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蘭
在巍山青華鄉,有個美麗古老的客喜村。客喜村,這個聽起來就能讓人歡心喜悅的名字,在我生命里耳熟能詳,在我心里低吟淺唱了幾十年。只因源于我的城南舊事里,村子里有幾個被我們稱為嬸嬸的,就是客喜村人,她們都是十多歲便嫁到城南,如今已是七十古來稀的老人了。我曾專門去拜訪過一個嬸嬸,請她為我講述有關她小時候在客喜村生活的往事。嬸嬸告訴我:客喜村,山清水秀,是個漢族村,人口比較集中,過去村子里還開過供銷社,以種植和養殖業為主,她小時候還親眼見過手工造紙,城里人專門進山買紙,再挑回城里賣。客喜村,之所以讓我如此掛念,如此惦記,最重要的就是村里曾經有過手工造紙文明,令我這個歷史老師驚嘆深思,更想去實地探訪考古。而客喜人會造紙,早烙印在我腦海深處。
我聽老輩人講,在巍山古城的西南有西紙房,東北有東紙房,這兩個地方便是手工造紙的遺址。古城里最早在這兩個地方手工造紙,造出的是草紙,比較粗糙呈草黃色,大量用來祭祀、打制做法事的陰錢、印制甲馬等。我記憶深處,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民間辦客事的時候,極少數的富裕家庭用這樣的草紙作為席面上的餐巾紙用。在古城何時開始出現手工造紙文明,我不知曉,只是了解到,由于水源不充足,加之造紙用的材質運輸不便等因素,龍姓漢族人就搬遷到了深山里的客喜村,定居下來,開始了山鄉造紙文明之旅。在那遙遠的客喜小山村,曾經有過的手工造紙文明,確實讓我怦然心動,心馳神往,促使我想去探秘考古。
云南傳統文化研究會巍山小組,一行七人,在一個夏雨纏綿的陰雨天,沿著崎嶇的山路向客喜村前行。盡管雨天山上行路難,然而,雨天延綿起伏的群山,在雨霧的籠罩下,朦朧神秘美麗多姿。山籠罩在霧里,霧繚繞在群山間,一幅深山淡墨畫,漸次呈現在我們眼前。下雨天,山色青翠,花紅樹綠,路過一些村莊,房屋依山傍水,在雨里顯得神秘、安寧、祥和、秀美。車子行過一個個村莊,不時會看見鮮艷奪目的三角梅,裝扮著山村,染紅山野。那些夏花競相開放,爭奇斗妍,綻放出生命的絢麗,溫潤了我有些許凄清的身心。行車兩個多小時,終于抵達客喜村。
進入客喜大村南的小村子,雨里在山路上行車的擔心焦慮,頓時化為歡喜。我們先去同行的桂林的大舅媽家,一家人出門到大路邊熱情迎候我們。進入小院,小院山鄉味十足,一棵李子樹掛滿黃燦燦熟透了的李子,舉手便能采摘到鮮果,樹旁堆積了一堆柴禾,旁邊栽了一些花草。當進入里面的院子時,一股酒香撲鼻而來,再一看院內有釀酒器具:灶臺、大甑子、大簸箕、籮筐、鏟子等,看到這些東西我明白了桂林的表哥家在釀酒。她的表哥表嫂熱情招呼我們,把我們引到主房的客廳里坐下,客廳靠墻處擺放了大大小小十來壇酒。此時,靜坐休憩的我們,有一種輕松、悠然、閑適、愜意的自在。稍坐片刻,主人拿出一個提籃,叫我們自己去摘李子,幾個人說笑著,采摘新鮮的李子,不一會就摘了一提籃熟透了的黃燦燦的李子。洗過之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品嘗,我因暈車,胃還在難受,不敢嘴饞,只能看著女伴們品嘗鮮果的幸福樣子。大家都說好吃,汁多味甜美,看著他們美美地吃了一個又一個,我有些垂涎三尺之感了。
接著桂林的表哥拿出自釀的美酒,讓大家品嘗。同行的張老師很會品酒,一喝就說是純釀包谷酒,連連贊嘆好酒!好酒!蘇蘇也會品酒,也一個勁夸好酒。對于不會品酒的我而言,端著酒杯,聞到濃烈酒香味,酒香里蘊藏著山鄉的原汁原味,酒水里溶入了山民的深深情懷,即便我不會品酒,最終還是把山民的熱情好客,深情厚意喝進去了,把大山情懷融入了心中。陳師也不會喝酒,我們就逗他,你不喝,就填首詞,他說沒問題,回去一定填,果真他填了兩首。其間,我問及桂林表哥,客喜村的造紙事,他告訴我:他父親就造過紙,解放初期還挑紙到古城賣過,如今手工造紙早已經失傳,造紙遺址也不存在了。聽到后,失落莫名涌上我心頭。
中午飯,簡便爽口,桂林從古城買了帶進山的餌 、佐料,燒餌 搭配桂林表嫂為我們現做的豌豆熱油粉。桂林配制的醬油辣子,味道獨特,尤其好吃。制作熱油粉的過程,程序比較多,我進廚房時,看到表嫂正在大鍋里攪拌著,當熱氣騰騰的油粉端來時,配上各種佐料,純純的豌豆面味道,觸及舌尖味蕾,比古城的熱油粉還更純正味美,加上燒餌 ,又是另一種風味。桌上還有水煮包谷、毛豆,糯糯的綠色美食,任由我們選擇吃。品著美食聊著天,生活如此享受,有滋有味,簡單快樂而雅致。
