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民
摘要 小麥病蟲草害嚴重制約了小麥的豐產豐收。為科學控制小麥病蟲草害,立足于保護生態環境和減量使用農藥,對小麥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和綠色防控技術進行了標準化,以求推進偃師市小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關鍵詞 小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河南偃師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123-02
小麥病蟲害的防控必須從小麥播種前開始,實施全程防控。防控策略應立足預防,以綜合防治為基礎,優先選用微生物農藥、抗菌素、植物源農藥、仿生農藥、植物免疫誘抗劑和高效環保助劑;選用化學農藥時應優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選擇使用高含量產品和水劑、水懸乳劑、水分散粒劑等環保型產品,堅持輪換使用農藥和交替使用農藥,以達到減量用藥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目的[1-2]。重點抓好小麥播種期、苗期、返青至拔節期和穗期4次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小麥播種時大力推行種子包衣、藥劑拌種技術,苗后加強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調查,病蟲害發生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及時開展防控,確保小麥豐產豐收。
1 播種期
1.1 防治對象
全蝕病、紋枯病、蠐螬、金針蟲、螻蛄、蚜蟲、麥蜘蛛等。
1.2 技術措施
1.2.1 選擇抗耐病品種。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特點,選用抗耐紋枯病、葉銹病、穗蚜的適宜當地種植的小麥品種,同時注意品種的更新利用。
1.2.2 輪作。在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小麥胞囊線蟲病、莖基腐病、吸漿蟲等土傳病蟲害發生嚴重的田塊,實行小麥與油菜、大蒜等蔬菜或綠肥等非寄主作物輪作倒茬,切斷傳染源,降低發生幾率。
1.2.3 清除病蟲殘體。小麥播種前,應科學實施秸稈還田,清除地頭雜草,消滅傳染源。種子繁育基地應在小麥乳熟期去除病穗、病株、雜草,集中無害化處理。
1.2.4 藥劑拌種或包衣。每100 kg小麥種子用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60~160 g,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15~20 g,或25 g/L咯菌腈懸浮種衣劑2.5~5.0 g等,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以減少病菌侵染。在地下害蟲多發區可推行殺蟲劑拌種防治技術,每100 kg小麥種子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200~600 mL進行拌種,拌種時將藥劑兌水1.5 kg稀釋,用噴霧器邊噴邊拌,拌后堆悶1~2 h,再攤開晾干即可播種。拌種時注意把握藥劑用量,防止產生藥害。地下害蟲嚴重發生地區,于耕地前在土壤中撒施3%辛硫磷顆粒劑45~75 kg/hm2;藥劑包衣或拌種時,可加入適量氨基寡糖素、蕓苔素內酯等植物誘抗劑或植物生長調節劑一起處理種子,能促進小麥出苗、生根、分蘗和健壯生長,增強植株抗逆性。
2 苗期(越冬前)
防治對象為麥田雜草。化學除草時間應把握在各類雜草基本出齊苗、小麥3~5葉、雜草2~4葉、日均溫5 ℃以上、無風晴天的條件下進行。針對不同雜草,分別采用以下方法:①以播娘蒿、薺菜、豬殃殃、婆婆納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宜選擇雙氟磺草胺、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或二甲四氯鈉鹽等除草劑單劑或混劑進行防除;②以燕麥、看麥娘、雀麥等為主,節節麥零星發生或沒有發生的麥田,宜選擇炔草酯、精惡唑禾草靈、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等除草劑進行防除;③以節節麥、野燕麥、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宜選用甲基二磺隆或二磺·甲碘隆等除草劑進行防除;④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生麥田,宜根據草相,選擇使用以上除草劑中的2種或2種以上進行混配除草。注意嚴格按照使用方法進行除草,不得隨意加大用量或在不適宜天氣條件下開展化學除草作業[3]。
