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通馗
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將傳統的應試教育轉變為優化后的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育領域資源相對比較匱乏,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教育興國、基層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現階段,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基礎條件較差。這一因素直接限制了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另外,在教學方式與手段模式方面缺乏創新,依舊停留在單一、固化的傳統“言傳式”教學當中,進而導致學生整體學習興趣長期得不到提高,課堂教學一度出現效率下滑與效果欠收等現象。這種弊端的存在也直接導致了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下降。因此,本文基于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針對“語文閱讀能力提升”的對策措施進行具體分析,為改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整體課堂教學環境奠定基礎[1]。
二、提高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優化策略
1.改善教學環境與建立多媒體平臺
第一,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課堂教學環境進行基礎改善。環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認可度。具體方法如下:①對教學硬件進行改善。教學硬件主要包括語文教學工具、語文宣傳板報等。②科學、合理打造語文閱讀能力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轉換身份”的教學方式,將教師講解轉變為“自主發揮”,讓學生獨立站在講臺上對文章進行自主閱讀,之后教師再對其不足之處進行點評,學生也可以成立相對的“語文閱讀研討小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閱讀經驗交流與知識學習互助,這樣可以迅速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第二,應該借助網絡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改變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傳統陳舊的落后狀態。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將語文知識以立體化、多元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在進行唐詩宋詞等鑒賞閱讀時,以多媒體的方式將其詩詞中的自然環境在大屏幕中呈現出來,使學生身臨其境,這樣對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創新教學模式與提升實踐經驗
本文針對提高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能力進行分析研究,其中“少數民族”具有不同于漢語言文化的特征與現狀。因此,應該從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特點著手。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并對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使其對漢語言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愛好。例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少數民族學生閱讀古代經典名著,并與其交流感受,通過溝通的方式使少數民族學生更為有效地掌握其閱讀技巧與認知方法。另外,教學模式的創新還體現在將“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將“應試閱讀”變為“興趣閱讀”,使閱讀不再是“呆板的發音念字”,而是朗朗上口的“能力展現與魅力發揮”。所以,教師應該從引導、調動入手,積極調動學生的探索、發現興趣,使其更為精準地掌握閱讀技巧、提升閱讀能力。此外,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閱讀實踐空間。實踐的目的在于走出去,只有讓學生充分和社會自然接觸,通過對事物場景的感受才能更為有效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例如,在鄉村活動中可以與農民伯伯談論種植等問題、利用夏令營等活動開展抒發情懷的歌詠比賽[2]。
綜上所述,提高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在于改善教學環境與創新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必須針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創新理念”“改革方法”為核心,加大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建設,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為提高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方雪艷.淺談提高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J].中華少年,2017(6):1-2.
[2]曾雪麗.淺談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J].新課程學習(下旬刊),20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