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儀
經典名著,就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那一部分具有較高級價值的作品或著作”[1]。其閱讀教學,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2],也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養成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途徑[3]。在此,擬對高中名著閱讀教學現狀和策略進行探討。
名著讀本,歷來是教材選文的重要素材?,F行的普通高中粵教教材中就有《寶玉挨打》《失街亭》《鴻門宴》等篇目選自經典名著中的段落。人教版教材則專門在必修教材中設置“名著導讀”這一板塊,指導學生閱讀名著。但目前在教學和學習方式上,更多的還是單篇短章的精讀,距離作為整本書的名著閱讀相去甚遠。有一線語文老師曾提出過“單篇得法,整本運用”的教學原則,但一般而言,節選篇目的閱讀教學方法不能都運用到整本書的閱讀中去,節選篇目閱讀著重分析語言,而整本書閱讀常常需要作內容和思想上的歸納式分析。另外,節選篇目的閱讀又因其篇幅的局限性,會導致學生片面分析人物形象或主題。所以,名著閱讀教學不應囿于課本的節選篇目。
當前“全民閱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承擔著閱讀活動開展的任務,而經典名著因其具有較高級的思想藝術價值常常位列推薦書目之首。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盡管豐富多彩的名著閱讀活動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熱情、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但也有著受眾面窄、持續性差等局限。只有因校制宜地開發經典名著整本書閱讀課程,把名著閱讀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并輔以各種營造氛圍的讀書活動,才能夠真正達到讓學生多讀名著的目的。重視閱讀的學校,一定是“閱讀活動開展”和“閱讀課程開發與實施”兩手都抓,兩手都硬。
長期以來,高考指揮棒催生了教學中以考帶讀、不考不讀等功利化現象。在這樣急功近利的背景下,很有利于個體進行深層體驗和精神建構的名著閱讀自然是“離中學生甚遠”[4]。進而言之,重視素質教育的學校,應該是有針對性地加強指導,采取積極有效的閱讀教學對策,使高中生愛上名著閱讀。
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在節選篇目閱讀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兼顧整部作品的文學地位、藝術特色、教學價值等,提出更全面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體現“三位一體”,即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來設計。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必須打破傳統課堂單一、封閉式的教學形式,應配合多種媒體形態,適應多元文化的時代要求,利用多種學習資源,整合學習情境,甚至是學科間合作,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在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之前,確定書目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結合課程標準與課本內容,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段特點、認知水平、閱讀興趣,恰當選擇相應的文體、文本作為教學內容,使學生的閱讀循序漸進。作品的難易程度要與學生的接受程度相當,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以下為筆者所在學校名著閱讀教學的高中三年教學計劃。

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關鍵在于課堂上教師的“專業引領”[5]。教師通過課堂的有效引領,使學生在課外能夠很好地完成名著閱讀任務。其教學過程,可分為讀前引導、讀中指導、讀后總結三個版塊。
(1)讀前引導。讀前引導課,主要目標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一方面,導向背景,可以向學生介紹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補充本書的信息,甚至是與作者或作品有關的奇聞軼事。例如,筆者在執教《富蘭克林自傳》時,讀前引導課就向學生展示了目前流通的美元紙幣面額最大的百元鈔票。人民幣百元鈔票上的肖像是毛澤東主席,美元百元鈔票上的肖像既不是華盛頓總統也不是林肯總統,而是“印刷工”富蘭克林,這就引發了學生對富蘭克林這個人物的好奇。
另一方面,導讀細節,面對一本書時,只介紹作者與背景,可能難以引起已經泛讀過該書的學生的閱讀熱情,此時教師可根據情況,對名著中精彩的段落、有意思的觀點等適當進行點撥,激發學生精讀的興趣。例如,在《三體》的讀前引導中,有教師就向學生介紹引力波、人體冷凍的等科技信息[6]。
此外,在學生閱讀前,教師應根據不同文本的特點給予學生不同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明白閱讀劇本如《哈姆萊特》不同于閱讀小說如《三國演義》,閱讀理論著作如《人間詞話》不同于閱讀散文集如《蒙田隨筆》,等等。
(2)讀中指導。讀中指導課,側重于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目的是使閱讀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此時,指導課主要作用是解答疑惑,著重解決學生讀不懂、讀不好的內容。首先要鼓勵學生“在面臨困難時”“積極地去想辦法”[7],并做好能“增進閱讀效益”的筆記[8]。其次,讓學生把閱讀中的疑問拿到閱讀小組中交流解決,而閱讀小組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則提交到在課堂上讓大家一起來探究。
(3)讀后總結。讀后總結課,主要是通過學生閱讀成果的展示、交流來總結拓展。筆者在執教《富蘭克林自傳》的最后階段,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書籍書腰的設計作品,要求他們寫推薦語,以這種富有創意的形式讓學生呈現閱讀整本書的感受,也對名著讀本進行歸納總結,從整體上去解讀作品,體會作品內涵,感受作品風格。這一階段,首先是要保證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其次是要以此為基礎,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解讀。
在教學活動中,評價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整本書的名著閱讀教學也是這樣。如果缺乏有效的形成性評價,名著閱讀教學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系統地針對整本書閱讀的評價體系。那么,名著閱讀教學如何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呢?
在名著整本書閱讀的評價問題上,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不同發展要求。無論哪種課型,教師都必須參與其中,給予及時的課堂評價。這種評價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要對閱讀的內容及時檢查;二是要對學生的分享交流或閱讀成果給出有效的評價。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評,促進學生對自己學習成果的主動反思,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名著的整本書閱讀時間跨度大、任務多,對高中生來說,建立閱讀檔案袋不失為一種合適的評價形式。每個小組或每位學生建立一個檔案袋,收集在名著閱讀各個階段、各項任務中有代表性的閱讀成果,如讀書筆記、活動影像、自我反思、教師評語、同學評語等。閱讀檔案袋可以清晰地展示小組或學生在名著閱讀中努力、進步和成長的過程。這些資料,是學習活動過程的呈現。它一方面能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提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學校全面考察學生。
經典名著因其“枯燥難懂”而讓許多學生“望而卻步”[9],而對于早已習慣于單篇課文教學并且平常讀書不多的教師來說,也是一種不小的挑戰。然而,盡管名著閱讀教學難度大、任務重,但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只要我們盡心盡力[10],并且運用恰當的策略和方法,那它就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