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劉欣 劉偉橋
摘 要: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隨著發展,又衍生出了社會化媒體、自媒體等概念,但這些都包含在新媒體的范疇里面。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它的傳播途徑不局限于傳統媒體,傳播來源也不僅僅是媒介組織,而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表現出“多元化、傳播迅速、內容魚龍混雜”等特點。在這樣的新時代下,高校傳統思想政治(以下簡稱思政)工作模式難以契合時代所賦予的思政教育使命,所以我們應該改革工作模式,利用新媒體時代每一個人都是傳播中心的特點,建立各級組織和學生黨員相結合的“輿論領袖”隊伍,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工作模式來改革高校思政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改革
目前,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與發展,以微博和微信為主的新媒體作為強勢興起的社交平臺,也逐漸取代了傳統媒體成為民眾日常重要的信息來源,而大學生作為這個時代的“弄潮兒”,更是如此。
據零點調查的調查報告顯示:超九成大學生日均上網時長超6小時,其最主要的信息渠道為互聯網。那么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如何有效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效思政工作便成了我們急需解決的課題。
一、新媒體的傳播特點
1.傳播主體多元化
華納兄弟總裁施瓦茨威格認為:新媒體就是非線性播出的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表現出傳播主體多元化的特點,傳播不再是自上而下或者是由點對面的線性傳播方式,而是變成了網狀的傳播方式,每個人都可以是傳播主體也可以是傳播受眾。這種傳播方式不僅大大縮短了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距離,還使二者在傳播中換位,從而淡化了傳播者的中心地位,使傳播過程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2.傳播速度迅速
相對于傳統媒體需要經過較長時間制作、審核并且在傳統媒介放映的局限性,新媒體制作周期短、傳播時間和地點不受約束,同時審核標準不統一。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的傳播速度進一步加快,撥動手指之間,信息已經傳遞到了千里之外。可以這么說,智能手機的出現,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進一步推動了新媒體的發展。
3.傳播內容魚龍混雜
由于新媒體具有傳播主體多元、傳播速度迅速的特點,有關部門很難對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實施有效的監督審查,這也導致了新媒體傳播門檻低、傳播內容魚龍混雜。其傳播內容有可能是從主流媒體上面摘錄下來的正向的內容,也有可能是可以傳謠、制造恐慌情緒的負面內容,還有可能是博人眼球的炒作內容,監管的困難導致了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可信度較低。
二、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和優勢
1.思政工作的困境——二維性
二維表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面。
時間方面,由于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迅速性,可能某一些消息,學生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交互工具,知道得比教師還要早,這就為我們思政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些麻煩,也代表我們需要改革工作方法。以往“我講你聽”“居高臨下”的那種教學模式不再適用于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如果一味地堅持原來的教學方法,最后就可能造成教師覺得學生不好教,不愛聽課,而學生覺得教師說得東西過時,不貼近熱點。進而造成雙方矛盾的加深,不利于思政工作的開展。
空間方面,新媒體時代下,人人都可以是主角。只要一臺設備,每個人都可以是消息傳播的主體,通過一系列新媒體工具,他們的聲音可以擴散開來,而不會只是在小范圍的自娛自樂。信息知情權的對稱性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學生可能比我們更早知道消息的這個事實。“透明化”“公開化”成為信息傳播的必然趨勢,只有信息傳播公開化,信息才具有公信力,才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
2.思政工作的優勢
由于新媒體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每一個學生傳播的消息,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把控輿論的變化,對一些危機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時,新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它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通過微信公眾號推文等手段,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而且,由于新媒體時代信息公開化,相較于之前,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和容量大幅提升,知識儲備也隨之增加,輕點手指便可知天下事,綜合能力也隨之提升,這便為我們改進工作方法提供了機遇,實現教師學生共同進步。
三、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方法
1.推動落實新媒體和傳統手段交互的工作模式
要充分意識到新媒體宣傳相較于傳統“我說你聽”工作模式對高效思政工作的優勢。傳統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容易引發大學生的抵觸情緒,不利于思政工作開展;而通過微信公眾號推文、微博等新媒體手段開展思政工作,能夠潛移默化地發揮引導作用,有效規避了傳統手段的弊端。
第一,高校應積極推動新媒體中心建設,通過現有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園廣播站、校報等渠道,構建交互式的新媒體網絡,使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形成合力,加強新媒體影響范圍。
第二,可以合并高校內學生會等各級組織的新媒體部門,建設高校新媒體聯盟,整合各級人力資源以及媒介渠道,共同為高校思政工作出力。構建完善的新媒體運行機制,有助于高校信息的發布、傳遞,保證了信息的公正公開,同時也加強了思政教育的多樣性和可持續性,也是思政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
2.塑造“校生合一”的新媒體輿論場
在學生中間選拔一部分優秀的學生干部作為“輿論領袖”,形成學校—學生干部—學生的三級聯動模式,通過學生干部以及官方新媒體,及時發布校內訊息。大學生如果不能夠從官方渠道獲得信息,就給了流言滋生的空間,只有保證信息的公正公開,才會使得公眾輿論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學校也能夠通過學生干部,牢牢把控學生輿論動態,及時澄清不利言論。同時學生干部本身具有向導作用,能夠引導學生之間的輿論走向,營造出“校生合一”的新媒體輿論場,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李 紅.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創新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18):49-52.
[2]于 娟.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創新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7):82-83.
[3]鄧香蓮.新媒體環境的信息傳播特征[J].編輯學刊,2011(2):586-588.
[4]孫 婷.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模式的構建[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7(3):98-101.
[5]冀 錄,陸 鑫,宋岱岳.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創新管窺[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1):708-709.
[6]袁璟瑾.自媒體視域下高職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1):9-10.
[7]劉 云,周希賢.網絡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分析[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1(1).
[8]楊忠東.手機網絡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4(6):153-156.
[9]龍堅毅,陳泗林.手機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