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下符橋鎮地稅希望小學 吳緒益
【問題背景】
【歸因探索】
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是小學數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當然,北師大教材循序漸進的編排旨在對難點的分散,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中,學生已經結合情景和直觀操作,經歷了分數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分數的再認識》又從多角度進一步抽象分數的意義。然而即便如此,在教學中也給我們的一線老師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大的思維障礙是對“量”與“率”的理解。上例就能充分說明如果對“量”與“率”認知混淆,將會給解決現實問題帶來極大的困難。自然數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第一次抽象,分數與自然數都是數,但是分數是“分出來的數”,其含義包括:量的含義是分數單位的累積,率表達的是量與量之間比的關系。而分數“率”的理解是第二次抽象。因學生的抽象思維層面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致使認識不清,產生錯誤。
【對策探尋】
對量與率的深度認知不充分是二者混亂的根本原因,因而只有從理解二者的含義的角度出發才是教學的起點。率的含義:表達的是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如大豆占了這塊地的,表示把這塊地作為“單位1”,并將其平均分成4份,而大豆的面積占其中的1份。同理可知將這塊地重新平均分成2份,棉花的面積占了其中的1份,即,所以這里的和表達的是棉花、大豆面積與這塊土地面積之間比的關系。顯然,這兩個分數表示的是“率”的含義。而公頃表示的是具體數量,“量(liàng)”來自測量(liáng),測量需要工具,而這里的測量工具是將1公頃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1份,即公頃作為度量單位,經過測量,這塊土地是7個 公頃的累積,即公頃,表示具體土地面積的大小,也就是具體的數量。基于上述認知,現采取以下環節幫助孩子們理解。

通過直觀示意圖,讓學生感受具體量與分數“率”的區別,實現對二者概念的深度理解。
(1)引導觀察 公頃表示的是具體土地面積的大小,它比1公頃要小一些。
(2)大豆面積是將整塊地平均分成4份,而大豆面積占了其中的1份。棉花面積是將整塊地平均分成2份,而棉花面積占了其中的1份。(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
(3)對接問題:種玉米的面積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這個問題關注的是種玉米的土地占整塊土地的份數,問的是二者之間的關系,表達的是“率”,所以本題的正確解答是:
(4)將算式與上面的直觀圖進行對接,感受其合理性。
(1)請根據下面兩題的題干信息,連接合適的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不同?
題A:所有分數都有單位,表示的是具體的數量,問題是面積的大小。
題B:所有分數沒有單位,表示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跟這塊地的大小沒有關系。
由此看來,分數有兩個現實背景:“量”的含義以一個事物的量為基準,對另一個事物的量進行度量,此時用分數表達度量的結果,本質上就是商的含義。“率”的含義則是比較的結果,表達是比例關系。與被分對象的大小、形狀無關,從而得到分數是一種無量綱的數,本質上是比的含義。只有將二者從本源上區分開,“量”與“率”的較量才會休止,否則將始終困擾著孩子們的分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