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妮娜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狀
大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并不了解,認為其對自己將來走入社會工作中沒有作用。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不重視,甚至認為這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學科,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和其重要作用沒有理解,課堂教育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變成單純的講述者和接受者,古語云:“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對于學生和教師兩個角色來說,教學不僅僅是單純地講述,更多的是互相學習思考,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遲遲得不到改變,盡管經歷了幾次創新,仍未能實現其教學效果。因此,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自我反思和采取相對應的措施,迫在眉睫。
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不了解,甚至少數學生誤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場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空洞宣教”或者說是“洗腦”,是一個理想化社會知識的單純灌輸,對真實生活的遮蔽,雖然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有理想化的標簽,因為其需要去向學生描繪一個“烏托邦”以激勵他們追求更高的道德修養和塑造更完美的人性品格,但過分脫離生活,違背了其教育本質,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明顯成效的一個原因。
另一方面,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也不無關系,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知識總結,更多的是長期以來人民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而現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大都從純粹的理論知識出發,進行“灌輸式”宣講,而忽略了與社會問題的結合,也忽略了學生這一主體自我的思考,學生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在扮演理論知識接受者這一角色的同時,學生自己也有著對學習內容的思考和對教學內容中存在問題的發掘。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來說是用來塑造學生的,而不是將理論知識進行單純的灌輸,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教學模式單一,同時內容也過于枯燥和乏味,忽略了社會中甚至我們身邊存在的思想問題,這種在理想世界中培育出來的學生可能會喪失與生活的連接能力,而造成對學生自我塑造的失敗和對知識實際應用的無能。在課堂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將教育任務當成最終目標而忘記了學生主體的本身訴求,以單純的理論知識灌輸為手段,而忽略了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實踐交流能力,這種“填鴨式”教育手段的粗暴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目的大相徑庭。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對策
具體而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對策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要充分運用教學網絡和社會的實踐平臺,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網絡平臺成了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性要求其在傳導理論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品格的塑造和思想水平的成長以及價值觀的成型。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客體,同時也是塑造自我的主體,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品格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適應和改造社會,即實踐,而不是相反。從實踐角度去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避免了從空洞的人性出發去談論人,也避免了讓人厭煩的大道理,避免了塑造圣賢思想,從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生活社會。
其二是要轉變教育手段。教師應提高重視對學生主體的關注,加強溝通交流以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現今的教學內容大多是照本宣科,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引用數據和資料陳舊,不能與現代社會與時俱進,脫離現實生活,時代感和聯系性不強,應將教師角色作為一個引導人,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將書本教學知識與社會實際和發展問題等結合起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更多的認知和思考。
參考文獻:
[1]趙 江,齊 霽. 新形勢下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1).
[2]唐良友.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