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陽 葉南希 季新玉 王婷婷 陳欽萍
[摘 要]隨著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已進入到各個行業領域,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校園里爆發式增長的大學生網絡借貸就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體現。網絡借貸為大學生提供消費渠道,然而也引發眾多風險,網絡借貸悲劇頻頻發生。因此,為了更加了解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觀念,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借貸心理,避免發生惡性事件,以福建高校為例,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福建省高校大學生網絡借貸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從學生本身、家庭、大學校園、政府等方面提出關于建設良好的大學生網絡借貸環境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借貸;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5-0114-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conomy, Internet finance has entered various industry sectors, which has spawned a series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loans is a manifestation of Internet finance. Internet lending has provided consumers with a channel of consumption. However, it has also caused many risks, making the internet loan tragedy has frequently occurred. Therefo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concept of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lending psychologis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malignant incidents, this article takes Fuj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examples to us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lending in Fujian Province, and on this basis,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themselves, families, college campuses, and government, w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building a good online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ending; Risk
[作者簡介]劉陽陽(1996-),男,安徽宿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通訊作者]陳欽萍(1989-),女,福建泉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基金項目]獲得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資助,項目名稱為“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借貸風險及其管理對策研究——以福建高校為例”。
一、福建高校大學生網絡借貸的基本情況
(一)借貸平臺的選擇
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只有14.02%的大學生沒有使用過網絡借貸進行借款,可見通過網絡借貸進行超前消費已經成為大學生消費的普遍現象。網絡借貸平臺選擇主要以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為主,占總體的79.87%;僅有不到5%的學生使用過分期樂、宜人貸等借貸平臺,還有極少部分群體選擇其他私人或小型借貸公司。由此可見,在平臺選擇上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信譽好、集團規模大的平臺,這說明大學生在網絡借貸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風險評估能力,對陌生的借貸平臺保有較高警惕,但不乏有極少數缺少網絡借貸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大學生選擇陌生的借貸平臺。
(二)網絡借貸的目的
大學生網絡借貸的目的在于滿足日常生活開銷與電子產品消費,其中67.68%的大學生利用貸款購買衣服、化妝品等,有56.1%的大學生利用貸款購買數碼產品,電子產品和日常生活開銷的消費遠遠超過了其他消費,占據了大學生網絡借貸消費內容的主要部分。另外,戀愛消費與旅游消費的占比非常接近,分別為21.34%和20.73%,從高中到大學,大學生的學習任務減少了很多,擁有很多自由時間,因此有精力和強烈的意愿去談戀愛,戀愛消費也成為了很多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項消費內容,旅游消費也占了兩成比例,說明了很多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探險和獵奇心理,對外面世界充滿了向往;值得注意的是,有27.44%的大學生利用網絡借貸購買學習資料、報相關課程,成為大學生第三大消費內容。
(三)借貸之后如何還款
大學生貸款還款渠道較為多樣,但總體上資金來源受限。據調查,40.24%的學生會利用課余時間兼職賺錢還款,25.61%的學生會直接向父母索要更多生活費還款,21.34%的學生選擇暫時找同學借錢還款,還有12.8%的大學生采取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選擇從其他借貸平臺借錢還款。由此可見,無論大學生選擇哪種方式償還貸款,都會給自己帶來經濟壓力,特別是在大學生還沒有經濟獨立的情況下,很可能讓大學生陷入債務危機,導致個人信用破產。
二、福建高校大學生網絡借貸的原因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消費意愿,其每月的生活費往往滿足不了他們的消費意愿,而網絡借貸平臺恰恰為大學生提供資金來源消費渠道,具體原因如下。
(一)大學生追求時尚,虛榮心強
