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歡
摘 要 文章利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和邏輯推理等研究方法,論述了2017新課標背景下體育教育教學心得目標定位和原則要求,并結合上海市徐匯區5所中學田徑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學田徑教學改革的發展思路和對策,即多種途徑激發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興趣;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鍛煉形式,增加鍛煉強度,以及理論聯系實踐等。
關鍵詞 新課標 田徑教學 體育教育 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9.054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interview method, logical reasoning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ult target and principl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2017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esson mark, and combined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in 5 middle school in Shanghai Xuhui distric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school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reform, namely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rengthening exercise in multiple ways, insist on the subject status of students, enrich the form of exercise,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exercise, as well as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0 引言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體育普通高中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并須根據高中教育所確定的統一原則來設計。體育教育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并且重在技能的運用和生活方式的養成,強調每一個學生學能夠運用綜合的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比如學習了高中田徑課程后,跳、投、跑、擲的綜合能力必須協調全面,而不僅僅只會直線跑等單個技術。因此,2017新課標背景下高中田徑教育要引導學生在參與一項完整運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和高尚品質。
田徑運動是所有運動的基礎。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體育田徑教學更是一門全體學生必修的而且非常喜愛的科目。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與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充滿著運動的激情,同時也需要經常進行一定的田徑運動項目的體育鍛煉,以進一步保證、促進青少年身體的正常發育,以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因此,中學體育教師都比較注重做好學生的田徑訓練工作,培養學生對田徑項目的興趣,加強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全面提高中學生田徑訓練的鍛煉效果。本文從上海市徐匯區5所中學(分別為上海中學、徐匯中學、市二中學、位育中學和南洋模范中學)田徑課程開展的現實出發,通過對現狀的了解和問題的分析,從而探討2017新課標背景下中學田徑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對策。
1 徐匯區5所普通中學田徑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目前,許多中學學校的田徑教學內容的運動形式單一、管理有余而自由不足,教學內容顯得較為枯燥,導致學生對田徑教學產生了逃避甚至厭惡的情緒,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問題恐怕在于教師在安全責任的壓力下對田徑教學設計作的“縮水”處理,在體育田徑教學中,教師充當了簡單的安全員、監督員、領操員以及記分員、測量員;或者是因為教學方法與鍛煉手段多是從競技體育的訓練方法中演化而來,在實際中是以“訓練”為手段和以成績考查為目的的,擠占了學生的運動鍛煉,壓抑了學生的練習與訓練活動的積極性;甚至有許多中長跑課程中產生的面色蒼白、昏倒在地,活動課中受傷的畫面,烙印在學生腦海中,使不少學生對田徑運動產生了恐懼的心理,而無法得到合理有效的鍛煉機會,從而使身體素質越來越無法達到教學的要求。
1.1 學生對田徑教學缺乏興趣
(1)教學方法方面的原因。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田徑教學一般是以對學生進行技術技能的培訓以及競技培訓為主,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即讓學生進行反復的動作訓練,以及體能訓練,這樣的教學方法或許適用于專業運動員,但很顯然并不適合身心快速發育的中學生,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一個身心發展以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身心各方面還都不成熟,超負荷的訓練極易造成學生身體方面的損傷,學生心理難以接受,而隨之產生的消極情緒也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教學內容方面的原因。教學內容設計不夠合理。現階段,中學田徑教學一般是圍繞某個田徑項目進行教學,以使學生掌握此項目的技術技能、達到考核要求做為教學目標,很顯然這種教學內容的的設置并不合理,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要求:以提高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能力為目標,因此,中學體育教學內容也要據此素質教育要求進行改革。
(3)體育教師的原因。由于體育長期被冠之以“副科”之名,加之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所占考核比例較小,導致長期以來體育課程在基層教育單位并沒有得到其應有的重視,因此,各地中小學為節省開支,就堂而皇之的把體育課交給其他科目的教師代上,或是直接將時間分配到其他科目中去,這樣的情況在縣城或農村中小學都較為常見,這樣一來,不僅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缺乏,不利于學生正確認識體育運動、掌握體育技能、更容易出現體育課時被擠占的情況發生,導致學生基本的運動時間和運動量得不到保證。
1.2 中學生對田徑運動缺乏認識
學生對田徑課程不感興趣,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對其了解不足,而在日常學習中對田徑教學的認識也基本都停留在反復訓練、比賽上,對其文化及發展歷程都沒有過多的了解,而反復單調的體能訓練與比賽,顯然是不符合中學生好奇、追求新鮮刺激的身心特點的,這樣的教學方式極易使學生產生消極、厭倦的情緒,因此,想要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收效,對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1.3 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現有體育教學模式一般是所有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地某項技術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的體質和心理本身就有著很大差異,但卻很少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導致很多學生因教師的教學方法不適用于自己,無法達到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各方面狀況,在做教學設計時,將學生間的差異考慮進去,盡量可以照顧到所有學生,通過教學,使所有學生在體質或是心理方面都有所進步。
