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張素芳 宋小穎
摘要 近幾年,石家莊近郊因地域優勢,葉菜種植效益較好,種植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為適應市場需求,本文總結大棚黃瓜—茼蒿—茼蒿一年三茬高效栽培技術,其具有茬口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強、效益高、用工少、易于管理等優點,具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菜農收入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黃瓜;茼蒿;大棚;一年三茬;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6.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078-02
大棚黃瓜—茼蒿—茼蒿高效種植模式適合河北省冀中南地區,是石家莊市近年主推的高效栽培模式。該模式具有效益高、用工少、易于管理等優點,深受廣大菜農的喜愛。一般黃瓜產量90 t/hm2左右,產值18萬元/hm2左右;2茬茼蒿產量37.5~45.0 t/hm2,產值12萬~15萬元/hm2。
1 品種搭配
早春茬黃瓜選擇前期耐低溫、后期耐高溫、抗病性強、產量高的品種,如津雜3號、津春3號、山東密刺、新泰密刺等;茼蒿多選用花葉茼蒿、圓葉茼蒿等優良品種。
2 茬口安排
3月中旬定植早春茬黃瓜,7月上旬拉秧;黃瓜拉秧后7月中旬播種第1茬茼蒿,8月底至9月初第1茬茼蒿收獲后及時整地,再種植1茬茼蒿,11月初即立冬前收獲第2茬茼蒿[1]。
3 栽培技術
3.1 早春茬黃瓜
3.1.1 秧苗標準。選用的秧苗要求葉色濃綠,株高15~18 cm,5~6片真葉,莖粗1 cm左右,節間短,龍頭舒展。
3.1.2 定植。3月中旬定植,定植前精細整地,一般施優質腐熟有機肥75 t/hm2、尿素300 kg/hm2、過磷酸鈣1 125 kg/hm2、硫酸鉀450 kg/hm2。做寬1.2 m的畦,畦內起2個高壟,壟距50 cm,壟高10~15 cm。大行距75 cm,小行距25 cm。定植選擇晴天上午進行。壟上開溝澆水,水滲后覆土封溝,株距35~38 cm,定植52 500株/hm2左右。
3.1.3 緩苗期管理。定植后到緩苗階段主要是提高地溫、氣溫,以促進緩苗。定植后要澆1次緩苗水。由于秧苗定植后,地溫較低,緩苗后要及時中耕松土2~3次,盡快提高地溫促進緩苗。同時,根據情況適時放風,白天控制在21~28 ℃之間,低于20 ℃時要關閉風口,隨著天氣轉暖,逐步加大通風量。黃瓜定植15 d左右后可噴施沼液1次(沼液與水按1∶2混合均勻),以促進緩苗,提高秧苗成活率。相關研究表明,施沼液地塊與不施沼液地塊相比可早緩苗3 d左右。
3.1.4 結瓜期管理。進入結瓜期后,秧苗需水量增加,當根瓜長到12 cm左右時,澆第2次水。根據天氣情況,一般5~6 d澆1次水,結合澆水進行追肥,一般隔水施肥,每次追施尿素195~225 kg/hm2。為減少病害的發生,最好采用滴灌、膜下暗灌等技術措施,使大棚相對濕度控制在85%以下。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25~30 ℃之間,夜間控制在12~15 ℃之間。
當植株長到7~8片葉、株高25 cm左右時,開始吊繩,注意“龍頭”高度要保持一致,及時去除第一瓜以下的側蔓,主蔓長到25片葉時及時摘心,以促生回頭瓜。根瓜要及時采收,以利于其他瓜條快速生長發育。在結果盛期最好每天早晨采收1次,以保持瓜條鮮嫩,提高其商品性。
在黃瓜結瓜期,每5~7 d噴施沼液1次,比例同上,可與殺菌劑同時使用。相關研究顯示,噴施沼液地塊與不噴施地塊相比,植株的莖增粗,單株結瓜數增加8%左右,果實增重加快,增產10%左右,成熟期提前3 d左右,口感好[2]。
3.1.5 病蟲害防治。①霜霉病。首先注意采用高溫悶棚的方法防治霜霉病。霜霉病一旦發生,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也可用百菌清煙劑300~450 g/hm2熏棚,7~10 d用藥1次,連續防治3~5次即可。②細菌性角斑病。可用72%農用鏈霉素4 000倍液噴霧防治。③灰霉病。用50%速克靈1 500倍液、65%甲霉靈或50%多霉靈1 000倍液、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噴防,每隔7~10 d噴1次。④白粉病。用20%粉銹寧乳油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15%三唑酮750~1 500倍液噴霧防治。⑤白粉虱。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防治。
3.2 夏秋茬茼蒿
3.2.1 整地。黃瓜拉秧后及時整地。茼蒿植株小,生長期短,施用腐熟農家肥60~75 t/hm2、過磷酸鈣900 kg/hm2、尿素750 kg/hm2。深翻土壤,耙平做畦,畦寬1.0~1.5 m。
3.2.2 播種。茼蒿主要有條播和撒播2種方法,大棚栽培茼蒿多采用條播,干籽播種或催芽播種均可,保持畦內15~20 cm的行距開溝,溝深1 cm,在溝內澆水,待水滲下后即撒播種子,再用取出的土均勻覆蓋在上面。用種量約30 kg/hm2,一般播種后6~7 d出齊苗[3-4]。
3.2.3 田間管理。當幼苗長出1~2片真葉時,應及時間苗。結合間苗除掉田間雜草。間苗后幼苗第2片葉展開時澆第1次水。茼蒿在生長期中不能缺水,應保持土壤處于濕潤狀態,注意田間不能有積水。株高9~12 cm時追肥,施用尿素150~300 kg/hm2,追肥后隨即灌水,全生育期共追肥2次,澆2~3次水[5]。
3.2.4 采收。在播后40~50 d,苗高20 cm左右時一次性采收,貼地面割收。采收后迅速整地施肥,種植下一茬茼蒿,施入優質腐熟有機肥45 t/hm2和三元復合肥450 kg/hm2。
3.2.5 病蟲害防治。①霜霉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25%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②葉枯病。發病初期,噴施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每隔5~7 d噴1次,連噴2~3次。
4 參考文獻
[1] 陳杰,汪潔.茼蒿-番茄-青菜一年三茬高效茬口模式及其配套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2(3):58-59.
[2] 佟俊華,周興軍,張春生,等.茼蒿一年三茬高產栽培[J].鄉村科技,2010(9):19.
[3] 雷芙蓉.日光溫室早春茬黃瓜-秋延后茼蒿-越冬茬芹菜高效栽培模式[J].科學種養,2014(12):22-23.
[4] 薛壽,王俊花.菊苣-黃瓜-茼蒿栽培技術[J].河北農業,2017(11):22-23.
[5] 管理和.茼蒿無公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