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體性教育中的學生同施教者一樣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之一,而非單純接受知識灌輸和學習技能的物化對象,發揮中學思想教育課中學生的主體性不僅僅是要求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自我教育,也未忽視教師對于具有受動性的學生主體的方向性和原則性的引導,同時還強調學生主體對于教育的豐富和反哺,這個過程本就應當是雙向互動和共同超越的過程。
關鍵詞: 中學思想政治課;學生;主體性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與舊版課程標準相比,在課程結構、課程理念、實施建議等多方面都發生了改變,其中課程理念的變化也是較大的,刪除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生活為基礎和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等表述,新添加了“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機制”以及“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改進教學方式”,從中不難看出,新的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發展也做出了更符合時代所需的要求,還為教師實現學生主體地位提出更加明確的方向和指導,也因此在今天我們有必要對學生的主體性做一個更為深入的思考。
主體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本身具有多層含義,南京師范大學的孫迎光教授從四個方面闡述其內涵:首先,主體最基本的概念是“實體”,是事物屬性、狀態和作用的承擔者;第二層含義是指事物的主要構成部分;第三層含義是指邏輯意義上的主詞;第四層含義是指“人”,是作為行為的發出者,是關系性范疇,與其對應的是行為承受者。我們這里說的主體性是建立在主體的第四重含義基礎上的,在這一重含義上,有主體必有對應的客體,主體性是主體與客體的交往中產生的功能屬性。在此意義上我們就可以把中學思想教育課中的學生主體性理解為在思想政治課中發揮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它并非一定是好的,它是中性概念,包含著主體的思考在其中。
一、 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首先,教育者們要明確,主體性是一個對象性范疇,在探討對象性關系時主體性才有意義,而主體性的體現也是在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才能彰顯。在探討學生主體性的問題時,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同思想教育課教師一樣,是思想教育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和承擔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承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的個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個體,即都具有主體性。
而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要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來進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比~圣陶也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可見,真正的教育應該不只是滿足于知識的傳授和價值的輸出,教育最終指向的應該是學生的自我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夠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才得到真正的體現。中學生的自我教育包含著自主學習、自我建構、積極參與的意味,這即要求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積極主動地學習,也要求學生能夠通過主體我對客體我的認識和改造,并在改造的基礎上塑造出新我,同時還包括讓學生參與到思想政治課的組織建設、規章制定和活動安排中去。
二、 學生主體性中包含受動性,決定了學生主體性的形成與作用的發揮需要教育者的引導
一方面,中學生還是未成年人,是身心尚不成熟的生命個體,沒有辦法單純依靠自身形成和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學生的主體性本身也就包含著受動性,正如馬克思所言“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馬克思也說過“人作為對象性,感性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所以主體性和受動性并不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學生的主體性是受動的主體性,是建立在受動性基礎之上的,表現為要遵循客觀規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正是學生主體性中的依賴性和受動性,決定了學生主體性的形成與作用的發揮需要思想教育課教師給予一定的方向性和原則性的指導,中學思想教育教師可以憑借自身專業素養和經驗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材料、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在學生學習的關鍵點予以指點等等,但是也正如上文所說,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明確自己的身份,起好主導作用,明確教師的教只是外因,學生的學才是內因,外因只有通過學生主動學習這個內因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教師引導必須要有“度”,掌握好其中的張力問題,要以啟發引導學生主動求知,積極探索,自覺鍛煉為價值追求。
三、 主體性教育不應固守,必須要有超越、有創造
魯潔老師說過:“教育的著眼點不在于使人‘接受‘適應已有的,而在于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蔽覈髲埰旃牡貙嵤┝耸嗄暾n程改革的探索實踐也是致力于能為中國教育帶來進步與超越,然而即使到了今天改革效果并不顯著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個關鍵制約因素就是凱洛夫的教育思想,凱洛夫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大量傳授間接知識的基礎上的,過分強調書本知識,注重知識傳授,導致急功近利、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沒有學生主體能動地發現知識、探究思考、創造新知的過程,而教師也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這種教育模式能夠滿足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價值訴求”,卻不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更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使教育一直停留在原始狀態而沒有辦法實現自身的超越。
這里的超越既是指受教育者對教育者實現超越,也是指對中學思想教育本身實現超越?!敖虒W相長”是一句很古老的卻又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命題,它要求教育者擺脫狹隘的權威者情結,提升超越情懷,接受來自受教育者的“文化反哺”;同時思想教育本身也并不是靜態的積淀物,而是在動態的過程中不斷吸取時代的新內容,不斷尋找教育教學的新的增長點,必須承認,現時代的學生在接收信息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已經遠遠超過了以往,時代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打下深深滴烙印,他們對于世界的認知和審美更前衛、更新穎、更具有超前意識,這使得他們在教育活動中具備了“反哺”的可能。
作者簡介: 胡玉姣,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陸家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