1.4 田徑教學缺乏人本理念
首先是升學評優過程中文化課學習成績的壓力,導致學校、家庭,甚至是學生自己都對體育教學部重視,雖然現在政府對各所學校的教育經費投入都較大,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也很豐富,但體育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教育的宗旨理念沒有被社會所理解和尊重。其次是在田徑課程結構和內容設計上存在偏差,往往重技能訓練而無視應用能力和文化思維的引導,操作性不夠,并且沒有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如身體素質或現有技能水平的差異,還是按照年復一年的統齊劃一的教育模式,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當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最終只能以犧牲教學效果為代價。第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缺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存在較大比例的機械式操作的可能,缺乏情感的運動和學習好比行尸走肉,也即偏離了體育教育教學目的。
2 新課標背景下普通中學田徑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對策
中學生作為國家建設人才的后備主力軍,他們面臨的學習和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就要求中學生擁有較為成熟的心理素質以及強健的身體素質。在經過小學以及初中的體育鍛煉之后,系統的體育教學已經使他們的身體素質以及運動能力大為提高。在中學階段,體育教師應強化學生的體育鍛煉,展現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自我運動才能。為此,應該在田徑體育教學中,圍繞強化鍛煉的要求,對傳統的田徑鍛煉模式,在學生具體的鍛煉實踐中進行調整和改變。
2.1 多種途徑激發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以濃厚的參與興趣以及自覺的態度,積極自主地參與到體育教學的田徑運動的練習之中時,才能夠保證田徑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才能全面保證學生進行田徑鍛煉的時間以及鍛煉效果。因此,在進行田徑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中學生的喜愛運動的情感和減輕文化學科壓力、爭強好勝的心理入手,激發學生參與到田徑運動鍛煉中的興趣,根據學生身體素質與興趣發展特點,分組進行體育田徑鍛煉,分階段進行田徑教學的組織活動;或者分課堂為兩個基本部分,先統一訓練,過關的同學可以提前自由挑選喜愛的項目去活動鍛煉,刺激他們對統一訓練的興趣。這也有利于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鍛煉中來,而不是只有少數學生的參與。
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改變傳統的運動項目的考核標準和考核方式,側重于和自己的過去比,并注重體育鍛煉效果考核內容的典型性以及簡單易行,力求能夠合理真實反映出學生的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從體育鍛煉中獲得樂趣,在原有的體育學習的基礎上有良好的收益以及愉快的發展,為學生進入更高難度的田徑鍛煉做好準備。另外,為了提高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的積極性以及興趣,建議在進行田徑教學的設計過程中,非常注意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合理掌握學生的鍛煉要求以及鍛煉強度,在鍛煉過程中對學生的要求不宜過高,當學生經歷失敗或者無法達到鍛煉要求時,確保學生不失去體育鍛煉的學習信心;第二,要“區別對待”,因為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運動的潛能都不同,所以應按照學生的體育水平進行分組練習,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從體育鍛煉中獲得成就感以及成功感。
2.2 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鍛煉形式,增加鍛煉強度
田徑鍛煉要搞得生動活潑,成效顯著,必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有機結合。為突出主體性,建議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田徑項目的教學競賽,如讓女生進行女子馬拉松競賽、男子進行賽跑等,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育愛好和興趣,由學生來組織教學形式,自愿組成田徑鍛煉小組或者田徑愛好者俱樂部,對于個別難以達標的同學,幫助制定鍛煉計劃,鼓勵學生成立長短跑愛好者俱樂部、競走協會等,在這些興趣小組內學生自己選擇體育鍛煉的伙伴,將課堂內的理論學習以及課外的實際鍛煉相結合,提升學生的體育競技水平。通過這些方式,多數學生從“被強迫參加體育鍛煉”演變為“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增加學生自覺鍛煉的積極性。
另外,在指導學生進行田徑鍛煉時,應該結合田徑教學的非競技性特點和學生鍛煉的實際情況,對有些項目有所側重。如增加接力比賽的課時比例,適當壓縮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完成田徑基礎技術的教學以及增加學生實踐方面的興趣。還利用田徑運動的競技性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鍛煉比賽,這種競賽的形式可以是班級之間的,如團體性的籃球、排球等;也可以是個人之間的,如長短跑的測試;有時還巧妙地設置鍛煉的障礙來增加田徑鍛煉的強度,以達到強化的效果。對于班級內部,主要是用水平比較接近的分組方式,進行組間對抗,來帶動一批;對于班級之間的,開展的常是不同鍛煉水平以及不同鍛煉層次間的田徑比賽活動,強度更大,同時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幫助學生提升人際交往能力,豐富學生的學習閱歷,培養學生的拼搏進取、勇敢豁達等良好品質,使他們在體育鍛煉中真正獲得身體以及心理的全面發展。
3 結語
總之,中學生正處在身體和心理日趨成熟的階段,在中學體育田徑教學階段,加強體育鍛煉可以幫助中學學生提高身體素質,促進心理的日益成熟。這需要教師在田徑活動中,有針對性地指導,有膽量地放手,有計劃地側重,在強化學生田徑運動鍛煉的過程中來實現體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以及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要求下,體育教師不能再一味對學生進行技術技能訓練,而是在實踐課前,先通過理論課,如:借助多媒體教室,組織學生觀看相關體育項目的視頻及比賽資料,使其對即將要學習的體育項目有一個深層次的了解,即在進行田徑教學之前先激發學生對田徑項目的興趣,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可以提高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 翟琳.新課程標準下體育院校田徑教學改革分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2(11).
[2] 王國民,張建萍.中學田徑教學現狀分析及對教學內容改革的對策[J].山東體育科技,2005(4).
[3] 季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9).
[4] 周穎宙.對高中田徑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