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與成績較好學生相比,大部分后進生數學基礎較差,數學學習能力相對薄弱,加上后進生學習側重點不同,對數學課缺乏興趣。本文分析了高中數學教育現狀,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后進生學習興趣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 后進生;數學;興趣;實用性
后進生入校時起點相對較低,常常會遇到這種現象,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在學習上的困難日益增多,求知的興趣卻在一年年的減弱。但是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數學學習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習進程。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要認真查找原因,采取對策,積極創新嘗試,樹立學生學習信心的同時,使學生對數學科目產生興趣。
一、 后進生數學教學現狀
高中數學課的教法比較單一,以純課堂理論教學為主,缺乏教學輔助手段。數學課堂給學生的印象無外乎枯燥乏味的,尤其是高中后進生更是對數學課望而生畏,提不起任何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學習中缺少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從我們教師群體的角度出發,我們要把教材重難點歸納清楚,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少走彎路以減少學生學習困難。如果講授過多的經驗,會使學生不愿意積極思考,從而產生惰性心理,失去了嘗試探索的思維過程,導致學生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數學學習任務。
另外,隨著大學的不斷擴招,更多學生有能力奔向普通高中,但其中一大部分群體的水平仍然處于中等甚至下等,學習習慣較差,于是后進生群體素質低于一般學生。大多數后進生要求不高,不求上進,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重視學生數學及其他學科成績,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
二、 后進生數學學習習慣形成原因
1. 數學教師沒有很強的職業教育觀念。在普通高中學校,數學課屬于基礎課,大多數教師仍然按照陳舊的教學方法教學、循規蹈矩,很少聯系學生實際,同時并不注重學習效果,只為單純地完成自己工作任務,這就導致了職業教育觀念意識的缺乏。
2. 高中數學課程跟今后就業的脫節,使得學生覺得數學無用,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嚴重。
三、 激發和培養后進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1. 高中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如何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在這一點上,教師要先降低要求,由簡入繁,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準備不同梯度和難度的練習題及作業。在講解例題時,最好由一些學生感興趣事物入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著重做好新課的導入環節,多下功夫聯系學生實際專業和接受能力。例如在講解第三章三角函數第一節角的概念的推廣一課時,聯系實際生活推拉門的動作,讓同學們積極思考如何用一種數學文字來區分我們推門或拉門的行為,有同學就提出用兩個英文字母表示,我就繼續引導他用數學符號,可以規定正方向,推門設為“+”,那么拉門即為“-”,由此就能夠判斷類似“+60°”所代表的開門方向和大小。在這樣的互動中,既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又可以帶動學生對接下來的新課產生興趣。
3. 注意做好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銜接。例如在講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可以通過判斷平面內兩直線位置關系到直線與圓位置關系再到圓與圓位置關系,先找兩名同學側身扮演兩條直線,下面的同學探索出兩直線可以平行、相交、重合,再找兩名同學一個用一只手表示一個圓,與另一個同學表示一條直線,找出直線與圓位置關系是相交、相切、相離,最后找兩名同學,一個大手一個小手,表示兩個圓的位置關系是內含、內切、相交、外切、外離。這樣層層滲透,加上學生參與互動,使得課堂生動有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使學生印象深刻。
4. 加強數學課和今后就業的銜接教學。這是數學實用性的最好體現。讓學生了解,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了解學習認識到數學的用處,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心里摒除“數學無用論”的思想,要讓他們認識到數學是今后必備技能的基礎,才能迸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
5. 秉承“夠用為度”原則。教師應在有限的課時內,選擇比較容易的內容授課,這就要必須堅持“夠用為度”的原則,即后進生的課程學習只單純需要的基礎知識即可,但一定不要過量。
6. 降低難度,分層教學。雖然教學大綱中規定了后進生達到一定的目的要求,教學要有“實用主義”思想,對數學的教學方面不要注重“形式”,而是要注重它的“意義”,避免數學課堂枯燥無味,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四、 結合今后專業要求,闡明數學的作用
后進生可能會有這樣的看法:自己學習成績不高,今后可能上不了大學,即使上了大學,畢業后也是一名技術工人,于是學不學好數學就沒有關系。確實,當今社會上許多崗位,并不需要很深的數學知識,但是在當今社會,科技發達,數學不僅僅是工作中的一種工具,也是訓練學生思維的一個方法。對后進生今后所學專業而言,數學知識也并非毫無用途。比如機械類、物理類、理工類、計算機類等等專業均需要數學作為基礎計算本學科,所以在數學的課堂中,教師要結合今后專業與數學的關系,讓學生明確數學的用途和地位,促使學生有學習數學的動力。
五、 側重數學學習的過程,淡化結果
一直以來,大部分學生家長、老師、學生以應試教育為目的,導致數學教育只看重結果,填鴨式教學。其實不然,當今數學教已經逐漸轉變為以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和應用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注重數學教學的過程。首先,教師要注重知識的發生過程,這就使數學基礎的薄弱的后進生得到充分理解;其次,注重知識的發生過程可以使學生自主地去學習;第三,注重知識的發生過程可以使數學更加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第四,側重過程、淡化結果可以便于數學學習向數學活動轉變,有利于數學教育的實效性的提高,克服后進生因基礎弱而帶來的心理障礙,更好地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綜上,后進生數學教學工作是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基礎上,根據今后大學專業的需求,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達到教學的最優化,使后進生成績得到相應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毛紅斌.種植數學教育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新西部,2008.12.
[2]王林全.現代數學教育研究概論[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教育部高教司.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1.16.
[4]李蘭菊.淺談激發中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體會.數學世界,2009.6.
作者簡介:
趙栗,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