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秉強葉芳
生態產品價值(GEP),可以定義為區域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近年來,麗水市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構建梯度遞延的改革體系,通過健全生態價值實現機制、強化生態制度供給體系、創新生態服務互惠模式,推動麗水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核算、調節、服務及文化、制度政策設計等方面的先行探索,持續保持生態環境質量、發展進程指數、農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
“葉子變票子,水流變資金流”。深化集體林權體制改革,率先在全國試行林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林地信托貸款制度和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制度,率先在全國建立林業信息集成(一本圖)系統;試點“河權到戶”改革,將河道管理權和經營權分段或分區域承包給農戶,形成股份、個人、集體、合作社等多種河道承包模式,推動河道環境治理和經營增收“雙豐收”。目前,麗水市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8.2萬筆合計196億元,貸款余額59億元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總量的1/10;建成省級生態公益林1278萬畝,2017年全市獲得補償4.3億元;通過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盤活公益林171.5萬畝資產超6億元;“河權到戶”制度預計為農戶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真正實現河道“管起來、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農民變股民,資產變資本”。全面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國試行農民住房使用權抵押貸款制度,實行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化改造,以戶為單位、折股到人、按股分紅。截至2018年6月,麗水市兩權抵押貸款余額分別為49.39億元和7.08億元;共完成2727個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220萬農民變成了“股民”,量化資產13.9億元,累計分紅近6110萬元。同時,探索推出了茶園、石雕、農副產品倉單、股權、農村水利工程產權等抵(質)押貸款產品,累計貸款余額達10億余元。
“信用變信貸,村里變城里”。積極推進省級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實行信用縣、信用鄉、信用村、信用戶“四信聯建”,成為全國第一個所有行政村都完成農戶信用等級評定的地級市,在全國率先建立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村級擔保組織和資金互助社,實現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縣域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基本金融服務不出村,累計辦理取現、轉賬業務482萬筆,金額超26億元,惠及農民150萬人。目前,麗水市創建信用縣2個、信用鄉39個、信用村962個,評定信用農戶41萬戶,信用農戶累計貸款達到458億元;涉農貸款余額908.6億元,占全部貸款比重50.75%,高于全國平均數30個百分點;建成村級擔保組織196家累計擔保貸款金額11億元;成立村級資金互助會408個,入會農戶2.8萬戶,累計借款2.2億元。
環境質量引領生態標桿。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出臺《麗水市生態環境損害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暫行辦法(試行)》,組織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領導干部生態評價考核體系,在全國率先開展“審山審水審空氣”。麗水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4年全省第一,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連續9年全省第一,生態文明總指數全省第一。境內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一,水環境質量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均居全省第一,各縣(市、區)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是全國空氣質量十佳城市中唯一的非沿海、低海拔城市。

圖/任延
資源科學利用試行有益探索。堅持開發與保護兩手抓,科學統籌資源集約利用,真正實現了“該保護的嚴格保護好、該開發的科學開發好”。以全國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為契機,出臺《關于建立土地管理共同責任機制的意見》《關于保障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全市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工作監督檢查的實施意見》等政策,累計投入資金103億元,完成土地征收、用地報批和場地平整5.2萬畝,有效減少了對城鎮周邊及平壩地區優質耕地的占用。按麗水南城低丘緩坡開發節約耕地資源1.55萬畝、以往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約75%的比例估算,全市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項目可節約耕地約4.2萬畝。
生態溢價效應催生經典案例。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宜人的氣候提升了發展效益和質量。麗水灘坑水電站審批取水量為34億立方、年發電量10.2億度,經過近十多年來的封山育林、水源涵養,近10年年均可用水量超40億立方、年發電量為12.2億度,比預期增加了2億度電。又如上市公司科倫藥業并購龍泉市國鏡藥業,主要基于龍泉生態環境優越,降低了過濾器更換周期,企業系統維護費下降近60%,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生態移民加快山區農民脫貧致富。以扶貧改革試驗區為依托,以生態核心區、高山遠山、地質災害點為重點,大力推進整村搬遷和小規模自然村撤并,大批山區農民搬遷至基礎設施較好、產業相對發達的中心村、中心鎮和縣城,促進了農村人口集聚和城鎮化發展。全市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3.1%提高到2016年的58%。搬遷農民通過在家來料加工、外出勞務輸出、上山規模承包、下田特色經營、合伙創辦企業、就地進廠打工等方式,實現人均收入增加3587元、戶均收入增加1.65萬元。2017年,麗水市農民收入18072元,增長9.8%,增幅連續9年全省第一。
全域旅游助推旅游產業強勢增長。以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依托,促進旅游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啟動旅游景區資本化、旅游公司實體化、旅游資產證券化“三化”改革。2017年,麗水市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20.3%,是2015年的1.5倍,旅游產業增加值預計增長10%以上;農家樂民宿共接待游客2787.8萬人次,同期增長25.6%;實現營業總收入31.2億元,同期增長34%。
“麗水山耕”品牌實現農業版“浙江制造”蝶變。作為全國首個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地級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品牌價值26.59億元,百強榜排名第64位。截至目前,麗水市生態農業協會新增入會企業314家,協會會員總數達590家;新增參與“麗水山耕”母子品牌運作商標258個,總數達555個;新建“麗水山耕”品牌合作基地1008個;新培育“麗水山耕”品牌背書農產品707個,銷售額達35.7億元,產品溢價率超過30%。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成可追溯點725個,主體信息庫錄入2413家,申請使用二維碼產品6865批次。
農村電商模式示范引領全國農村電商發展。首創鄉鎮級農村電商服務中心“趕街模式”,成為全國農村電商十大模式之一,搭建了“消費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物流體系,實現了移動端服務站點逾半數覆蓋。目前,麗水市建設村級電商服務站8200余個,2017年網絡零售額達259.80億元,增長39.4%;其中,農特產品網上銷售額92.32億元,同比增長40.1%。集培訓、指導建設為一體的電商模式立足本地、服務全省、走向全國,市場范圍從福建、江西等地拓展到西至西藏、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的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50多個縣。
麗水市以大花園建設為引領,堅持標準更高,對標國家《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梳理16項核心指標,對標瑞士等世界標桿制定完善傳統文化村落標準、美麗鄉村標準、綠道古道游步道騎行道建設標準、“麗水山耕”品牌等標準體系,率先成為生態產品的標準制定者和價值評估者;堅持管控更嚴,實施“源頭嚴控、過程嚴管、惡果嚴懲”,構建科學有效、梯次差異的自然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率先在建立黨政領導干部生態文明評價考核體系;堅持機制更活,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動體制機制完善,進一步完善綠色發展評價體系,深入推進林業改造碳匯工程、碳減排指標有償使用與交易、林權抵押貸款和“兩權”抵押貸款提質增量,持續探索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成為浙江試點中的國家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