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小琴 何燕
【摘 要】目的:探析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以94例COPD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行積極對癥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同時觀察組實施系統康復護理干預,測定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并測評護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質量簡表評分(WHOQOL-BREF)。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最大呼氣中段平均流速(MMEF)、呼氣高峰流速(PEF)及用力肺活量(FVC)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均有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COPD治療中實施系統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臨床意義重大。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病;護理干預;生活質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94 patients with COPD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ll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positive symptomatic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carried out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carried out systematic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d the patients pulmonary function improvement, and evaluat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WHOQOL - B. Results: the level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FEV1), maximum mean flow velocity (MMEF), peak expiratory flow velocity (PEF) and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all dimens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atic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ulmonary function and is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ursing intervention; quality of life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病癥,以氣流受阻為主要病理特征,具有較高發病率,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群[1]。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胸悶、呼吸困難等,該病病程較長,病情易復發,會減弱患者的活動耐力,對患者健康與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為提升臨床療效,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治療同時還需重視和加強護理干預工作。本文主要對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治的94例COPD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情況進行研究,探討系統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治的94例COPD患者納入觀察研究中,均通過臨床癥狀、血生化、胸部X線等檢查確診,符合《內科學》相關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為咳嗽、胸悶、喘息、呼吸困難等。納入標準:(1)均確診為COPD;(2)年齡在18歲以上;(3)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研究知情并同意;(4)患者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流,能配合護理。排除肝腎功能異常、心臟病、惡性腫瘤、意識障礙及其他呼吸道病癥等患者。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7例。其中,對照組:男女患者比為25:22;62~80歲,平均(71.1±3.2)歲;病程3~11年,平均(5.7±1.4)年;合并高血壓17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6例;觀察組:男女患者比為26:21;61~82歲,平均(71.7±3.5)歲;病程4~10年,平均(5.6±1.2)年;合并高血壓18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8例。2組基本資料、病情、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積極對癥治療,包括抗炎、止咳、吸氧、營養支持等治療,合并癥患者進行降糖、降壓、降脂等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健康宣教、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及運動護理等。觀察組同時實施系統康復護理,具體包括:
心理干預:因COPD病情遷延難愈,易反復,預后不佳,同時伴咳嗽、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使得患者易出現焦慮、煩躁、緊張等不良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療效和預后。基于此,要求科室護士應用自身專業知識多與患者溝通與交流,向患者講解COPD病因病機、癥狀、危害及防治方法,并說明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認知。同時,密切注意患者心理變化,并通過心理暗示、疏導等方式有效干預患者不良情緒,解決其顧慮、不安等心理,幫助患者建立康復信心。
呼吸鍛煉:①腹式呼吸訓練,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取合適體位,包括坐位、臥位,或立位。通常采取臥位,在膝下墊上軟墊,半屈雙膝,引導患者盡量讓腹肌放松,然后將雙手分別放于前胸部和上腹部,用鼻緩緩吸氣,使膈肌全面放松,置于腹部的手要有上抬感,置于胸部的手不動。在呼吸時,做到鼻吸氣、口呼氣,均勻而緩慢,在吸氣時能清楚看到上腹部隆起,呼氣時凹陷,胸廓不動,緩緩延長呼氣時間,吸、呼氣時間比控制在1:3~1:2。②縮唇呼吸訓練:指導患者在緊閉嘴后用鼻吸氣,讓口唇縮成吹口哨狀,再呼氣,并收腹,使胸部稍微往前傾,緩緩呼氣,吸、呼氣時間比控制在1:2,以確保呼氣的流量,以可使距唇15cm左右處的蠟燭火不能吹熄為準。③呼吸功能練習,一是長呼吸,直立身體使讓全身肌肉充分放松,鼻吸氣之后自口呼出。先進行深長呼吸訓練,在氣呼盡之后自然吸氣,吸、呼氣時間比控制在3:1,頻率16次/min,以不感到頭暈為宜;二是抱胸呼吸,直立位,雙手交叉放于胸前緊壓,身體前傾呼氣,再緩緩上舉上手,擴張胸部,進行吸氣;三是彎腰呼吸,取站立位,雙手放于腹前交叉往前彎腰呼氣,再還原上身,雙手往兩側分開時吸氣;四是行走呼吸,每行走2步呼吸1次,再5步呼吸1次。循序漸進,每階段的呼吸時間控制在30s,依照患者病情確定訓練方案。
氧療護理:氧療是COPD重要內容,對患者在肺功能康復有重要作用。在治療中,指導患者正確應用呼吸機和制氧機,并告知注意事項,每日吸氧一次,持續時間應15~18h,氧濃度設定在1~2L/min,在運動、進食前以及休息時吸氧。
1.3 觀察指標
測定患者護理后肺功能改善情況,包括FEV1、MMEF、PEF及FVC等指標。應用WHOQOL-BREF量表評測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3],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關系、活力等維度,共20項,每項1~5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質量越佳。
1.4 統計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及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數據,經(X±S)表示計數資料,以t檢驗,經[n(%)]表示計量資料,以X2檢驗。若數據結果有差異性,則P<0.05;若數據結果無差異性則P>0.05。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觀察組護理后FEV1為(1.77±0.32)L、MMEF為(1.80±0.34)L/s、PEF為(4.86±0.57)L/s、FVC為(2.93±0.26)L;對照組分別為(1.25±0.40)、(1.14±0.27)L/s、(4.31±0.62)L/s、(2.03±0.28)L,通過比較發現,觀察組護理后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且相比均存在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WHOQOL-BREF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 討論
當前,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臨床普遍認為和慢性支氣管肺炎、阻塞性肺氣腫等病癥有關。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受患者自身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患者個體方面主要是遺傳、氣道反應性等,環境方面主要是粉塵、化學物質、吸煙等。促進肺功能恢復是慢性阻塞性肺病臨床治療的關鍵,所以在臨床治療和護理中應加強康復護理干預。
本研究中,觀察組者在臨床治療和基礎護理同時進行系統康復護理,目的在于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增強其依從性。在此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及呼吸功能體操,循序漸進。其中,早期進行腹式呼吸訓練,主要是轉變輔助呼吸肌參與淺速呼吸,以便改善氣體的合理分布,提升潮氣容積,減少無效腔,改善和強化肺泡的通氣量,緩解呼吸困難等情況,減少呼吸的功耗[3];同時,進行縮唇呼吸能有效減小呼氣壓,提升氣道內壓,以免胸內壓升高引起氣道壓迫,延長小氣道的閉合時間,促使肺內殘氣最大限度排出,提升吸入量,達到改善缺氧問題。呼吸功能訓練操則是全身性行為,可持續有效的改善肺功能,增強患者的機體抵抗力。從結果看,觀察組護理后FEV1為(1.77±0.32)L、MMEF為(1.80±0.34)L/s、PEF為(4.86±0.57)L/s、FVC為(2.93±0.26)L,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肺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且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更高(P<0.05)。與吳小紅等人的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4]。
綜上而言,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臨床治療中開展人性化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實踐推廣。
參考文獻
鄒繼云,魏景東,魏影.護理干預對慢阻肺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08):248-249.
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45.
范立華. 護理干預對慢阻肺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 中醫臨床研究, 2016, 8(10):133-133.
吳小紅,陶金蘭,李海燕.呼吸功能鍛煉及飲食干預模式對慢阻肺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28):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