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麗
摘 要: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對學習方式和內容已經具有自身具體的需求。教師應及時了解這些需求,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轉型為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有效地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成長需求;師生關系;改善
觀看一臺晚會或者一個綜藝節目,人們希望看到嘉賓或演員更多的表演活動,希望主持人的話少一些,說清規則或者點到即止即可。在教學活動中同樣如此,教師如同主持人,通過提供合適的道具和活動方式來主導推進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學生如同嘉賓,是整個課堂的主角、主體,是各項活動的承載者。但是事實上,喧賓奪主的現象比比皆是,往往有的教師眼睛不離教材,不和學生互動就能上完整節課,無疑這樣的課堂是枯燥低效的。現在,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達,和計算機的普及,初中生可以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為了課堂上學生能夠高效、愉悅地完成整個學習過程,應該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從行動上變革課堂教學,通過改變師生關系,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
一、初中生在科學課堂的成長需求
何謂成長需求,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六、七年級的學生已經不像在小學時那樣懵懂無知,教師教什么學什么,來自于父母或者自身或者受環境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會對自我的實現有明確具體的要求。同樣,在科學課堂上,他們也有自我實現的需求。通過對學校初一年級8個班學生進行的書面調查,統計分類出如下表所示這些需求:
教師行為教學方式教學內容
錯題的展示方式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設計一些小活動,吸引興趣理論知識要多與實際生活結合
能夠經常提問不舉手的學生多去實驗室親自動手操作講練習時要仔細分析學生做錯的題目和不會的題目
不能偏心優等生一些演示實驗讓學生操作每節課要有總結部分
讓學生充當小老師講解部分內容
從中可以發現,學生對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有著強烈的需求,希望教師提供豐富的平臺,展示自己。
二、基于學生成長需求,改善師生關系、變革課堂教學的策略
《教育學》一書中明確指出:“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在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是主宰者和絕對的權威。經常滿堂灌、缺乏師生間的互動,結果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疲憊。如何真正地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者呢?
(一)尊重學生,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位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1.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對待。有些學生特別是女生自尊心強,敏感脆弱。筆者曾經在課堂練習時,直接拿起一位學生的錯誤答案進行展示說明,經過此次調查,才意識到當時的做法是有問題的。教師直接投影展示了他(她)們錯誤的答案,即使其他同學的笑聲沒有惡意,也會讓他(她)們受到傷害。對此,教師可以復述錯誤的答案或將其復制到黑板上,不要具體指出是誰的答案。另外,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的學生往往更容易受到教師的青睞,獲得表現的機會,但不舉手的學生可能由于膽子小,缺乏勇氣,但卻不希被忽視,內心同樣渴望獲得展示自我的機會,所以教師要照顧到這一群體,滿足其參與意識,給予發言權。
2.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公平公正。一些優等生由于在教師的心目中建立了較高的誠信度,所以他們偶爾沒完成作業或者調皮時,能夠輕易地免于批評,這讓另外一些學生心理不平衡,認為教師偏心。所以教師要一視同仁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高效完成的先決條件。
(二)摒棄教師是絕對權威的傳統觀念,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1.設置懸念,讓課堂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電視劇或者綜藝節目,總是播放到最有懸念的時刻插播廣告,這樣觀眾不會離開。同樣,如果整個課堂平鋪直敘,學生的注意力會分散,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不妨設計一些有懸念的活動,讓學生好奇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愿望,主動地融入課堂、積極地和教師呼應。比如酸堿指示劑可以設計“無字天書”,即用棉簽蘸著氫氧化鈉溶液在白紙上寫字,噴上酚酞后,就呈現紅色,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必定積極地參與到和教師的互動中。“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環節也是同樣,如果播放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新課,學生提不起興趣,但是如果敲鼓,大鼓前面的蠟燭隨之有節奏地跳動,這是什么原因,學生無從知曉,立刻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愿望,這樣接下去的課堂他們的心再也不會離開。
2.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亞里士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曾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生成性的問題最讓學生記憶深刻,最能集中全體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如實表達。比如在講生命的誕生,胎兒被包裹在羊水中,馬上有學生反問:為什么胎兒沒被淹死。這時老師引導:胎兒在母體內是用肺呼吸嗎?怎樣獲得氧氣和養分?這樣,氧氣和養分從母親的血液中通過臍帶傳遞給胎兒這一知識點,學生便深刻地記住了。所以,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千萬不能對學生自發提出的問題充耳不聞,相反要給予肯定,耐心解答,這樣的師生關系才是民主的。
3.關注學生思維,從學生的角度設計問題和活動。對于教材,教師可謂是爛熟于心,但是在講授的時候,卻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在講小腸絨毛特點時,大多數教師讓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或者直接出示圖片,然后提問:小腸絨毛的數量有什么特點。學生齊答:多。這是教師設計問題的邏輯結構出現了跳躍,完全把學生當成了自己。事實上,如果讓學生在圖片上指出絨毛,多數學生卻不知道,很多學生在齊聲回答時會人云亦云,從眾心理強烈。再比如直接展示小腸皺襞,告知皺襞增加了吸收的表面積。學生其實是不理解的,他的思維過程出現了斷層,教師可以用多次折疊再展開的白紙和一張未折疊的A4紙進行對照,比較兩者表面積的不同,定會讓學生恍然大悟。
4.找準切入點,設計豐富的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才是絕對的主角。如何給主角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比如,學生希望可以通過有趣的活動學習知識,而科學教材恰好有很多內容可以滿足這種需求,這就需要教師多想、多借鑒,才能準確地設計出有效的活動。例如固體傳聲,教材設計的活動是敲桌子,教師可以引入“土電話”游戲,“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節,可以讓學生吹大氣球然后松手,思考氣球為何向空中飛去,進而思考火箭發射的原理,寓教于樂。一些實驗盡量讓學生在實驗室完成,而不是教師個人演示應付了事。學生自己動手做過,才能印象深刻。一些由于器材限制只能演示的實驗,可以先講清楚規則,讓學生代表完成,這樣其他同學抱著糾錯的心理,反而更能集中注意力。比如酸堿溶液的腐蝕性,鎂帶與稀鹽酸反應劇烈,可以教師演示,其余的鋅粒、鐵片和銅片可以讓學生演示并親自用燃著的木條檢驗是否產生氫氣。在講解作業課堂練習時,遇到難題,不妨讓學生來充當小老師,效果往往出其意料地有效。建立起這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高效完成的必要條件。
綜上所述,教師應及時地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改變師生關系,變革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有追求,最終達到教育的核心目標,即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漪.《于漪語文教育論集》.2003年07月.
[2]吳康寧.學生僅僅是“受教育者”嗎.教育研究.2003年第04期.
(作者單位:上海市松江區新橋中學,上海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