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社會的教育方式逐漸改變,其中小學教育的改變最為突出,故優化小學的班級管理,是在管理工作進行中環節使用最佳的管理方式,通過管理影響學生,讓其養成正確的行為與學習習慣?;诖?,班主任會在管理進行中明確班內的制度,及時與學生溝通。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規章制度
一、 引言
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細化,為班級活動進行的基本載體,而在班級中,班主任是所有活動的組織者與領導者,它會是所有學生的示范。通過管理,可幫助學生塑造好的品格,并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所以,有效管理是根據班級的基本情況,優化各方面的管理,并實現創新。
二、 小學班級管理
班主任既是授課教師,同時也是班級的管理者,負責日常管理。具體工作中:要求培養出優秀的小幫手,引導學生形成道德、行為習慣,前者,教師每天負責多個班級的教學,很難長時間在班級內,所以,小幫手的培養,是讓其在管理中找到有潛力的學生,讓其按照班級內的管理規范管理,發揮自身的作用,增強責任感,后者,班主任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人格,引導其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做出行為后會自覺規范。
目前,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情況是,受原有的教育觀念影響,管理內容未貼近實際情況,學生在管理中可能形成消極影響。同時,部分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足,沒有公平對待學生,并未體現出民主、公平。
三、 小學班主任有效管理班級的方式
(一) 明確規章制度
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進行,是把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的孩子作為對象,這些孩子尚未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明確班級內管理的規章制度,使用制度約束學生,如果做出為違反規定的行為,必須接受懲罰。每所小學都有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但這些制度中的內容缺少針對性,對此,教師會跟學生能力的高低,以及工作的基本情況,選擇適合的方式與內容,并確保這些內容符合學生的特點,實現“量體裁衣”,而內容中的處罰,不要過于嚴肅,而是用帶有趣味性的方式讓其加深印象。
班規的制定除有約束作用以外,也會要求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讓其在未來發展中有好的成長。
(二) 調動班級干部參與管理的積極性
班主任與其他教師相比,其需負責兩份工作,工作內容復雜,而在管理中為優化班集體的建設,需要在班級管理中突出班干部的作用,讓其履行自己的工作,共同優化班集體的管理。所以,讓班級干部投入到工作中,是肯定班級干部的工作,與班級干部及時溝通,指導其具體工作的進行,同時,班干部也可以根據班級現有的工作情況,提出自己的意見,供班主任參考。班會上,由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決策,并在決策工作進行中積極聽取各方的意見,確保最后內容的科學。
班干部向教師匯報工作時,班主任需給出客觀評價,讓其了解自己在工作中有哪些優勢與不足,避免其內心產生抵觸心理,增強工作的自信心。
(三) 正確處理突發事件
任意一項管理都有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可能誘發突發事件,待突發事件發生后,怎樣才能恰當的處理,是班主任工作的智慧。即處理事件中,班主任必須保持冷靜,公平對待事件的當事人,果斷處理,從現有的事件中,體現出處理的智慧。由此,要求班主任用平常心對待事件,處理中始終保持冷靜,不要因為個人內心的偏袒,決定事件責任的歸屬,要求必須做到所有結果的公平公正,借助事件,實現學生的成長,讓其從中積累經驗,提升個人的思想認知。
(四) 班級管理中及時溝通
溝通在班級管理中的體現,是通過溝通尊重對方,其班主任也會在溝通中鼓勵學生。溝通的使用是把尊重作為前提,每位學生都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個人想法的差異,所以,管理工作可以根據每位學生的思維,用友善的態度和他溝通,了解到學生真正的想法后,給出自己的看法,并給予尊重,以此實現班級的有效管理。同時,若想保證班級管理的質量,要求必須營造好的氛圍,這個范圍內會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情感,用情感與學生溝通,給予鼓勵,所以,班級的有效管理,需要有效溝通配合,溝通過程中鼓勵學生,讓孩子從教師那得到肯定,以此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因此,為實現有效溝通,會在溝通進行中使用技巧。其一,在恰當的時間點施加教師的權威,科學處理自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要求做到寬容,在工作中學會自我批評,而如果學生犯錯,教師也要進行換位思考,傾聽學生的想法,充分發揮管理的作用。
(五) 深入調查,關心學生
小學班級管理進行中,教師要做的一點是了解學生的情況,從學生的角度入手,深入學生的生活。很多小學生的家庭中,他們都是獨生子女,家中父母、長輩溺愛,導致學生的自理能力不足。這一方式下,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心理,用恰當的方式引導,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比如,組織班級的大掃除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讓其嘗試參與工作,并隨著工作的進行,參與到掃除中,從而拉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教師為正確引導學生,其也要用自己的行為改變學生的看法,增強個人的責任感。好的教師,是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被教育者,改變學生,對此,教師要做的是,提高自身的素養,糾正不正確的行為舉止,并用教師權威適當輔助,以此為學生帶來正面影響。同時,班級管理中也可以引入獎勵機制,只要學生滿足設定的標準,即可得到獎勵,當學生達到標準,教師履行承諾給予獎勵后,雙方會建立基本的信任,在學生內心形成了教師特有的威信。即通過調查,可讓班主任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選擇最佳的管理方式,同時,獎勵機制的建立,也會用信任拉近兩者的距離,消除學生對管理的抵觸心理。
四、 結語
實現小學班級管理的有效,是班級管理進行中明確規章制度,并基于現有的制度,確定管理的基本思路,通過與班干部的配合、民主管理、相互溝通等方式,拉近班主任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管理中,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
參考文獻:
[1]韋健珍.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與實踐分析[J].考試周刊,2018(31):186.
[2]池景春.小學班主任管理中語言藝術及溝通方法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5(97):186.
作者簡介:
馬玲,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范家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