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獅山實驗小學校 王維華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教師學習研究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對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可以有不少有益的啟示。
教師的問題設計要使學生的思維有的放矢,要能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搜集信息并提出相關問題,要能直接或間接地切入本課的核心環節,為本課的學習服務。
案例:《間隔排列》教學片段
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動物公園”的精彩畫面。
師:你發現了什么嗎?
生1:有手帕。
生2:有籬笆。
師:(老師分別表揚他們愛動腦筋)還有什么新發現?
生3:我發現了兔子在跳舞。
生4:我發現有一些手帕。
師(著急地):除了這些,還有別的發現嗎?(差不多十分鐘過去了,在老師“還發現了什么?”的問題引導下,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但始終沒有說出老師所要的“數學信息”)
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這是一節很熱鬧的課,但不難看出這段教學活動明顯偏離了教學目標。由于老師的“你發現了什么?”的問題指向性不明確,學生岔開了話題,又因為老師不敢輕易地去否定學生,不得不給予鼓勵,任由學生發言,使數學課變味了,沖淡了教學的主旨。
案例:《間隔排列》教學片段
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動物公園”的精彩畫面。
師:圖上中間一行有什么物體?小兔子和蘑菇是怎樣排列的?
生1:一只兔子,一個蘑菇;一只兔子,一個蘑菇……這樣排列下去。
生2:兩只兔子中間夾著一只蘑菇。
師:很好,像這樣的排列方式就叫間隔排列。
這樣設計的處理是直接切入:“圖上中間一行有什么物體?小兔子和蘑菇是怎樣排列的?”很自然地引導學生進行排列方式方面的回答,這樣就讓學生建立間隔排列的印象,目標明確,表面上很簡單,但內涵卻是豐盈的。拋棄了一些故弄玄虛、毫無價值的東西,課堂上更多體現的是扎實、有效,讓一些盲目的泛化現象得到回歸,充滿著數學的樸實美和簡潔美!
認知心理學強調幫助學生認知機構條件化,所謂 “條件化”,是指把所學的基本知識與其使用條件結合起來儲存在大腦中,即把頭腦中的知識由陳述性知識 (基礎知識)轉化成產生式知識(激活狀態的知識),這樣構建的認知結構是高效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把知識置于其存在的動態環境中介紹,引導學生了解知識存在和發展的背景和條件,講解基本知識與其使用條件結合起來的示例 ,并設計這一類習題 ,使學生不僅知道一個定理、原理,更知道能在什么條件下使用它。這樣的知識不是僵化和死板的 ,這樣構建的認知結構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認識人民幣》的課堂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元、角、分之間的進率的過程中,先發給每位同學不同面值的人民幣,然后讓學生用不同的付款方式購買一元錢物品,根據學生的付款方法,相機提問并說一說為什么可以這么付錢?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出元與角的進率:1元=10角。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自然地領會了不同付款方式表示的都是1元,理解l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由此聯想到元與角之間的進率。
學生的認知需要是他們的內動力,其中內在的認知動機 (即學習活動本身引起的學習動機 ) 是最重要的。如果問題解決了,便產生輕松感、滿足感、愉悅感,增強自信,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應盡可能努力指向和作用于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如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以相應程度和適當要求,積極地激勵他們的學習動機,這樣,他們在學習的不斷進步中就會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進而提高對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對生活的熱情期待。
案例:《含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教學片段
這個問題是在學完了“先算乘除,再算加減”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之后提出來的。
師:你能從問題出發,找到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已知條件嗎?生:1個書包20元,一本筆記本5元。總共帶了50元。
師:找得非常全面到位。那要求這個問題,請思考我們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要先求買完書包之后剩下的錢,再除以5求買到筆記本的本數。師:是這樣的,請同學們獨立在本子上書寫解題過程,可以列綜合算式,也可以分步計算。
學生答案有三種情況出現:

很明顯,第三個答案出現了問題和困惑,于是教師抓住這個機會追問。
師:第三位同學的計算明明符合先算乘除再算加減的規則,為什么在這里就不對呢?
生:這樣的計算不符合解題的過程,求出來的并不是筆記本的本數。
師轉頭看向第三位同學:那該怎么辦呢?我們怎樣才能符合題目的要求,先求買完書包剩下的錢呢?(同學齊說加一個小括號)此時小括號的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原來它可以改變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小括號在此的作用正是為了先算減法,也就是求買了書包之后剩下的錢。而此時出現問題的學生會因為這一次心理上產生的矛盾而對小括號的作用理解得更加清晰、更加深刻,那些原本可能只是死記硬背含小括號四則運算法則的同學也會豁然開朗,原來加小括號是有原因的,是有作用的。
這樣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主動獲取知識,在舊知識不能夠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課堂上也正是通過一個又一個類似的環節去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這樣的教學戰略應該是處理課堂教學的長期戰略。
核心素養的提出對小學數學課堂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也為廣大數學教師隊伍提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的明確要求。然而核心素養的關鍵之處正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也剛好從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研究中找到了有力的支撐和依據。所以教師有必要進一步學習和研究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這將為深化教學改革和教育改革產生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