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 易俊林 施錦
摘要 本文從科學統籌規劃、提倡生態循環,優化品種布局、調整種植結構,堅持深化改革、推進創新驅動3個方面總結了宜昌市夷陵區依托糧油產業構建農旅融合發展路徑,以期打造基礎設施配套、生產模式高效、生態環境綠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構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關鍵詞 糧油產業;農旅融合;湖北宜昌;夷陵區
中圖分類號 F3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261-01
宜昌市夷陵區地處渝鄂交界區域,上控巴夔,下引荊襄,有“三峽門戶”之稱。壯麗的長江三峽、宏偉的三峽大壩、濃郁的峽江風情、徇爛的民俗文化,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夷陵區是農業部認定的“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也是“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全區以水稻、油菜、玉米、馬鈴薯為主的精品糧油基地面積穩定在4.13萬hm2以上,是湖北省46個糧食主產區之一。
近年來,夷陵區立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產業優勢,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以傳統農業和休閑觀光旅游為依托,加快推進種植業轉型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基礎設施配套、生產模式高效、生態環境綠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構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1 科學統籌規劃,提倡生態循環
1.1 促進糧油產業提質增效,建設現代農業
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安全化監管、組織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夷陵區提出了“一園兩區”的優質糧油產業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打造“一園”,即龍泉鎮農產品加工園,以糧油儲存、加工、銷售為主,帶動全區糧油加工增值;發展“兩區”,即以鴉鵲嶺鎮、分鄉鎮為主的水稻、油菜生產區和以下堡坪鄉、樟村坪鎮為主的玉米、馬鈴薯生產區,以精品糧油基地生產示范為主,帶動全區糧油產業提質增效。
1.2 強化龍頭企業帶頭作用,建設品牌農業
夷陵區擁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93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5家。采用“市場+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優質綠色的農產品,培育了“稻花香”等10件中國馳名商標和“綠秀大米”等33件湖北省著名商標。同時積極開展農產品銷售服務,建構“鞏固華北、主攻東北、開發西北、搶占華東、開拓國際市場”的營銷策略,形成了一批品質優、檔次高、無公害的產業精品,暢銷上海、香港、俄羅斯、中亞等國家和地區。
1.3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建設信息農業
為了解決特色農產品難買難賣問題,促進優質農產品流通,夷陵區加速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與阿里巴巴開展戰略合作,推進農業領域和農村電子商務的應用;支持稻花香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施“互聯網+”發展戰略,推行線上線下雙線運作,提升商貿流通等服務水平。夷陵區以龍泉鎮“湖北省信息化示范建設”為切入點,打造了宜昌市首家取得軟件著作權的涉農電商企業“湖北田野上”,通過平臺發布大米、茶葉、柑橘等農產品供應信息逾800條,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實現現代農業示范區信息化全覆蓋。
1.4 推廣綠色高效種植模式,建設生態農業
夷陵區每年投入1 000萬元支持生態糧油發展,在分鄉鎮、鴉鵲嶺鎮、霧渡河鎮等地大力推廣水稻、玉米、油菜的綠色高效種植模式,建設1 600 hm2的生態糧油基地,打造配套基礎設施,使生態糧油種植和農業休閑旅游融為一體。同時,搶抓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宜昌試驗點的重大機遇,把握“生態建設、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三大要素,打造宜昌市民農業休閑娛樂的“后花園”。
1.5 逐步適應都市發展要求,建設休閑農業
