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琴??
摘 要:在時代的迅速發展當中,國內的教學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優化和發展,不僅衍生出了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模式,而且開始加強了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度,以盡可能實現高質量的教學過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于采取全新的教學策略,迎合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實現良好的教學過程。本文主要研究了教學改革在提升歷史課堂質量的應用實踐方式。
關鍵詞:教學改革;應用;歷史;質量
教學改革是國內教學領域為了獲得全新的發展,開始針對現如今的教學狀況所展開的教學調整。教學改革的內容普遍較多,不僅僅包括教學內容,還涉及了一定的教學理念。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所擁有的教學理念主要在于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并獲得較高的成績。但是這樣的教學十分局限,無法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地提升。為此,初中歷史也需要進行理念上的改革,開始重新審視學生的主體性,并對學生展開合理的分析,了解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采取科學的措施加以應用。重視教學改革應用,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針對性地采取引導實踐策略,以便于最為有效地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一、 注重初中歷史教學理念改革
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教學理念進行改革,其次才能將改革方向拓展到歷史教學內容當中。對于教學理念的改革,需要迎合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方向。新時期的初中歷史教學,不能再僅僅關注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問題方面,而需要將方向轉到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上,只有積極大膽地對歷史進行理解,并提出相應的觀點看法,才是真正的歷史學習過程。在時代的發展當中,初中歷史教學體系已經變得非常成熟,并且所有的歷史內容都會對學生形成一定的沖擊,尤其是朝代的更迭、近現代的變化,這些內容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世界的變化,感受到人類的成長。關于初中歷史教學理念的改革內容,可以設定為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歷史知識,不斷表達自己的看法,以便于辯證地看待歷史。教師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較高的主體性,尊重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針對一些比較復雜的歷史問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在進行歷史學科教育理念改革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教材中歷史知識點的篩選工作,通過對于關鍵知識點的篩選梳理,構成一種以“關鍵知識點”為綱,結合次要知識點為目的“綱目兼顧”“主次有致”的課堂結構。在課堂的講解時,教師應該分清知識點的主次性,重點向學生介紹關鍵知識點,次要知識點的教學工作可以通過積極引導讓學生完成。這樣既豐富了課上的互動的形式,教師也可以減輕授課壓力,以更為高效的狀態進行教學工作。
例如,在《宋代經濟發展》這一課題的學習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按照歷史時間順序,根據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對宋代經濟發展進行學習,然后教師再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這種學習方式雖然可能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但是卻無法讓學生對宋朝的經濟發展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對宋朝經濟的發展理解是比較片面的。所以,我們就需要改革教學模式,在授課的時候能夠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不采用傳統的按時間發展先后學習歷史的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宋朝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城市商業的發展入手進行介紹,向學生展示這個階段經濟發展給城市帶來的變化,通過城市經濟提升,再引出集市的形成,并對各個時期的城市集市形式的變化展開分析,然后再由集市發展引出貨幣交易,向同學講述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交子的出現和貨幣的發展歷程,最后再引出其他方向的學習。在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對宋朝經濟發展開展小組討論,對問題進行分析,通過成員間的相互交流,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通過這種方式來學習歷史,會讓學生形成較強的歷史邏輯思維,使他們對歷史知識產生更加長久的記憶。通過這種模式來學習歷史就比較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產生好的學習效果。
二、 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
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是絕對的課堂主導者,他們能夠完全約束和管理學生的學習行為。在課堂中學生一般以單調、長時間的聽講、記錄的學習方式為主。學生在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下,不僅會降低學習效率,同時這種模式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打擊也是毀滅性的。因為歷史課程本身具有的內容廣泛性、趣味性等特點,和其他學科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所以我們在新時期的教學改革中,需要完全打破傳統模式中單一的教學狀態,盡可能地采用現代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努力優化整個課程教學體系,并不斷強化教學環節。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為核心,努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學習觀念,然后引導他們合理展開對歷史內容的學習。要想達到上述目標,在課程優化上,教師需要以“知識點梳理”為綱,兼顧多種形式對課堂環節中的授課內容進行優化。課堂環節的增加與改善對于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的意義是巨大的。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模式,加入互動、探究、討論等環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這樣在豐富了課程形式的同時,學生也可以在主動實踐中獲得明顯的能力方面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以往的學習經歷,通過對于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朝代中中央政治組織機構的變化帶領同學進行一個總結歸納。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問題的方式進行主題的設置和導學,學生根據以往學習的內容按照“秦漢”“唐宋”“明清”的朝代順序對政治體制形式的發展、變革、意義等方面進行歸納與總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在角色上從傳統的“知識教授者”向“串講員”進行轉變,通過對各個朝代政治體制特點的總結引導學生總結歷史發展過程中政治體制變化的規律。這種形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這樣的引導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能在跨學科的學習基礎上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學科間融合學習的能力加以提高。
三、 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所改革的內容應當相對較多,不僅僅需要包括教學理念,還需要加強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方面的改革。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是明顯的。興趣與學習效率的關系在義務階段各學科教育中的體現可謂淋漓盡致:學生“偏科”情況的出現、趣味教學帶來的成果等現象都可以說明興趣的提升對于學習效果的提升呈正相關。在針對歷史學科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時,需要采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如情景教學、問題教學等方式,通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來增進學生學習動力,最終達到歷史教學質量提高的教學目標和改革要求。提升興趣的方式有多種多樣,教師在進行方式改革時,應注意形式與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的程度,同時還要對課堂的效果進行提前的預判。在多媒體、講座、競賽等多種形式教學方式的開展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掌握一個明顯的度:適量與適度的新穎教學方式確實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但同時,如果教學方式的“量”和“度”超過預期,那么教師就很難收獲一個預期的教學效果。像歷史知識競賽等形式的開展對于學生提高歷史學習熱情、增強歷史學習興趣是很有利的,但是比賽不宜過頻和偏易或偏難。
比如,在學習《偉大的抗日戰爭》時候,針對抗戰史中多媒體史料的數量豐富、形式多樣等特點,教師可以將抗日戰爭的相關圖片和視頻借助多媒體直接地展現出來,便于學生產生良好的歷史感知,并且也會對課本當中的內容形成準確的認知。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相關的歷史博物館、烈士英雄紀念場館等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基地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抗戰歷史的認知和認識。通過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優化,可以改變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并且在多個角度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系統性和準確性。對于抗日戰爭這一內容,學生本身有著較高的探索欲望,教師通過情景創設、多媒體、等多種交互方式,可以將歷史進行明確地展現,讓學生通過這段沉痛的歷史,了解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提高自身的歷史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的學習。
總體而言,在新時代對與歷史教育的要求下,我國的初中歷史教學逐漸摒棄了傳統的由教師到學生單向的教學方式,針對教材、學生具體情況、教學方式等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和調整,轉變自身的課堂角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未來,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繼續優化對學生的科學引導方式,創新教學模式,以便于實現高質量的教學過程,直接提高歷史學習的全面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梁小哲.對初中歷史深層次教學的踐行與思考[J].學周刊,2018(08).
[2]李世瓊.淺析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科目的正確定位[J].新絲路(下旬),2016(12).
作者簡介:
范玉琴,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秀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