3 返青至孕穗期
3.1 防治對象
條銹病、紋枯病、蚜蟲、麥蜘蛛、麥葉蜂、白粉病等。
3.2 防治指標
紋枯病病株率15%;麥蜘蛛每33 cm行長200頭;蚜蟲300頭/百株;麥葉蜂30頭/m2;白粉病病莖率15%或病葉率5%。
3.3 技術措施
3.3.1 紋枯病防治。小麥紋枯病以秋播期藥劑拌種防治為主。返青后期紋枯病發生達標田塊,選用井岡·蠟芽菌、苯甲·丙環、烯唑醇、井岡霉素、丙環唑、腈菌唑等藥劑噴防,應盡可能將藥液噴到小麥莖基部,重病區首次施藥后10 d再防治 1次。
3.3.2 蚜蟲防治。防治苗期蚜蟲可用吡蚜酮、啶蟲脒、氟啶蟲胺腈、噻蟲嗪、吡蟲啉等兌水噴霧防治,提倡使用除蟲菊素、苦參堿、煙堿或印楝素等植物源農藥。
3.3.3 紅蜘蛛防治。當麥田紅蜘蛛發生量達到防治標準時,宜選用阿維菌素、噠螨靈或聯苯菊酯等進行噴霧防治。
3.3.4 麥葉蜂防治。當麥葉蜂發生量達到防治指標時,宜選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等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噴霧防治。
3.3.5 白粉病、條銹病防治。當白粉病達到防治指標或發現條銹病發病中心時,宜選用丙環唑、烯唑醇、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進行噴霧防治。
3.3.6 病蟲混發田塊防治。病蟲混發田塊應根據發生情況,選擇使用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混配噴霧防治。
4 抽穗期至成熟期
4.1 防治對象
銹病、白粉病、葉枯病、穎枯病、吸漿蟲、穗蚜、粘蟲等。
4.2 防治指標
赤霉病在小麥抽穗后天氣預報有2 d以上連陰雨或濃霧天氣就開始預防;穗蚜500頭/百穗;條銹病要清理早期發病中心,大田條銹病病葉率0.5%,葉銹病病葉率10%;白粉病上三葉病葉率15%;吸漿蟲始見成蟲開始防治。
4.3 技術措施
4.3.1 赤霉病防治。預防赤霉病,選擇滲透性強、耐雨水沖刷、持效性較好且對白粉病、銹病有兼治作用的農藥,如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鮮胺、丙硫·戊唑醇、咪鮮·甲硫靈、苯甲·多抗、苯甲·丙環唑、戊唑·百菌清、井岡·蠟芽菌、甲硫·戊唑醇、戊唑·多菌靈、咪錳·多菌靈、戊唑·福美雙、氰烯菌酯、甲基硫菌靈等,兌水噴霧預防;若花期多雨或多霧露,應在藥后5~7 d,再噴施防治1次;田間見病初期,根據氣候變化等情況開展第3次防治,發病嚴重田塊應適當加大上述藥劑用量,立即進行補治,以減輕病害后期危害損失。
4.3.2 穗期蚜蟲防治。可參照苗期蚜蟲用藥,兼治麥田灰飛虱。后期穗蚜大發生時,可選用高氯氟·噻蟲、聯苯·噻蟲胺、高氯·吡蟲啉、高氯·啶蟲脒、氯氟·吡蟲啉等藥劑防治。注意保護天敵資源,當天敵∶麥蚜>1∶150時,可不用藥防治[4]。
4.3.3 吸漿蟲防治。吸漿蟲常發區,在中蛹盛期用敵敵畏乳油1 500 mL/hm2或啶蟲脒300 g/hm2,或辛硫磷3 000 mL/hm2拌細土300 kg/hm2于傍晚均勻撒到麥田,并用繩拉動或用竹竿拍動麥穗,使藥入土,殺死蟲蛹;藥后澆水或搶在雨前施藥效果更好。成蟲盛期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兌水噴霧防治。
4.3.4 小麥銹病、白粉病防治。宜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環唑、腈菌唑、醚菌酯等兌水噴霧防治,發病嚴重田塊,7~10 d后再補治1次。同時,可使用蕓苔素內酯、氨基酸寡糖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提高植株抗逆性,延緩衰老。
5 參考文獻
[1] 小麥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規程:DB41/T 1500-2017[S/OL].[2018-03-21].http:www.zbgb.org/Fulltext4179331.htm.
[2] 周松影,陳修奇,王麗萍.小麥春季田間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0):66.
[3] 安徽省第三季度小麥病蟲整體上偏重發生[J].農藥研究與應用,2013(6):37-38.
[4] 潘永翠.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5(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