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進 徐璐
在浙江進入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應更好發揮浙江傳統制造業改造的基礎優勢,更加突出對標提升導向,更大力度完善體制機制,不斷培育新動能、放大新動能、激發新動能,加快打造浙江制造新優勢、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從內涵上看,新動能本質上是依靠先進技術、人力資本等“全要素增長”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其培育壯大既包括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形成的新動力,也包括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釋放新活力。從浙江發展實際看,到2017年底消費品、原材料、機械設備及零部件三大領域17個重點傳統制造業的企業數、從業人員數、總產值、利潤總額分別占規上工業的73.6%、69.4%、66.2%、65.2%,仍然占據實體經濟的半壁江山;規上企業數、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全國同類行業的12.0%、7.3%、6.2%,較規上工業占全國的比重分別高1.4個、1.5個、0.1個百分點,紡織、服裝、制鞋、化工、五金、家電等一大批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發展優勢、行業地位比較突出。因此,通過改造提升全面激活傳統制造業的新動能,基礎很好、潛力很大、現實需求非常迫切。
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是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從產業演進看,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是對立統一,在經濟發展中互為依托、可以相互轉化,絕大部分新興產業是傳統產業組合應用新技術而形成。如新能源汽車產業起源于傳統汽車制造與新能源技術的融合應用,新材料產業產生于傳統重化工與物理、化學新工藝的重組結合等等。從傳統產業本身看,多數產業技術成熟、仍然處于發展期或成熟期,通過改造提升完全可以轉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和低耗低排發展,逐步成為有競爭力的高新產業,催生一批百億甚至千億級別的企業、行業品牌。2018年進入世界500強的218家制造業企業中,屬于車輛及零部件、石油化工、金屬制品、紡織服裝等傳統行業的148家,占2/3以上。從浙江實踐看,以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為突破口,聯動抓落后產能出清、優勢產業升級、融合拓展深化和“騰籠換鳥”,是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有效舉措。2017年來,全省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3431家、整治“低散亂”小作坊小企業5.7萬多家,累計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0多萬畝、騰出用能空間200多萬噸標準煤,用于發展數字經濟和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等。2017年,全省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48.8%、40.5%和29.7%,分別比2016年提高8.7個、1.7個和6.8個百分點。
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融合應用的重要領域。一方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多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市場壁壘較高,其持續發展創新所需要的巨額資金要通過融入傳統產業創造的利潤回報來提供。如生物技術自20世紀60年代始就被人們寄予厚望,但直到生物技術開始在農業、工業和環保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后,巨額投入才有合理回報并使之快速成長為萬億級產業。另一方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持續發展演進,必須依托傳統產業這個具體而復雜的應用載體,以獲得持續的技術反饋使之不斷成熟壯大。如以計算機為代表的計算技術,從二戰結束后出現,到20世紀80年代末都未對生產率增長產生顯著的貢獻,直至傳統產業等領域廣泛普及,并擴展到工業控制、個人電腦、手機等系列終端和應用后,技術上才真正成熟,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才全面爆發。2017年,浙江規上工業利潤的增量部分有60%以上來自10個重點傳統制造業,傳統制造業增加值中屬高新技術產業的份額已達到45.2%。浙江傳統制造業規模總量占全部工業的2/3以上,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引領全國,更有條件把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與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更好結合起來,推動數字經濟、高新產業與傳統制造業互促并進發展。

圖/新華社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多數行業供需錯位問題突出。2017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77.0%,按國際通行標準總體處于產能過剩狀態。浙江是工業大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的工業品達200多種,大部分集中在傳統制造業領域,通過去產能促進產業整合更加迫切。
以出清低效無效產能為抓手,促提升、騰空間。在“十三五”以來淘汰近6000家企業的落后產能、整治近9萬家“低散亂”小作坊小企業、盤活35萬多畝存量用地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淘汰落后和嚴重過剩產能,加快出清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落后產能,依法整治違反有關法律法規以及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等不達標的小企業小作坊,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就地改造、整合入園等方式實現規范提升,提高空間集聚度和規范發展水平,盤活空間發展關聯的高新、新興產業。
以企業兼并重組為抓手,強龍頭、促集中。浙江傳統制造業起步于農村工業化,目前已形成30多家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大企業和一大批細分行業“隱形冠軍”企業,但行業無序競爭、議價能力不足等問題突出。應把握全球產業重組整合浪潮和行業競爭寡頭化的趨勢和機遇,大力推動優質企業股改上市,引導優勢企業圍繞提高產業集中度開展橫向并購、圍繞延伸產業鏈開展縱向并購、圍繞拓展價值鏈開展跨國并購,培育一批市場占有率高、話語權強、競爭力突出的超千億級創新型龍頭企業。
2017年來,浙江10個重點傳統制造業領域新增工業機器人應用1.4萬多臺,規上全員勞動生產率累計提高13%以上,有7成以上企業已實施技術改造,但多數改造仍停留在工業2.0、3.0階段,主要以機械手替代簡單用工為主,無人工廠、黑燈車間等工業4.0形式的技改項目偏少。與發達國家相比,傳統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技術裝備管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以紡織業為例,2017年浙江紡織業規上全員勞動生產率約為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的1/3,棉紡每萬錠紗用工約為發達國家的1.4倍。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數字經濟加快發展的時代機遇,更好用數字技術為傳統制造賦值賦能。
