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藍予
摘要:從眾心理是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從眾心理和逆反心理相互聯系,逆反心理導致個體會追求小眾、追求獨立性還會激發批判思維,但有時沒掌握好中間的“度”也會成為從眾心理的另一種體現。通過分析大學生從眾心理具體表現并正確利用從眾心理與逆反心理之間的轉化,克服其對大學生發展產生的消極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當下受到網絡的影響大學生出現了許多新的從眾行為,為此迫切需要通過增強批判精神、發揮榜樣人物的輿論引導示范作用、改善德育工作方法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方法對大學生從眾心理進行教育引導。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 從眾心理 教育引導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095-03
所謂從眾,是指個體由于受到群體或輿論上的壓力,從而在觀點和行為上不由自主地趨向于跟多數人一致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①當下,隨著網絡的普及與新媒體的發展,大學生的從眾表現更是多種多樣,所以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從眾心理,克服可能出現的從眾的副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從眾心理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從眾心理作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其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從眾主要表現為學習從眾、消費從眾、戀愛從眾、擇業從眾等。而今天受網絡的影響,當下大學生從眾主要表現為輿論從眾、公益從眾,從眾使用網絡流行語,運動打卡從眾等。其實從眾本身沒有對與錯,沒有價值觀的概念,而行為的結果完全取決于影響其產生這種行為的客體的性質。從眾心理的產生一方面與個體心理上的需求有著密切關系,在大學生群體中,由于很多學生缺乏自信或害怕孤獨,所以他們會為了避免來自群體性規范的壓力而作出符合規范的舉動和行為,從而獲得所屬群體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從眾心理的產生也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受網絡的影響,今天以“90后”為主力軍的大學生群體的生活、學習以及思維等都在網絡的影響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面對熱點事件,大部分同學會紛紛評論轉發;當微信朋友圈出現類似“你的前世今生”照片轉化小鏈接時,大家也會紛紛使用并曬出自己的前世照片;“水滴籌”和“輕松籌”這種公益愛心籌款也經常在朋友圈出現,再比如“藍瘦香菇”“厲害了,我的國”等流行語被大家廣泛使用。這些都是受從眾心理影響,大部分個體通過與群體保持一致而獲得歸屬感和依賴感,使自己成為與大眾并無不同的一部分,遂采取從眾行為。
二、網絡從眾心理的消極影響
從眾的目的是獲取群體的認可,但是大學生既有任性的一面又有服從性的一面,他們的從眾心理和逆反心理相互聯系,逆反心理導致個體會追求小眾、追求獨立性,體現著任性的一面,但有時沒掌握好中間的“度”也會成為從眾心理的另一種體現。因此他們往往懷著矛盾的心態去接受群體壓力。在矛盾心理情況下,如果沒有引導好將產生許多消極影響。
(一)束縛思維,抑制創造力
從眾心理會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通常情況下,喜歡從眾的學生,隨著從眾次數的增多,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遇到什么問題都參考別人的意見,看別人怎么辦。這樣的情況重復發生,從量變達到質變的過程后,會使自身本來應有的優秀思維模式和行為能力逐漸喪失弱化。長時間下去就使學生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
尤其在當今新媒體時代,方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渠道,使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信息的交流和傳遞,面對問題我們都是第一時間去看專家怎么說或者大多數人的觀點是什么。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致使我們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其實從眾心理抑制創造力磨滅創新意識。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讓同學們提出問題,但大多數同學都會說沒有問題,或者有問題也不會發表任何意見,這樣同學們的創新思維和想法就得不到肯定和評判。同時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者布置的作業總是想著上網,用百度和其他各類瀏覽器查詢,更加喜歡看到“標準答案”這4個字,長時間下去就會造成他們思維的懶惰,創造力的生成道路被堵塞。
(二)導致思想消極,影響心理健康
大學生活相比高中生活更加自由,沒有老師和家長的監督,很多大學生進入學校后經不住周圍燈紅酒綠的誘惑,形成了庸俗、低級趣味的從眾心理與行為。當下受網絡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寢室組團打游戲,有時甚至因為打游戲而逃課等;還有很多大學生盲目追看各種網絡直播,認為這些主播在享樂中又掙到錢了,不用付出過多努力。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想整容當“網紅”。所以享樂主義成為他們的人生目標追求。
由于沉溺于享樂主義,很多大學生就會思想比較消極,缺乏拼搏進取的精神。這樣就導致在日常學習工作中容易缺乏動力,做事效率低下。工作、生活動力不足的人,越缺乏自我意識,面對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時常常會有“畏難”情緒,很喜歡依賴他人,但也會因此把責任推給他人,甚至有時喜歡怨天尤人。當面對困境容易自暴自棄,長時間這樣的話會影響心理健康。
(三)導致責任感缺失
從眾心理易導致責任感缺失。例如,很多學生由于消費從眾,不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過分追求國外名牌、購買奢侈品。為了所謂的面子,鈔票大把地花,沒了伸手向父母要。還有一些戀愛從眾的大學生,他們的愛情觀是只顧擁有而不求長久等。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因從眾心理而導致責任感缺失越來越嚴重。一方面,社會和高校出現的突發事件會很快通過新媒體傳播開來,形成輿情。大學生作為廣大網民的一份子,很容易受輿論影響,有時候會在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時就想當然地去轉發一些鏈接或評論,表面上這是“人云亦云”,但從深層次上來說,有些轉發的內容可能是謠言會擾亂視聽,給學校管理甚至是社會穩定帶來破壞。甚至,面對一些針對“英雄人物”的網絡惡搞,很多學生會“頭腦簡單”地去轉發,只是覺得所謂的好玩。當下很多大學生追求言論自由,卻沒有意識到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另一方面,由于通過網絡看到一些關于“老人”摔倒幫助者被誣蔑的消息,造成“不敢扶”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現在很多大學生也會從眾地不去扶,甚至當作沒有看見。這種責任感缺失也將給個人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