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如銀
摘要 推廣水稻綠色增產增效技術對于保護生態、減輕環境壓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品種選擇、栽培方式確定、播種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收獲貯藏等方面總結了水稻綠色增產增效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栽培技術;增產增效;綠色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033-01
天長市糧食生產以稻麥連作為主,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多年來由于片面追求高產,稻米品質不高,同時資源投入越來越大,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加大,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提高種植效益,在天長市開展了系統的水稻綠色增產增效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現將其總結如下。
1 品種選擇
按“優質、穩產、資源高效、多抗、合法”的原則選擇優質品種。一是優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水稻的需求已從主要對量的需求轉變為主要對質的要求,應選擇部頒三級米以上的優質品種,淘汰等外米。二是穩產。選擇中穗型品種,不要選擇大穗性品種,所選品種產量年際間要相對穩定。三是資源高效。根據茬口和栽培方式選擇生育期適中的品種,空茬及油菜茬應選用生育期145 d左右的品種,麥茬應選用生育期135 d左右的品種,以充分利用溫光資源[1]。手插秧可選擇Y兩優900、兩優688等品種,機插秧可選擇徽兩優996、徽兩優858、徽兩優898等品種,直播稻可選擇黃花占等品種。四是多抗。要求抗倒伏、抗稻瘟病、抗高溫、抗低溫等綜合抗性好。五是合法。選擇通過國家審定的適合本區域種植的合法品種。
2 栽培方式確定
目前,天長市水稻主要有3種栽培方式,即手插秧、機插秧、直播稻。其中,手插秧用工成本高,將逐漸淘汰;直播稻存在出苗不勻、產量低、米質差、易倒伏、雜草防除難等缺點,要淘汰;機插秧節本高效,符合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要求。因此,應首選機插高效栽培[2-3]。
3 播種育秧
根據茬口,合理安排播栽期,以充分利用光溫資源。天長市7月底至8月初發生高溫的幾率較大,要盡量將水稻孕穗開花期安排在7月上中旬或8月中下旬,以避開高溫期。手插秧4月15—20日播種,秧齡30~35 d,機插秧5月15—25日播種,秧齡18~25 d,直播稻5月10日至6月20日播種。
播種前用浸種靈等藥劑浸種,手插秧采用旱育秧,機插秧采用塑盤育秧。在常規育秧的基礎上做5個改變:一是改水育為旱育,提高秧苗素質;二是改軟盤為硬盤;三是改純營養土為營養土與基質混合,具體比例以營養土∶基質=1∶1為宜;四是改手工播種為機械播種;五是改露天育苗為設施育苗,用小拱棚配遮陽網、無紡布使用。
4 移栽
手插秧株行距為27 cm×13~15 cm,穴數為22.5萬~27.0萬穴/hm2,每穴莖蘗苗4~5株,基本苗90萬~120萬株/hm2;機插秧株行距為30 cm×16 cm,穴數為19.5萬~21.0萬穴/hm2,每穴莖蘗苗為2~3株,基本苗為45萬~60萬株/hm2。栽插要“淺、勻”,以促早發。
5 肥水管理
5.1 肥料管理
在保證產量的前提下,實現化肥減量增效,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是改善農田基本設施,減少肥料滲漏、淋溶、揮發;二是改變施肥方式,推廣側深施肥等高效施肥方式;三是依據水稻不同生育階段的需肥特性,考慮土壤(含灌溉水等)供肥能力和特點,確定水稻目標產量的總施肥量及不同階段的施肥比例,一般中等地力田塊,施純N 195~225 kg/hm2,P2O5 75~90 kg/hm2,K2O 135~180 kg/hm2,磷肥、微肥、30%的氮肥、50%的鉀肥于整地前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栽后5~7 d和12~14 d分別施入20%的氮肥作分蘗肥;拔節前結合復水施入剩余的50%鉀肥作拔節壯稈肥;于主莖幼穗長1~2 mm時施入20%的氮肥作促花肥,于主莖幼穗長4~5 cm時施入10%的氮肥作保花肥;四是推廣緩釋肥、生物肥、商品有機肥等新型肥料[4]。
5.2 水分管理
根據水稻的需水特性和生長規律,實施高效水分管理,推廣水稻淺濕曬間歇灌溉、精確定量灌溉等技術,促進水肥耦合。移栽至有效分蘗階段,田面保持3 cm水層,當群體80%夠苗后自然斷水擱田,擱田至土壤沉實后直至成熟前1周,每次灌入3 cm水層,當田水消退至無水層后再復水,成熟前7~10 d斷水。
6 病蟲草害防治
6.1 化學除草
手插秧栽后5~7 d,秧苗活棵后,結合除草施返青肥,除草可用25%乙·芐·甲(精克草星)可濕性粉劑300~375 g/hm2,拌濕細土150 kg/hm2、尿素75~105 kg/hm2,均勻撒施,施藥后保持3~5 cm淺水層5~7 d。機插秧在田耙平后用60%丁草胺1 800 mL/hm2均勻拋撒,結合田間泥漿沉淀并保持淺水層2~3 d;栽后化除在栽后7~10 d秧苗活棵后進行,用50%苯噻酰·芐可濕性粉劑750 g/hm2拌細土75~105 kg/hm2,均勻撒施,施藥后保持3~5 cm淺水層5~7 d。對于除草不徹底的田塊,根據田間雜草類型,進行挑治。用50%二氯喹啉酸可濕性粉劑375~525 g/hm2兌水450 kg/hm2葉面噴霧防除稗草;用10%氰氟草酯懸浮劑600~900 mL/hm2兌水450 kg/hm2葉面噴霧防除千金子等惡性雜草;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450~750 mL/hm2防除闊葉草。噴前需排清田間積水,噴施時土壤濕潤,葉面無水珠,8 h內遇雨需重噴,噴后隔天建水層,保持5 d左右。
6.2 病蟲害綠色防控
轉變水稻防病治蟲方式,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建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實現農藥減量控害保安全。農業防治主要是從育秧、移栽、田管等環節規范管理,實行健身栽培,從根本上減輕病蟲危害;物理防治主要推廣頻振式殺蟲燈、性誘劑等;化學防治作為必要的補救措施,結合病蟲害預測預報,做好病蟲害達標防治,“抓兩頭,放中間”,預防秧苗期,放寬分蘗期,保護成穗期,施用綠色生態環保的農藥,改良噴霧機械,淘汰噴霧效果差的手動噴霧器,推廣高效行走式噴霧器、無人機等植保機械。6月上中旬分蘗期如有枯心苗,可用40%氯蟲噻蟲嗪150 g/hm2防治二化螟,兼治稻薊馬等,不要求普治;7月中下旬用康寬450 mL/hm2、25%吡蚜酮300~360 g/hm2、5%井岡霉素3 000 mL/hm2對二代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等進行病蟲兼治;8月上中旬用75%三環唑375 g/hm2+40%氯蟲噻蟲嗪150 g/hm2混防稻曲病、稻瘟病、螟蟲等后期病蟲害,整個生育期用藥控制2~3次。
7 收獲貯藏
黃熟末期及時收獲,待水分含量下降到13.5%以下后貯藏。
8 參考文獻
[1] 朱德峰,陳惠哲,徐一成,等.水稻機插秧技術知識[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2] 張培江.水稻生產配套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3] 李成荃.安徽稻作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4] 譚繼春,宋國志,郭艷明,等.水稻綠色栽培技術要點[J].北方水稻,2015,4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