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聰 尹德柱
摘要 2017年在舒城縣進行單季晚粳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長農粳1號、農選18、蘇2210、常粳16-9、中浙粳55和皖墾粳5297豐產性突出,抗逆性、適應性好,適宜在當地繼續試驗示范。
關鍵詞 水稻;單季晚粳品種(組合);比較試驗;安徽舒城;2017年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045-02
為了篩選適合舒城縣種植的單季晚粳品種(組合),特進行該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在舒城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內進行,土壤為黃泥田,肥力中上等。參試水稻品種共10個,分別為長農粳1號、皖墾粳3722、皖墾粳5297、農選18、蘇2210、常粳16-9、中禾優4號、陵風優6號、中浙粳55和嘉優5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0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嘉優5號作對照(CK)。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3.34 m2。移栽株行距16.7 cm×16.7 cm,四周設保護行寬1 m以上。
1.3 主要栽培管理措施
5月10日播種,合式通氣秧田,播種量常規稻750 kg/hm2、雜交稻450 kg/hm2。5月28日用2.5%氰戊菊酯、22.5%氧樂果防治一代二化螟、稻薊馬、灰飛虱及條紋葉枯病等[1-2]。5月31日追施46%尿素37.5 kg/hm2。
大田前茬是水稻冬閑田,用雷沃M904-AA型拖拉機配套反轉旋耕滅茬機耕作,施42%控釋型復合肥(22-8-12)375 kg/hm2作基肥。6月8日移栽,常規稻每穴栽2~3粒種子苗,雜交稻1~2粒種子苗。6月18日追施46%尿素112.5 kg/hm2,撒施6.7%芐嘧磺隆、23.3%乙草胺285 g/hm2+10%吡嘧磺隆270 g/hm2除草。7月4日用2%阿維菌素、48%氯吡硫磷防治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縱卷葉螟等,7月20日用48%氯吡硫磷防治五(3)代稻飛虱、五(3)代稻縱卷葉螟,7月22—27日烤田[3-4]。8月29日用10%四氯蟲酰胺防治六(4)代稻縱卷葉螟、三代三化螟等。8月3—10日再次烤田,此后田間保持干干濕濕。11月2日收割。
1.4 試驗期間天氣情況
苗期氣溫正常,沒有梅雨,降水偏少。移栽至分蘗期溫度正常,分蘗期至抽穗期沒有連陰雨,氣溫較常年偏高,光照充足。成熟期有連陰雨,氣溫正常。氣象條件對中粳稻生長及產量形成較為有利[5-6]。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各品種全生育期163~174 d,其中,中禾優4號最短,嘉優5號(CK)最長(表1)。
2.2 穗粒結構
各品種穗長14.1~24.1 cm,其中,蘇2210最短,陵風優6號最長;穗總粒數121.1~238.3粒,其中,長農粳1號最少,陵風優6號最多;結實率60.7%~80.9%,其中,中禾優4號最低,蘇2210最高;千粒重22.9~28.3 g,其中,陵風優6號最輕,嘉優5號(CK)最重(表1)。
2.3 產量
產量居首位的是長農粳1號,小區均產11.9 kg,折合產量8 895.6 kg/hm2,比嘉優5號(CK)增產424.8 kg/hm2,增幅5.0%,農選18、蘇2210、常粳16-9、中浙粳55和皖墾粳5297產量較高,分別為8 870.6、8 720.6、8 670.7、8 645.7、8 495.8 kg/hm2,分別較嘉優5號(CK)增產4.7%、2.9%、2.4%、2.1%和0.3%(表2)。
2.4 抗病抗逆性
各品種均未發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無條紋葉枯病,紋枯病輕發;稻曲病除陵風優6號發生重外,其他品種均未發生。各品種都未發生倒伏(表2)。
2.5 米質
米質從普通到2級,各品種都比較好。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長農粳1號、農選18、蘇2210、常粳16-9、中浙粳55和皖墾粳5297產量較高,較對照嘉優5號增產,米質較好,抗病、抗逆性強,應當繼續試驗示范。
4 參考文獻
[1] 王祖勇,李繼良.富源縣水稻新品種比較試驗[J].種子世界,2006(2):28.
[2] 楊峰.雜交水稻新組合的品種比較試驗[J].湖南農業科學,2011(13):11-15.
[3] 葛茜,馬曉麗,張萬春,等.優質高產水稻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3,59(5):7-9.
[4] 王華,王娟,嚴明強,等.城固縣2016年水稻機械化插秧品種比較試驗初報[J].基層農技推廣,2017,5(6):42-44.
[5] 溫嬌萍,唐杰,謝蔚,等.2012年萍鄉市雜交水稻新組合晚稻品種比較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15(1):33-35.
[6] 葉代朝,劉溪,魏德明.西鄉縣水稻高產創建品種比較試驗[J].基層農技推廣,2015,3(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