政教育邁入新征程。
一、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做好思政教育全面滲透,打造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是時代和社會賦予教師的偉大職責和使命。作為思想教育的引導者和踐行者,教師始終站在思政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對思政教育有著直接而又深遠的影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其價值觀念對于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于思政教育來說,教師主要職責就是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質。因此,教師首先要自己堅持著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隨著思政教育的改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修養和教學水平。
在進行思政改革時,教師要重視要教育理念進行改革。首先,教師應該重視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幫助學生解決思政方面的困惑,做學生的心靈導師,使學生能夠“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在進行思政課堂教學時,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立教,自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育人相統一,通過言傳身教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思政教育滲透,努力做好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另外,在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重視思政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兼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思政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好學、樂學,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思政教學中來。
二、加強課堂教學互動,重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大學生是有思想、有個性、有情感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著獨立的人格以及獨立的精神世界,有著獨立的思想價值觀念。大學生思政教育是以人為出發點、以培養人為最終歸宿的教育,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型思維。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教師不能只是像傳統教學一般只是強調向學生進行單向思政理論知識灌輸,而是應該努力創造出自由、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互動溝通的機會和平臺,加強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同時,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言論,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獲取教學知識,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思辨意識和創新型思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思政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激趣、設疑”,教師可以針對課堂教學內容巧妙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要不斷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其個性得以發揮,推動形成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拉近學生與思政教學之間的距離。例如,教師可以就某個熱點話題進行辯論比賽,將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使學生站在不同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辯論。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搜集資料以及獲取咨詢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儲備,將思想理論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觀念,讓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獲取知識和能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造性。
三、創新思政教學方法,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功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越來越強大,開展信息化教學勢在必行,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在大學思政改革過程中,也必須要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入,通過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開發思政教學新模式,使思政教學煥發新的生機。通過信息技術強大的的技術功能,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設計的多樣性。教師可以運用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等形式為學生打造視聽盛宴,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提升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也讓學生能夠以聽說讀寫等多形式、多角度參與思政教學。這要求教師必須要不斷探索信息技術在思政課中的應用,思考如何將多媒體更好地與思政理論教育有效結合在一起,引導思政教育占領網絡新高地。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思政教學中引入微課、慕課教學手法,為學生打造全新的教學平臺,通過短小精悍而又引人入勝的教學設計,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激發學生思政學習興趣,帶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互動。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短視頻等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建立思政教育新平臺,讓大學生參與到思政教學宣傳推廣中來,發動學生的力量對抗互聯網領域中存在著的不和諧的思想論調和思想熱潮作斗爭,使大學生逐漸成為先進思政理論的倡導者和擁護者,促使信仰缺失的大學生逐步樹立起先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意識和能力。
四、理論聯系社會現實,防止思政教學脫離實際,增進學生思政認識
思政教學是理論化的,也是生活化和實踐化的,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只強調了思政的理論性,忽視了思政教學的現實意義。伴隨著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教師要加強對思政教學與社會現實的聯系,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增進學生對思政理論的認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思政抽象于社會實際同時又為社會發展服務,在思政教學中引入社會現實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可以鍛煉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現實案例中增長見聞,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突破課本的局限,教師可以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結合社會現實問題,開展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教學,將思政教育從有限的課堂教學延伸至無限廣闊的社會實踐當中,讓學生置身于思政教育“大課堂”當中,讓學生能夠給予社會實踐將所學思政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長。
例如,教師可以選擇經典的、貼近大學生生活和實際的案例材料實施教學,讓學生在思考中加深對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有針對性的參觀有關的革命圣地,訪問革命前輩,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當前的革命風采,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志愿者活動,利用節假日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實踐當中,使學生在奉獻中增進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理解。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專題調研,讓學生走出課堂,帶著問題去參與社會調查,使學生在不斷地深入研究中提高自身認識,養成良好的個人品質。
綜上所述,高校課堂作為思政改革的主陣地,必須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不斷改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在思政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使大學生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為社會發展、國家強盛培養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俞琰.探索思政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J].知識經濟,2017,(22):149-149.
[2]陶小平,萬新娟.完善課堂教學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7,(06):57-59.
[3]林靜.“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視域下創新思政課教學[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01):9-10.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