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翔
【摘 要】目的:探討心肺聯合超聲對間質性肺疾病嚴重程度的評估結果與患者臨床參數的相關性。方法:高危組、中危組、低危組間質性肺疾病患者以及對照組健康人群均接受心肺聯合超聲檢查。結果:高危組PASP、Tei指數、DRVOT2、DRPA、DLPA均最高,高危組RVLS-FW檢測值最低(P<0.05);各組LVEF、LVEDD、DRVOT1、RVD、DMPA、RVDm等指標對比P均>0.05。結論:間質性肺疾病嚴重程度與心肺聯合超聲檢查參數具有一定相關性。
【關鍵詞】間質性肺疾病;心肺聯合超聲;疾病嚴重程度;臨床參數;相關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by combined cardiopulmonary ultrasound.Methods: high-risk group, middle-risk group, low-risk group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control group were examined by combined cardiopulmonary ultrasound.Results: the DLPA of DRVOT2DRPA-DRPA-DLPA in high risk group was the highest, the detection value of RVLS-FW in high risk group was the lowest (P < 0.05), and the indexes of LVEF, LVED, DRVOT1, RVD1, DMPAPA-RVDm were all higher than 0.05 in high risk
Keyword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ardiopulmonary combined ultrasound; disease severity; clinical parameters; correlation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間質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臨床發病率較低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準確診斷病情及評估疾病嚴重程度對制定治療方案、確保臨床療效均具有積極意義[1]。本文將選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45例間質性肺疾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討心肺聯合超聲對間質性肺疾病嚴重程度的評估結果與患者臨床參數的相關性,為提高此病診治效果提供切實依據,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5例間質性肺疾病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24-82歲、平均(51.13±2.67)歲,按照臨床預后評分(GAP評分,內容涉及間質性肺疾病亞型、性別、年齡等)分為高危組12例、中危組20例、低危組13例。另選取同期前來我院體檢的20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2-81歲、平均(52.03±2.14)歲。研究組、對照組性別、年齡、例數等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高危組、中危組、低危組間質性肺疾病患者以及對照組健康人群均接受心肺聯合超聲檢查,指定高年資、高職稱臨床影像學檢查人員完成相關操作,所得圖像需由2名或以上超聲檢查醫師經雙盲閱片法判斷結果。記錄高危組、中危組、低危組、對照組心肺相關超聲指標,具體參數涉及Tei指數、右室流出道近端內徑(DRVOT1)、右室流出道遠端內徑(DRVOT2)、肺動脈主干內徑(DMPA)、中部內徑(RVDm)、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右室橫徑(RVD)、肺動脈左分支內徑(DLPA)、肺動脈右分支內經(DRPA)、肺動脈壓力(PASP)等,將所得數據輸入SPSS軟件后給予相應分析并得出結論。
1.2.2 心肺聯合超聲檢查方法 肺部超聲儀器選用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Philips)提供的超聲診斷儀(型號:HD15),其中觀察胸膜線選取L11-3線陣探頭、觀察B線選取S5-1心臟探頭。指導待檢者取仰臥位、坐位,對其后胸壁、前側胸壁依次掃查;超聲心動圖掃查儀器同肺部超聲,指導待檢者取左側臥位并保持平靜呼吸,與胸前導聯心電圖同步連接后采集相關參數。
1. 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高危組、中危組、低危組、對照組心肺聯合超聲檢查所得相關指標(如PASP、Tei指數、DRVOT2、DRPA、DLPA、RVLS-FW、LVEF、LVEDD、DRVOT1、RVD、DMPA、RVDm等)均屬于計量資料,經`x±s表示,數據傳入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件(SPSS.22),計數數據對比需行X2檢驗,若P<0.05則提示相關數據差異存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高危組、中危組、低危組、對照組入選人群均順利完成心肺聯合超聲檢查。經分析可知,高危組PASP、Tei指數、DRVOT2、DRPA、DLPA均最高,而隨著GAP評分下降,各組上述指標均呈不同程度降低趨勢,對照組上述各指標檢測值均最低,數據對比P均<0.05(存在統計學意義);高危組RVLS-FW檢測值最低,而對照組健康人群該指標檢測值則最高(P<0.05);各組LVEF、LVEDD、DRVOT1、RVD、DMPA、RVDm等指標對比P均>0.05(無顯著差異),如表1。