——突出工業4.0的思路、理念,大力推進智能化技改,以分行業試點示范為抓手,加快規上企業智能化改造診斷全覆蓋,逐個行業、逐類企業推近多種形式的智能化技術改造,擴大有效投資,提高先進裝備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
——針對傳統制造業屬于“設備供應商驅動型”(即由核心供應商以設備的形式為傳統企業提供新的技術)產業的實際,大力培育工業信息工程服務公司,推廣新昌陀曼、康立紡機等經驗,重點支持有條件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向行業數字化技改技術、設備集成供應商、服務公司轉型,更好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與工程服務公司的緊密互動,促進技術積累和技術進步。
——順應消費結構、消費理念、消費方式升級趨勢,大力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計算技術等在研發、設計、采購、制造、營銷、管理全鏈條的深度融合應用,推動一批企業建立準時生產(justintime)體制,帶動發展網絡化協同制造和網絡電商。
2017年,浙江10個重點傳統制造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同比增長18.8%,研發強度1.2%,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增速近年來首次追平全省規上工業,創新動力進一步增強。但與發達國家平均2%的水平相比,研發強度仍然偏低,特別是科技活動經費支出中購置技術成果費用占比僅1.8%(上世紀60年代日本類似發展階段該比例在50%左右),在先進適用技術引進上力度遠遠不夠。
注重“干中學、用中研”。傳統制造業技術框架相對穩定,引入相關的研究人員、購買技術服務、開展對外合作等“非正式R&D”活動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形態,應鼓勵企業更多引進利用國際國內同行業先進技術,更強調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更注重發展基于一線實踐的全員創新、大眾創新,提高設計創新、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的效率。
注重“補短板、強基礎”。共性關鍵技術是制約傳統制造業基礎創新的主要短板,應繼續加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加快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分行業省級試點和主要塊狀經濟“全覆蓋”;圍繞規模超千億元的重點行業,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或機構牽頭建立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整合優勢創新資源,加強新材料、關鍵工藝、智能化成套裝備等重大技術項目化攻關,通過創新券等形式完善共性技術開發、推廣使用機制,使技術成果加快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近年來,浙江全面推進能源“雙控”、工業治水促轉型,積極推動落后產能淘汰、企業入園集聚,不斷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傳統制造業綠色安全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全省10個重點傳統制造業規上單位工業用地增加值90萬元/畝、單位用地稅收19.3萬元/畝、單位能耗工業增加值0.8萬元/噸標煤。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單位產品水耗能耗、主要設備能源效率、污染物排放指標等仍有較大差距。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和生活品質要求提高,“鄰避”現象也時有發生。
借鑒日本“環境與能源技術開發計劃”等經驗,加強頂層設計和空間規劃引導,并瞄準化工、有色等流程工業以及金屬鑄鍛及熱處理、印染、造紙制漿、噴漆等離散工業環節,加強綠色制造技術研發應用,從源頭上節約能耗水耗、減少污染物排放。
借鑒美國一些企業與環保部門結成伙伴關系、實施“氣候領導者計劃”等做法,引導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為主制定實施更高的環保標準、綠色產品標準等,推動企業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
借鑒杜邦、巴斯夫等世界一流企業綠色安全管理有關經驗,積極導入和推行先進管理模式,積極培育一批分行業綠色安全制造服務供應商,倡導企業實行高于法律標準的行業標準和內部管理規范,切實降低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率和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建立完善精準服務機制。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繼續推進審批事項規范化、審批權限層級配置合理化、審批過程要素資料減量化,深化工業企業“零土地”技術改造項目審批方式改革,不斷優化涉企政府服務、釋放改革紅利。持續推進清費降本減負,全面落實國家出臺的減稅降費新政和省政府近年來出臺的減負降本政策,以解決融資、用工、用地、用能等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定向定時精準發力,增強企業獲得感,用成本的“減法”換取企業發展的“加法”、市場活力的“乘法”。統籌產業、科技、金融、財稅、土地、能源、環保等政策,加大對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的支持力度,強化政策合力。
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建立完善倒逼激勵機制。堅持把“畝均論英雄”改革作為倒逼和激勵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機制。加大對優質企業的激勵力度,對綜合評價結果好的企業,在政府性評獎評優、試點示范申報、重點科技項目攻關、創新載體建設、人才引進培育、保障用錢用地用電用能排放需求等方面給予傾斜,更好發揮政策疊加效應,推動優質企業圍繞主業做強實業、加快提質增效升級發展。加大對低效企業的倒逼力度,對綜合評價結果不理想的企業,依法依規實施整治倒逼,加強重點調控和監管,限時停止各類財政補貼和政策優惠,分類推動低效企業主動提升、就地轉型和有序退出,加快改變一些行業“低、小、散、弱”格局。
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建立完善依法治理機制。切實增強法治思維,在改造提升過程中特別是淘汰落后產能、整治“低散亂”小作坊小企業、園區化發展等方面守住法律底線,引導企業、社會在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上建立合理預期,避免行政過度干預、簡單“一刀切”。用好法治方式,健全有關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經信、國土、環保、安監、工商、質監等多部門協同聯動執法機制,加強在土地、環保、能源、質量、安全生產等執法檢查力度,督促企業依法落實主體責任。積極推動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做精做優做強,更好發揮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提升協調服務功能,強化監督自律,維護行業信譽,優化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