將“三農”和“旅游+”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地貌優勢和生態自然資源,深度挖掘農耕文化、茶文化、柑橘文化等,引導農民走“生態路”、念“山水經”、唱“文化戲”、打“休閑牌”。夷陵區形成了以農家樂為主,休閑農莊、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和養老養生等多種特色鄉村旅游模式,逐步適應現代城市居民向往悠閑、寧靜的環境和歸依自然、體驗生活、旅游休閑的需要。中央電視臺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的分鄉鎮南埡村稻田農耕圖美景,更是極大地提升“繽紛四季、鄉約夷陵”的鄉村游品牌[1-2]。
2 優化品種布局,調整種植結構
2.1 產量與質量并重,推廣優質高產品種
為促進農作物更新換代、優化品種結構、調整供需關系,夷陵區積極開展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工程,建設生態糧油、高效茶園、精品柑橘等標準化生產基地1.87萬hm2。引導宜昌山里來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改種優質粳稻、食用雜糧及青貯飼料等,在保證糧油等優勢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如高山蔬菜、時鮮瓜果等。
2.2 良種與良法配套,應用高效集成技術
夷陵區每年都承擔完成部(省)級的萬畝水稻和油菜高產創建示范、玉米豐產工程及糧食作物綠色高產高效模式推廣等項目,覆蓋全區5個鄉鎮37個村,示范面積6 666.67 hm2,輻射周邊農戶2.5萬戶。通過大力推廣玉米華玉11和康農玉007、水稻深兩優5814和深兩優841、油菜中油雜7819和禾盛油555等優良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有效帶動全區糧油作物生產穩定發展,提高企業和種植大戶生產積極性,為種植業發展增添新動力。
2.3 農機與農藝結合,推進農業機械應用
夷陵區共有26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其中1家國家級和2家省級農機示范合作社,入社成員達1 300戶,服務農戶逾6 000戶,年作業服務能力達6 666.67 hm2。以宜昌市夷陵區平云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服務組織,通過組建專業服務隊開展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代耕代種代收代儲等全程社會化服務,推進糧油生產向機械化、規模化、組織化發展,目前全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已達到67%[3]。
2.4 生產與生態和諧,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夷陵區積極探索以畜禽為核心的種養循環模式,使養殖業與種植業緊密結合。湖北俏牛兒牧業有限公司創新實踐了“四位一體”的農業循環產業鏈,即“牧草種植(青貯飼料)—奶牛養殖—秸稈加工(生產有機肥)—鮮奶直供”,有效解決了畜禽糞便凈化、秸稈處理等問題,提高了種養殖經濟效益,提升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水平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 堅持深化改革,推進創新驅動
夷陵區始終堅持“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借助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依托自然生態、地貌特征和農業產業的景觀價值,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保持與城市旅游供給的互補性和差異性,開發兼具農產品生產、農耕體驗、文化教育、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功能的農業觀光園和生態農業旅游線路,加速推動“大旅游”和“大農業”的融合。
夷陵區農家樂休閑旅游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步,經過逾20年的發展,基礎設施及配套功能不斷完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游接待能力不斷增強,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全區現已建成休閑農業點795個,帶動4.5萬農民從業致富,年接待游客345萬人次,年營業收入4.7億元,實現了以農興旅、以旅促農的良性循環。行走夷陵,處處是景,四季繽紛,皆可游玩。春天層巒疊翠,油菜花香;夏季飛瀑流水,風吹麥浪;秋時漫山紅葉,稻田金黃;冬日雪花飛舞,茶裹銀裝。夷陵區強勢推出的“陌上花田”分鄉多彩田園游、“茶色生香”茶鄉觀光體驗游、“橘黃稻香”戶外休閑運動游等6條鄉村游精品線路和逾40項頗具特色的鄉村游系列活動,吸引著一波又一波城市居民與夷陵鄉村親密接觸[4]。
4 參考文獻
[1] 朱為斌.產業價值鏈提升視角下的農旅融合路徑與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6.
[2] 郭云,謝合平,鐘家成,等.宜昌市夷陵區發展蠶桑產業促進農旅融合的成效與經驗[J].中國蠶業,2018(1):66-69.
[3] 王先剛.基于農旅融合視角的油菜產業發展研究:以金沙縣為例[J].農技服務,2016,33(14):176-177.
[4] 方永明,崔光教,陳士斌.宜昌市夷陵區開展田間綜合體建設構想[J].現代農業科技,2018(6):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