3 討論
間質性肺疾病患者數量約占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總數15%,是一組主要對機體肺間質、肺泡、細支氣管等肺部造成累及的彌漫性疾病,發病后主要病理表現包括纖維素滲出、間質水腫、成纖維細胞增生(成簇狀)并對小葉間隔及肺泡腔造成累及[2]。研究表明[3],由于間質性肺疾病發病后病情呈進行性發展,隨著病情進展機體肺泡毛細血管膜將表現出彌漫性受損,患者最終因呼吸衰竭、肺動脈高壓致死,目前相關資料統計認為,住院期間死亡的間質性肺疾病患者高達10%左右。
研究表明[1],正確診斷、及時治療是保障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但發病后此類患者并無典型臨床表現,加之此病發病率較低,常誤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肺炎、肺結核、肺癌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從而易衣物患者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后果,應引起相關醫護人員注意。因此目前臨床接診疑似間質性肺疾病患者后除根據其既往病史、主訴癥狀等信息判斷病情,還應利用影像、實驗室等檢查結果輔助診斷。
研究表明[2],計算機體層攝影(Computer Tomography,CT)是目前臨床用于診斷間質性肺疾病的可靠影像學檢查手段,包括薄層CT、高分辨率CT等,此法具有無創、無痛、操作簡單、結果準確、可重復性強等特點。但由于CT屬于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時要求患者到達特定檢查區域,而部分危重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由病房向CT檢查區域轉運時存在較大風險。因此提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床邊檢查對保障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盡快確診病情、獲得及時對癥治療、保障醫療安全性具有重要價值。
超聲是臨床常用的疾病診治影像學檢查手段之一,其除具有與CT相同的無創、無痛、可重復性強、操作簡單等特點外,還包括便攜、價格低廉等優勢,雖然以往超聲常作為CT的補充診斷依據,但近年來由于其可實現床邊檢查這一優點較為突出,因此超聲已越來越多的應用于直接診斷間質性肺疾病過程中并起到重要價值。研究表明[3],目前臨床主要采取心肺聯合超聲診斷間質性肺疾病,其中超聲心動圖能夠對肺動脈壓力、右心功能實現無創評估,而肺部超聲則可對間質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情況予以有效評價,將二者聯合應用于間質性肺疾病患者對診治此病具有積極意義。
研究表明[4],間質性肺疾病發生后將破壞肺泡壁結構,對肺血管產生缺氧性收縮作用,同時具有一定的肺血管重塑效果,多方面因素共同導致肺動脈高壓。本文經分析可知,高危組間質性肺疾病患者PASP顯著高于其他各組,提示此組預后效果較差,此結論與Kelly CA[5]等人研究結果相符。此外隨著間質性肺疾病病程進展,于病情進展階段出現毛細血管前肺動脈高壓并隨著肺血管阻力改變而逐漸上升,因此右室功能隨之受到一定影響[1]。基于此,有學者認為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的預后情況與其右室功能具有顯著相關性[2]。本文也已分組研究后證實,高危組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經心肺聯合超聲檢查后所得部分參數與其他各組對比具有顯著差異,如Tei指數、DRVOT2、DRPA、DLPA等指標檢測值均最高,而隨著GAP評分下降,中危組、低危組、對照組入選人群上述指標均呈不同程度降低趨勢,其中對照組健康人群上述指標檢測值最低;高危組間質性肺疾病患者RVLS-FW檢測值最低,而對照組健康人群該指標檢測值則最高,此結論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間質性肺疾病嚴重程度與心肺聯合超聲檢查參數具有一定相關性,臨床醫生接診患者后可利用此檢查方法診斷病情、制定治療方案、判斷預后,從而更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廣。
參考文獻
溫海艷, 姜莉. 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疾病繼發肺動脈高壓的臨床分析[J]. 國際呼吸雜志, 2015 , 35 (16) :1213-1218.
黃向紅,黃小莉. 經胸肺超聲與 CT 對間質性肺疾病的診斷一致性初步探討[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6,32(5): 410-413.
王柳盛, 李惠萍. 中國大陸間質性肺疾病流行病學資料及研究進展[J]. 中華內科雜志,2014,53(8): 652-654.
魏路清,彭守春,曹潔,等.彌漫性間質性肺疾病的臨床特征及診治方法的多中心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8A):2521-2524.
朱維維,呂秀章,李一丹. 心肺聯合超聲在間質性肺疾病中的臨床應用進展[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6, 25(3):26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