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偉
摘要 東源縣是一個農業人口占比較大的邊遠欠發達山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比較緩慢,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趨擴大,農村社會矛盾比較突出。如何解決欠發達地區的“三農”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東源縣農業發展實際,就如何充分利用山區資源優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農業綜合開發,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行了實踐性的探討。詳實地闡述了東源縣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分析了加快東源縣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思路和發展目標,并提出了加快東源縣農業綜合開發的具體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綜合開發;意義;措施;廣東東源
中圖分類號 F3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259-02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是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戰略舉措。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農業綜合開發作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東源縣作為主要靠發展農業的邊遠山區縣,更應該認清形勢、面向未來,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大刀闊斧地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最終實現山區農民致富奔小康。本文結合東源縣實際,分析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目的和意義,提出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的思路和措施。
1 東源縣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意義
東源縣地處粵東北部山區,東江中上游,是沿海地區與內地的結合部。全縣轄21個鎮,總面積4 070 km2,總人口50.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2萬人,山地總面積32.53萬hm2,其中坡度在30°以下可供開發利用的丘陵山地4.67萬hm2,水域面積4.68萬hm2,耕地面積2.00萬hm2,因而東源縣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東源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處低緯度地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無霜期長,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隨著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的改善,東源縣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機遇[1]。
1.1 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目的是通過對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實行科學合理的開發,提高勞動生產率、單位產出率、產品商品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因此,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目前,東源縣仍是以農業為主的貧困山區縣,農業商品率不高,但山水資源豐富,僅坡度在30°以下的山坡地就達4.67萬hm2,新豐江庫區可漁水域面積達2.87萬hm2。通過對山水資源的綜合開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增加農戶收入,對農民脫貧致富具有重要作用[2]。
1.2 有利于加快山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目前的農業綜合開發,已經不再是過去小農經濟“小而全”的趨同結構式開發,而是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用現代化的方式對農業實行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管理、產業化經營,逐步建立區域特色明顯、市場效力強的現代農業商品基地,形成農業優質產業帶。因此,實行農業綜合開發必然會給落后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帶來一場革命。東源縣農業耕作機械化水平低,產品生產布局零碎、分散,專業化水平低,加工業不發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必將逐步改變這種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狀況,從而使生產手段、生產條件、生產技術、產業結構和組織管理方式不斷進步,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3]。
1.3 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大力發展現代種養業,必將為社會提供大量豐富的農副產品,農副產品除一部分直接供應市場外,大部分要進行加工增值。因此,與之相關的加工業和流通業也將隨之發展起來。目前,東源縣農村產業結構還比較單一,第二、三產業還較落后,農村勞力絕大部分從事農業耕作。就農業內部結構來說,經濟作物的比重也偏少。因此,通過抓好農業綜合開發,大力發展水果、蔬菜、禽畜、水產品,使農副產品日益豐富,不僅能改善農業內部結構,而且能為發展第二、三產業奠定基礎。隨著技術進步和條件成熟,相應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銷售行業也將發展起來,而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反過來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從而使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使農村產業結構更趨合理。
1.4 有利于深化農村各項改革
農業綜合開發是一項高度社會化的復雜系統工程,要求各方面都要密切配合,與之相適應。因此,實行農業綜合開發可以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政府職能、社會化服務等多方面變革。目前,東源縣土地經營零碎分散,生產方式比較單一,社會化服務較低,這些問題可在抓好農業綜合開發過程中逐步加以解決。在進一步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運用股份合作、合伙經營、大戶承包、租賃轉讓等方式,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完善生產經營體制;通過建立科技服務、加工銷售網絡等方式,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政府的服務功能,從而使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完善。
2 主要思路和發展目標
農業綜合開發是一個動態概念,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內涵和目標。就現階段來說,其范圍應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領域。目標是運用綜合手段和現代技術,充分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既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膽借鑒外地經驗,又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走有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既要發揮傳統農業的優勢,又要打破小農意識,樹立現代農業、科技農業、效益農業新觀念。要根據當地的基礎條件、發展現狀和制約因素,制訂科學的發展思路和目標。
