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高
【摘 要】本文通過對學習型組織的描述,剖析創建學習型組織與組織目標實現之間的關系,探討構建“學習型組織”的途徑和方法,通過學習型組織的創建,提升組織運營能力,實現組織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創建;學習型組織;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287-01
人類的進步與學習密不可分,在學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后,人類才發生了質的飛躍,從動物中脫穎而出,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不斷創造、發明的學習史。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速度明顯超越以往任何一個時期,以“知識大爆炸”為特征的人類又站在一個歷史的制高點,有人認為,人類最近30年所增加的知識總量等于過去2000年的總和。任何一個組織,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需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
一、學習型組織的概念
學習型組織最早是在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巴黎會議上由終身教育科長保羅·朗格朗(Parl·Lengrand)在“終身教育”提案中提出的,當代杰出的管理大師、美國著名學者彼得·圣吉(PeterM.Senge)將學習型組織定義為:組織里的人們不斷持續地擴張他們的能力來創造他們真正想要的結果,培養出新的思考模式,釋放出集體靈感以及大家不斷學習如何一起學習。我國學者許正中、張永全在《學習型組織》中認為:學習型組織就是通過不斷學習來變革組織本身的資源配置方式,從而不斷提高組織的競爭力和效率,強調全員學習、全程學習和團隊學習[1]。關于學習型組織的概念,爭議焦點為:到底是在組織中學習,還是組織在學習中。學習是在每個個體的頭腦中發生的,離開了個體,組織就不可能學習;同時,如果一個個體離開了組織,那么學習就無法體現。也就是說,個體在組織中不斷學習,同時體現為組織處于不斷學習中。
二、學習型組織的創建與實現組織目標的能力之間的關系
(一)有利于組織更新觀念,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世界。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美國大型企業的平均壽命約為40年,一般跨國公司10-12年,中小企業不到7年。我國集團公司的平均壽命為7-8年,中小型企業為3-4年。中小企業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以致目光短淺、觀念陳舊,易于被視野更為長遠的大型企業所淘汰。通過創建學習型組織,可以更新組織觀念,提升組織整體運作的群體智力和創新意識,不斷用新眼光、新視角、新理念來看待世界和審視組織自身,成為創造未來的組織。
(二)有利于合理配置組織資源,提升組織競爭力。人力資源是組織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就要求任何組織都要將資源配置更多地向人力資源上傾斜。學習型組織的創建能夠實現組織資源的重新合理配置,進一步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讓組織成員比競爭對手學得更快、更好,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三)有利于構建“學習型社會”。本世紀以來,“學習型社會”的觀念已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學習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組織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學習型社會的大廈必然由無數個學習型組織的基石建成。
(四)組織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學習型組織擁有不斷變革、重生的能力,從而使組織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五)有利于實現組織與員工之間的和諧發展。組織和員工相互依存:一方面,組織的發展為員工的發展創造了空間和平臺,助推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員工的發展又為組織的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有利于組織實現其使命和目標。通過學習,員工把個人需求與組織目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融入到組織這個大環境中,在完成組織目標的同時實現其自身價值。
三、構建“學習型組織”的途徑和方法
(一)創建學習型的領導集體。領導層的綜合素質決定了一個組織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程度,組織的領導集體必須帶頭將自已塑造成一個學習型的領導,把下屬培養成為一個學習型的下屬,單位才能成為學習型的組織,組織才能擁有超前的戰略思維,從而掌握正確的發展方向,否則對組織是致命的。
(二)搭建科學的組織結構模式。現代組織結構大多以泰勒(F.W.Taylor)科學管理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等級權力控制型組織結構,特點是按職能分工,形成條塊分割,部門之間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因此,要不斷優化現有的等級、直線職能型的結構模式為相對平等化、扁平化的結構模式,讓分權決策代替集權決策,在分權和集權之間實現最佳平衡[2]。
(三)建立完善的學習制度。學習過程模型化、激勵約束機制化,是學習型組織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成熟學習型組織的重要特征。通過對學習型組織的管理制度的創新,形成一套完善的學習管理制度,保障學習得以持續開展。
(四)加組織文化建設,鼓勵團隊跨文化學習。組織文化具有濃重的初創者色彩,初創者的三觀會在組織中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進而在組織發展的過程中吸納具有相同或相近特質的人員加入,只有具備與學習型組織相適應的組織文化的組織才能脫穎而出,相反則將被淘汰。全球化是當今社會的顯著特征,使得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共性要素不斷推廣普及,組織具備了跨文化學習的能力,就能將不同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在長遠的競爭中占據主動。
(五)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關鍵是讓整個組織保持學習的能力。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當下的知識或技能,更重要的是讓組織擁有認知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
(六)必須隨時、隨地、利用一切手段終身學習。隨時:不分春夏秋冬、早中晚;隨地:不分家庭、社區、工作場所等任何地點;一切手段:通過書本、交流、電子資料等各種途徑,特別是互聯網,活到老學到老。
(七)加強理論聯系實際。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要拋開一切口號和形式,開展實實在在的、能產生實效的學習活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才能更好地推動組織的健康發展。
四、結論
綜上所述,組織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處于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中,故步自封的結果必然被時代所淘汰。這就要求我們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出擊,通過對學習型組織的創建,不斷更新組織的知識結構,增強組織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提升組織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從而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是實現組織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許正中,張永全,學習型組織[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1st.
[2] 許石兵,轉變為學習型企業的組織結構探討[J].經濟師,2004(9):24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