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玉
摘要 生態農業是在準確把握生態農業經濟體系前提下,依據當地土地情況,人為制定最有效的方法,構建一套滿足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以達到保護、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的目的。本文從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出發,詳細介紹了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方法,以期為類似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生態農業;意義;方法
中圖分類號 S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216-01
在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下,雖然農作物產量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所付出的代價也較大,隨之而來的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農作物產量提升建立在種植面積的大規模擴展、化肥的大量使用、農藥的過度施用等基礎上,這在較大程度上可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威脅著農業的可持續化發展,農業生態化發展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1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市工業化發展進程不斷提高,城市居民數量不斷增多,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大量廢水、垃圾及污染氣體。同時,人口增加帶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問題,促使更多的農田遭受污染,土壤肥力及其利用價值明顯降低。如今,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已處在飽和發展狀態,較多的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難以及時恢復。同時,由于大量的化學農藥及非糧作物應用,農田生態遭受嚴重影響,立體污染問題頻現。而傳統農業注重運用自然生產力,可提升生物轉化效率。生態農業充分繼承上述優點,并以此為基礎增加運用科學技術的效果,把現代農業建設轉變為發酵工程、細胞工程,促進自動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 發展生態農業主要方法
2.1 重視開發新興能源
農業發展在經歷傳統的粗放式經營之后,不斷向現代化、生態化發展,現代農業生態化發展離不開生態技術的支持,而農業生態環境惡化也越來越成為新時期農業生產建設中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不斷深化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對農業生態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沼氣能源能夠充分有效運用資源,也能將其應用在種植、養殖業中。養殖業能夠將沼氣池、排泄與禽獸聯結起來,種植業則要有效運用陽光溫室及沼氣池,從而發揮保護植被的作用。沼氣作為燃料可以照明,沼液、沼渣等可以作為肥料和飼料,使整個生態環境鏈得到良性循環,包含綠色環保、清潔生產元素,具有顯著的循環經濟發展特征[1]。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沼氣可減少化學藥劑用量,以確保生產高質量、安全的產品。
2.2 充分利用并保護資源
對產業結構實施調整,將部分耕地轉變為林地或者草地,將部分田地還原成為湖泊或濕地,可改善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改造土地荒漠化,盡可能促進農業、環境及資源之間的和諧發展。同時,重視林木種植工作,優化農業生產環境,充分發揮森林對改造環境的作用,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2.3 合理應用農業環保技術
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生態農業展現出更為激烈的競爭態勢,為推進生態農業的更好發展,需要與部分先進農業環保技術配合。電子殺蟲技術是根據害蟲的多樣性、趨光性等特點而研發的一種殺蟲技術。防治蛾類害蟲,可在夜間使用電子殺蟲技術,科學運用光譜殺滅設備,促使全部蛾子撲向光源位置,利用光源釋放的微小電壓,快速殺滅蛾子[2]。此外,殺蟲燈還可散發一定氣味,使雌性和雄性蛾子交配前接近殺蟲燈,使蛾子被全部殺滅。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運用電子殺蟲技術能促使生物繁殖供應鏈的害蟲明顯減少。在播種前期,運用磁場對農作物產生影響,為種子進行磁化處理[3]。經過磁化處理的種子,其生長前期會加快發芽速度,以此提高發芽率,保障幼苗存活數量及其質量。種子發芽時,營養物質被提供給種子根系,使種植物具有粗壯的莖根。而在種子發芽后期,具備的營養物質及陽光被種子充分吸收,保障每粒種子顆粒飽滿,不僅能促進種子的生長,也能有效減輕污染程度。
2.4 建立高效生態農業服務體系
中國正處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期,農業科技創新成為推進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變的主要動力,必須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從而滿足農業科技發展實際需求。創新高效率生態農業技術與服務體系包含加大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農產品加工技術,如高附加值加工技術、加工設備等。而構建生態農業服務體系主要包括提供無危害的農產品養殖技術服務,推進農產品加工科技成果轉變到推廣使用狀態,包含有效解決農田污染、治理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養殖污染問題等[4]。
3 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生態農業可以解決傳統農業帶來的各類污染問題,在大力提倡可持續發展的今天,生態農業可充分運用農業資源,有效避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此基礎上,注意改變農業結構,合理協調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及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4 參考文獻
[1] 孫杰群.發展生態農業增強環保意識[J].吉林農業,2015(2):33-34.
[2] 周均.以環保農村及生態農業為中心開展新農村建設[J].信息化建設,2016(4):24.
[3] 劉芳,王慧芳,張利國,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的現狀、困境及發展思路[J].江西農業學報,2014(9):140-142.
[4] 郭五筆.生態文明視角下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的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