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提升了跨國企業數量,增加了企業間的競爭度,為企業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外企業因文化、社會、法治等背景不同,其管理模式也大不相同。本文著重分析企業管理模式的內涵和分類,以及在不同背景下中外企業管理模式的差異和成因。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獲知中外企業管理模式的各自優缺點,從而為改善我國企業管理提供良好建議。
【關鍵詞】中外企業 企業管理 模式 差異化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大量的國外企業開始進入國內市場,而我國企業也已經開始走向國際市場參與競爭。在中外企業相互競爭和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管理模式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中外企業管理模式的差異化不僅直接給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造成嚴重影響,而且會給各國的經濟總體發展水平造成一定的影響。
管理模式是企業發展生產、開展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一系列活動方式的總和。企業管理模式的產生和發展是由多種因素積累而成的。將中外企業的管理模式差異化進行對比研究,對提高我國企業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企業管理模式的主要內涵
(一)企業管理模式的概念
企業管理模式即指企業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組織資源、經營生產活動的基本框架和方式。一般認為,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是實現集成化管理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企業管理的主要方式
企業管理模式呈現出顯著的多樣化特點,而且就一個企業來說,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呈現出顯著的動態化特點。概況起來,較為常用的企業管理模式包括如下幾種:
一是親情化管理。親情化管理是指利用家族血緣關系的內聚功能來實現對企業的管理。從企業發展歷程來看,初期大部分屬于家族式企業,而親情化管理確實可以起到十分明顯的作用。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血緣關系產生的內聚功能會逐步轉為內耗,極大影響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在我國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親情化管理是國內企業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
二是溫情化管理。溫情化管理強調的是更多調動被管理者的內心因素和人性的作用,實現企業管理目標。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強調人性化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是過分強調人性管理而忽略了制度約束,則無疑是背離了管理目標和初衷。
三是隨機化管理。隨機化管理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在一部分企業中,企業的負責人或者持有人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意否定或者修改管理制度,而以自身的主觀意志作為實施企業管理的主要方式。二是一部分企業受到政府行政權力的嚴重干預和影響,無法自主選擇和采取管理行為。這種管理模式最大弊端在于管理者權力缺乏有效監督和制衡,一旦決策出現偏差,將直接將企業帶入困境之中。
四是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是指企業憑借已經制定的各項管理規則實施管理行為,強調管理雙方權責的對等和統一。制度化管理是當前中外企業管理過程中最為常用的模式,而企業管理制度的健全化、科學化程度以及執行管理制度的力度、方式等成為了決定企業管理總體水平的主要因素。
五是系統化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主要采取的是通過構建企業組織機構戰略愿景管理、工作責任分工、薪酬設計、績效管理、招聘、全員培訓、員工生涯規劃等七大系統來完成的。這種管理模式的優勢在于一旦管理系統構建完成并被實踐證明為行之有效后,即可以大量復制,進而有效降低企業規模擴大的管理成本投入,有效規避風險。
二、造成中外企業管理模式差異化的主要原因
中外企業管理模式之間既有共通之處,又體現出顯著的差異性。這種差異并不意外著國內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水平低于或優于國外企業,只是大量綜合因素影響后的體現。具體來說,造成中外企業管理模式差異化的原因包括如下幾方面:
(一)文化差異
受到中西方傳統文化差異性的影響,中外企業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巨大差異。首先,古代中國亞歐大陸地處平原地區,物產資源豐富,沒有強烈的對外交流愿望。許多西方國家地理位置靠近海洋,有著強烈的對外交流和擴張的愿望,這就直接影響到了中外企業對外發展的愿望是否強烈。其次,國內企業管理模式受到傳統儒家文化影響較深,頂層管理者并不善于調動底層人員的積極性,并賦予其相應的權利,下級往往對上級有著強烈的依附感和服從意識。西方國家強調自由平等,被管理者也充分強調自身權利,因此管理雙方的級別意識不明顯。最后,中外傳統文化中關于管理的思想也對企業管理模式有著一定影響。其中國內企業受到中庸思維的影響,與國外企業相比缺乏主動創新開拓精神。
(二)社會性質差異
國內企業受到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較大,強調圍繞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布局設定管理目標,確定管理方式。國外企業則在完全的市場化競爭中生存,秉持優勝劣汰的宗旨,企業管理模式的主要目標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
此外,由于企業管理理論誕生于西方國家,國內企業大都在被動接受和照搬國外管理模式及經驗,缺乏主動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也是造成中外企業管理模式差異化的原因。
三、我國企業管理模式的構建與選擇
相比于一些國外企業,現階段很多國內企業的管理模式的科學化水平不高,企業管理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給國內企業發展壯大和參與市場競爭造成了嚴重影響。為了有效應對國外企業和市場挑戰,國內企業應當在管理模式構建與完善的過程中采取如下措施:
(一)充分學習和借鑒先進的企業管理理論及經驗
我國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起步時間較晚,尚未形成完整獨立的理論體系。為此,國內企業管理者應當充分學習、借鑒和研究國外企業管理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和國外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特別是要注重研究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模式的新變化和新的發展趨勢,為本企業管理模式的構建和完善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
(二)充分結合國情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其生存和發展環境與國外企業截然不同,因此就不能全盤照搬國外企業的管理模式。要充分考慮到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政策制度、社會現實等國情,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
(三)充分結合本企業自身特點
國內企業要充分考慮到自身的產品或服務類型、人力資源結構、財務狀況等要素,制定符合企業實際的管理模式,切勿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參考文獻
[1]楊會武.我國企業發展歷程及趨勢.管理科學,2013,34(4):359-361.
[2]丁建芳.論中外企業管理文化差異.企業文化,2013(11):156-157.
作者簡介:閆鵬(1962-),遼寧葫蘆島人,本科學歷,經濟師,研究方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