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努力為學生構建一個廣闊的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學習平臺。俗話說:文史不分家。通過學科融合、文史結合的體驗式學習,用研讀、表演、探究等方式,學生由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展示,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讓課堂靈動起來。
關鍵詞:學科融合;文史結合;體驗式;學習方法
自《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實施以來,筆者經常研讀新課標,發現基本理念板塊中提出了“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由此,筆者考慮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即是促進每個學生最大可能的發展,完成此任務其根本途徑是通過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歷史課堂真正靈動起來。
一、 教學現狀:當下歷史課堂下獲得的客觀認識
反觀當下課堂過分注重接受和掌握,而忽視了學生的發現與探究。其根源則是多數教師為了操作簡便,節省課堂時間,急于求成,而忘記了“以生為本”的教育初衷,忽略了學生自我探究,體驗發現樂趣的學習發展規律。
表現一:傳統灌輸仍然主導教學行為。傳統課堂偏重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教授結構仍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老師轉”;學生缺乏自主思辨、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明顯存在學生無法參與或是參與不足的教學缺陷。
表現二:單一的評價導向致使教學功利主義盛行。評價只重視最終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導致教師、家長、學生一切都向分數看齊,唯分數論的觀念大行其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側重考點上需要識記的內容,考點上沒有的部分只是一帶而過,或者索性忽略不講。
表現三:課時縮減催生“裸課”的無奈行為。諸多客觀原因,在很多學校,歷史課被置于副課地位。一些學校甚至壓縮歷史課時,如每周2課時縮減至1課時。教師因為課時的限制,將課文裸著“身子”呈現在學生面前,哪管情感體驗,學科融合,課堂實踐諸如此類的方式,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嚴重喪失。
二、 教學探究:學科融合的實踐體驗式學習方法的具體化探索
新課標強調學科融合的體驗式學習方法,能夠更好地貫徹“實踐體驗”的理念,促進學科融合,引導學生感受課堂的實踐性、體驗性、探索性。實踐證明,文史結合的學習方式是改革的道之所在。文史結合的學習方式,就是歷史教學和文學作品中包含的歷史信息結合起來。將學生的語文知識與歷史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自古文史不分家,優秀的歷史學家必然具有高超的文學功底,其著作必然文采斑斕,有極強的可讀性。《史記》被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既是高超的史學著作,又是優美的文學傳記,兩者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筆者在探索中構建了文史融合的體驗式學習模式,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筆者選用四個文學作品的片段,探究學科融合的體驗式學習方法的實效。
1. 作品研讀。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醫療顧問團”,課堂上每個顧問團成員重點研讀一個文學作品片段。通過研讀,教師引導學生診斷出中國小人物身上的弊病,深刻理解掀起這場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性、必然性、時代性。學生研讀文學作品,由文學作品揭示歷史發展規律,文學作品反映歷史現象,能夠使文史學科更密切地融合。
2. 文學表演。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詮釋學習內容,傳達認同體驗。關于“阿Q改姓記”的小說片段,第一醫療顧問團成員先自由閱讀,再生動演繹。表演完畢,第一醫療顧問團派出了團長向全班匯報他們診斷的結論,依據趙太爺傲慢霸道的態度,對阿Q無理指責的行為推斷出20世紀初舊中國盛行著一股專制獨裁的社會風氣。在匯報中團長指出要想扭轉這一風氣所需的良藥則是提倡民主,反對專制,只有這樣才能拯救當時落后的舊中國。此外,其他顧問團也用表演加推論的方式,診斷病情,開出藥方。通過這種表演形式,學生身臨其境,親身體驗,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推論出倡導民主的重要性。這種方式將文史無縫銜接,充分融合,使學生感受到表演的價值,課堂的魅力,學習的樂趣。
3. 表格研究。在學習過程中,將全班分成四個學習團隊,命名為“醫療顧問團”,每個團選舉一名團長,其職責是統領該團學習成員,全體成員閱讀材料,根據病歷卡探討學習內容,達成共識,得出結論。
各團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個學習任務,診斷癥狀、開出藥方。教師通過表格呈現,使問題直接化,要點清晰化,學習任務具體化、目標化、可視化。通過文史結合的表格式研究,可將疑難的問題以簡易的要點方式呈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學習任務的可操作性。
三、 教學所得:課堂因改變而靈動
理想課堂的主體應是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足夠的存在感、參與感、價值感是教師需要不斷追尋的目標。只有學科相融、互助體驗,才能使課堂變得靈動。誠然,我們對學習方式的探索和詮釋遠遠達不到我們追尋的理想境界,但我們用心的改變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成長空間,所以學生也會用肺腑之言回饋教師的用心良苦:
——老師,您的課堂總是充滿神秘感,我很喜歡歷史課。老師,在您的課堂上,總是給我們提供充滿樂趣的表演舞臺,讓我們不再羞澀,不再膽怯,使我和同學們的關系更為融洽,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更讓我們領悟了很多歷史的本質,感謝您!
——謝謝您在課堂上給我們傳授豐富的歷史知識,讓我們在歷史課堂上進行表演,曾經我是一個膽怯內向的人,但您給我的鼓勵,讓我更自信,更大膽,更陽光了,歷史課堂讓我穿越古今,讓我感知當下,讓我暢想未來。
學生的反響,是對筆者教學的肯定,更是對筆者教學的鞭策。這也使筆者進一步意識到學科融合的體驗式學習,是課堂回歸生命意義的應有狀態,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尊重,是對學生學習體驗的理解,是學生擺脫被動學習狀況的有效方法。所以,作為教育者,堅守教育的底線,追尋教育的理想,回歸教育的本義是筆者需要不斷探索與追求的。
參考文獻:
[1]李新來.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J].考試周刊,2011(39).
作者簡介:
季翎,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市蠡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