東源縣經過近年來的農業綜合開發,以燈塔盆地為重點的“三高”農業開發有了一定發展,初步建立起板栗、蔬菜、茶果、畜禽、水產等農業商品基地,為進一步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奠定了基礎。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東源縣的農業綜合開發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有較大的差距,存在以下5個方面問題:一是區域化布局不明顯,除板栗、茶葉外,其他品種較分散;二是經營方式單一,仍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三是管理粗放,效益不佳;四是農副產品加工業較落后;五是土地資源還未得到充分利用,仍有近2萬hm2坡度30°以下的山地沒有開發。因此,東源縣農業綜合開發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資源為依托,以效益為中心,發揮優勢,挖掘潛力,逐步向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企業化管理方向發展。通過抓好農業綜合開發,促進全縣“三高”農業上水平、上臺階,推進農業向產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3 措施
3.1 立足資源優勢,大力開發山水資源
東源縣雖沒有“江南水鄉”“漁米之鄉”等美稱,但是卻有“山多、地肥、水美”的優勢,以及水果種植、淡水養殖等資源優勢。農業綜合開發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于當地資源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山上增值、水中生財、農田增效[2]。
3.1.1 靠山吃山,抓好山坡地資源開發。東源縣是一個具有豐富山地資源的山區縣,要按照宜果則果、宜林則林、宜藥則藥的原則,開發低坡度的山嶺,種植優質林木、水果、藥材等。并通過果下養雞,創辦小莊園,形成果禽同步發展格局,發展立體高效農業。要集中精力,綜合開發好廣闊的山地,讓山地成為“綠色銀行”。對于坡度30°以上的山嶺地區,要大力發展林木生產,科學規劃種植生態林、公益林、經濟林,不斷高森林覆蓋率,鞏固綠化達標成果,在防止土壤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高山林產出率。
3.1.2 抓好可漁水域開發。要在筑山塘水庫、鞏固堤圍、興修水利、保持水質、根治旱災、防范水患的同時,大力抓好可漁水域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淡水養殖。東源縣有豐富的淡水資源,華南最大水庫(新豐江水庫)地處東源縣境內,庫內可漁水域面積達2.87萬hm2,可大力發展優質魚類養殖;東江流域沿江沿岸線長,山塘、水庫開發利用力度不足,應繼續加大開發力度,與發展水利水電相結合,同時放養優質淡水魚、蝦等,提高經濟效益。此外,可充分利用東源縣仙塘、康禾等鎮的地下熱水資源,大力發展畏寒魚類養殖,提高資源利用率。
3.1.3 改造中低產田,發展主體農業。要在不斷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狠抓經濟作物,通過改造中低產田,積極推廣良種良法,推廣以優質為主的水稻品種,發展“三高”“四化”農業。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由單一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向多種經營的格局轉變,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對于地肥、水美的良田,要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特色農業、訂單農業、效益農業。對于低洼的山坑低產田,一方面要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建設高產穩產農田;另一方面要實行農業結構調整,改單一種植為立體種養,形成塘中養魚、塘頭養豬、塘基種果、塘面養鴨的立體種養多層次利用格局。在充分利用土地、光溫、水源等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拓展種養效益,以形成農業資源優化配置能量互換的良性循環。對于旱坡地,則可以種植玉米、甘蔗、紅薯、花生等經濟作物,提高復種指數,增加農業經濟效益。
3.2 依靠科技進步,堅持農業綜合開發高起點、高標準
農業綜合開發的目的是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實現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農業綜合開發不是單項開發,必須搞好綜合配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兼顧。
3.2.1 要重點扶持建設一批有市場、有資源、有效益、能帶動群眾致富的開發項目。結合東源縣實際情況,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等措施,積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聯營戶提供種苗、技術培訓、統一銷售的一條龍服務,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千家萬戶脫貧致富奔小康[4]。
3.2.2 要堅持高標準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在建立農業產業化基地時,采取“統一規劃、連片開發、分戶經營”的形式,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施工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做到路橋相通、溝渠相連、水電保證。在農田連片開發時要做到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真正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排灌自如、高產穩產、水旱輪作的現代農業生產格局。在山地開發時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山泥傾泄,從而做到開發一項、成功一項、帶動一方的目的。
3.2.3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含量。農業綜合開發效益的好壞取決于開發項目科技含量的高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必須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科學技術,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位物質投入的產出效益,促使項目開發區成為先進技術示范區及科技推廣普及區,提高科技對農業綜合開發的貢獻率。
3.3 廣泛動員增加投入,為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提供資金保障
農業綜合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和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增加資金投入,杜絕“政府唱戲、農民看戲”的傳統方式。要利用外資啟動、企業帶動、農民廣泛參與的形式,積極鼓勵企業、農民增加投入,充分發揮企業、農民的投資主體作用;要始終堅持“誰開發,誰利用,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堅決杜絕侵害投資開發者利益的的情況出現,讓投資者放心開發經營;要增加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投入體系。具體方法如下:一是發動千家萬戶集中資金和勞力,對承包的責任田、責任山進行連片開發;二是通過制訂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商和國內企業參與投資開發;三是動員外出務工在種養方面的成功人士帶資金、技術回鄉開發;四是金融部門要采取政策傾斜措施,調整信貸的投放結構,積極扶持,增加用于農業綜合開發的貸款規模,解決農業企業和農民的投融資難問題,為農業綜合開發提供資金保障。
4 參考文獻
[1] 李宇.山區:崛起前的探索:振興河源對策研究[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
[2] 馬錦郁,管鎮濱.21世紀初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3] 李定強,黃熤禎.廣東省燈塔盆地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
[4] 張美芳.河源市現代農業建設問題研究[D].廣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