當代大學生追求時尚,追求個性,愛面子,講究情誼,這也是90后大學生普遍特點。有的大學生盲目跟風,購買一些超出經濟能力的產品,比如周圍同學都使用蘋果手機,為了趕上潮流也去購買蘋果手機,這種盲目消費,盲目跟風的的現象普遍存在,很多學生也因此墜入“校園網絡借貸”的深淵。
(二)大學生網絡借貸安全意識薄弱
為了迎合大學生的消費需求,大學生網絡借貸日益興起,出現了人人貸、分期樂等網絡借貸平臺。這些借貸平臺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宣傳,打著“借貸快,低利息”的口號,無需擔保、手續簡單,辦理貸款方便又快捷,大學生缺少網絡借貸風險評估意識,法律意識薄弱,喜歡追求新鮮事物和攀比心理較強的大學生很容易落入“陷阱”。
(三)大學生具有超前消費觀
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消費欲望,并且容易受到媒體影響,很難抵御身邊的消費誘惑,有時為了滿足自己甚至會出現任意揮霍等極端行為。由于他們消費水平有限,當家庭給予大學生的生活費無法滿足其消費心理時,很多大學生就會選擇網絡借貸服務。
(四)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互聯網日益發達的今天,伴隨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傳播也越來越快速高效,網絡借貸利用日益成熟的網絡媒體進行宣傳,在各種社交媒體都能看到網絡借貸的廣告,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到社交媒體宣傳的占比最高。國內網絡購物服務越來越普及,網上購物省時省力,方便查找,可以貨比三家,支付、物流、售后等服務安全有保障,在調查中,79.88%的學生更傾向網上購物,網絡購物已經成為大學生普遍的購物方式。網絡借貸服務的方便、快捷更進一步刺激了大學生網購的消費,但是一些網絡借貸的宣傳不全面,隱藏高利貸的真實情況,部分大學生容易上當受騙,造成不良后果。
三、福建高校大學生網絡借貸風險分析
(一)泄露個人信息
據調查,在使用大多數網絡借貸軟件時,除了需要填寫必要的銀行卡號外,還需要身份證號碼、本人電話、與本人密切聯系人電話、學校及學號等相關信息。在此過程中,借貸人個人信息甚至與本人相關人的部分信息都必須保留在平臺系統中,而現在很多軟件都會有一種“流氓條約”,就是無法注銷賬號,一些網絡借貸軟件也不例外。然而,現在網絡平臺在開發與維護方面存在許多漏洞,個人信息留在平臺系統上,容易遭到不法分子的竊取,可能會利用個人信息做一些不法交易,增加個人財產風險。
(二)擔保風險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可以看到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借貸平臺時,不僅要填寫個人信息,還要提交同學、輔導員、父母等人的電話號碼,學生在借貸后,如果違約或者不按時還款,就會遭到網絡借貸平臺的連環轟炸,通過給父母、同學等相關人采用發短信、打電話等方式進行催債,之后更會采用恐嚇、威脅、泄露隱私等方式催債,對大學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壓力與創傷,嚴重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三)債務危機頻繁發生
大學生網絡借貸債務危機頻繁發生已屢見不鮮,原因在于大學生缺少網貸相關的法律知識,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不懂得計算“所謂”低息背后的高成本,據調查,20.12%的大學生不了解網貸利息的計算,76.22%的大學生未學習過相關金融知識。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網絡借貸的了解十分有限,僅看到“資金來源快,辦理手續簡單”,卻未知其風險。
關于借款后能否及時還款的調查中,有8.54%的學生曾有過逾期還款的經歷,面對大學生這樣龐大的消費群體,8.54%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若這些大學生通過不規范的網絡借貸平臺借款,很容易掉入高利貸陷阱,陷入巨額債務危機。并且網絡借貸是基于大學生信用放貸的,大學生普遍信用意識都不強,而政府對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不足,網絡借貸平臺過度追求營銷業績,忽視大學生信用建設和培養,降低大學生信用的評估門檻,導致了很多大學生有過逾期還款經歷,增加了大學生在網上利用信用借款的風險。
四、應對大學生網絡借貸風險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政府應立法明確網絡信貸的法律地位,以法律的形式規定網絡借貸的運行規則,并構建針對大學生網絡信貸的法規體系,制定大學生網絡信貸行業管理規范,明確大學生網絡信貸的各項標準,并對網絡信貸的性質、組織形式、經營范圍、業務指標等予以規定。同時,完善大學生征信系統,幫助大學生在網絡信貸制度下健康信貸,有助于保證貸款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并且能夠保證實施的連續性以及法律的公正性與科學性。逐漸培育良好的信用風向,可以對信用記錄不良者予以懲罰,保障信用良好者的利益。
(二)高校方面
首先,高校要加強學生價值觀和消費觀引導,引導學生理性、科學的消費;其次,加強網絡借貸安全知識的普及,可以采用講座、班級會議等宣傳方式,讓同學了解網絡借貸的風險與陷阱,并邀請相關部門專業人員在校內開展金融、網絡安全知識普及教育及講座,幫助學生了解金融行業及信貸的前沿動態,掌握相關理論知識以及運行規則等;最后,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實時預警機制,及時發現校園不良網絡借貸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有效分析評估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潛在的風險。
(三)家庭方面
學生所在的家庭應承擔起孩子遠離校園網貸的監護之責。盡管很多在校大學生所在的學校遠離家鄉,作為學生生活資金來源的主要依靠,要盡量多注意孩子的生活及學習,多對孩子進行一些校園網貸的知識及近況的囑咐,擔起應有的監護責任。
[參考文獻]
[1]王永強,楊海芬,程月.大學生網絡分期消費情況調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7):34-35.
[2]王東旭.大學生網絡借貸的風險及法律規制[J].中國商論,2018(1):35-36.
[3]曹燕,林華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借貸行為的研究分析[J].現代交際,2018(4):139-140.
[4]郭小凡,王沛智,呂金珍,李雯霞,韋芳慧.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借貸調查研究——以某高校為例[J].教育觀察,2017(21):31-34+45.
[5]劉曉慶,姜彩云.高校不良網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智庫時代,2017(15):192+206.
(責任編輯:顧曉濱 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