這一天的雨,淅淅瀝瀝下著,午飯后雨已小些,我們撐著傘步行去客喜大村子,遠看群山環繞的客喜村狹長,瓦屋排列整齊,錯落有致,掩映在核桃樹、竹林、棕樹綠林間,兩邊是山,房屋就依山建在河的兩岸,依山傍水,山上有高大的樹木,這樣的地理環境為手工造紙提供了便利條件。籠罩在雨霧里的山鄉、村莊,被雨滴打濕,千回百轉,浪漫多情。村里核桃樹、梨樹掛滿果實,坡地上,包谷地連成一片,滿眼蔥綠,浸潤心田。
我們一行人進入大村子,撐著雨傘,在雨里在村里慢行,心田猶似也被浸潤。村中主通道并不寬,狹窄彎曲,歷經一場場雨的洗禮,干干凈凈的,土木結構的房屋,屋檐上瓦楞間長滿雜草,古老氣息,透過陳舊的木門,穿過格子門窗,透過那些殘墻斷壁顯露出來。桂林的表哥帶著我們漫步在村里,他手指著西面山頂上的幾棵大樹,說:“那幾棵就是上百年的香樟樹,歷史久遠了,今天下雨路滑,你們難爬上去,不然我帶你們去看看。”一路上,他給我們講了一些客喜事,客喜社兩百多人,人口并不是很多,但歷史悠久,居住地還是有些分散,多數就居住在這個大村子。聽說明末清初,就從城里搬遷到山里居住,這是純漢族村子。當時因巍山古城內縣城東門外的東址房,西南面的西址房造紙。由于水源、造紙用料缺乏,后來,龍名亭的后代就搬遷到客喜村定居下來。在客喜,水資源豐富,水質輕,便于抄紙,造紙材料易于找到,造出的紙挑到城里賣。以后,經歷幾代人的繁衍,人口慢慢增多,造紙手工藝也一代代傳下來。如今,客喜村隱藏在大山深處,那些古老的民宅,雕刻精美,瓦檐前長滿荒草苔蘚,瓦溝間的多肉植物,見證著昔日的歷史。
桂林的表哥帶著我們走進了曾經造過紙的大院,當年手工造紙的任何東西已然不見,我們沒能見到造紙的痕跡,一點蛛絲馬跡也沒尋找到,頓時失落悄然爬上我心頭,我希望能看到一點點的造紙遺跡,卻是這般情境,大家都為此而感嘆惋惜。站立大院里,我彷如回到手工造紙的年代,穿著漢服,來往穿梭,一會洗料,一會去看蒸煮,有時抄紙,晴空萬里時曬紙,當紙晾曬干后,揭起那一張張紙時,喜悅掛滿眉梢,歡樂溢滿內心。整個手工造紙工序繁多,充滿艱辛,無論是哪一個環節,都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體力去完成,還需要工匠們的協同配合,才能出成品。回過神來,我仔細想想,客喜造紙,手工而為,家庭作坊式,沒有形成規模,加之造出的紙,交通不便,僅靠人挑馬馱原始方式運到古城賣,這些客觀因素,客喜手工造紙文明消失,從客觀看也是歷史的必然。
但我慶幸,中國的許多地方,仍然堅守著傳統手工造紙,中國的手工造紙分布之廣,產量品種之多,仍然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在我們云南麗江,納西族人民還保留著手工造紙的傳統,我在東巴谷的匠人街,親眼見到了納西人造紙工藝的流程,造紙用的樹皮,乳白色的紙漿,紙架上的一張張紙。興許,因為我是歷史老師,我希望造紙術一直傳承下去,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夠堅守著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但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先進的科技必將會取代原始落后的手工制造,再者如今的人類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如若再用樹皮等造紙,勢必就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環境的污染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說,客喜小山村里,手工造紙文明的消逝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如今,我們所使用的再生紙,可以開源節流,節省材質,降低成本,有利于保護環境,有利于走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道路。
走出大院,路上偶遇一長者,靜坐在一大門欄邊,口里念叨著:“天下雨,路就滑,人若跌倒,自己爬……”他的話,在悠長在村中小巷回蕩,長者的話好像點悟了我。
我走著想著,思緒在往昔和現實間交替著。我們一行,又沿著狹窄泥濘的小路往上慢行,進入了半山腰上的眠鶴亭。眠鶴亭,明末清初,純陽開化內塑呂祖,呂祖形象逼真。文友們在大殿靜坐,我游走小院內,院內花草繁茂,紫紅色大麗花開在青翠欲滴的枝葉間,璀璨奪目,草地青青,紅白色相間的燈籠花,掛著晶瑩的雨滴,鮮艷美麗。大殿前,有一小龍潭,池水清澈見底,兩邊的石條上,雕刻著對聯。聽桂林的表哥說,是一南澗秀才作的“潛龍喜至深山客,眠鶴長留上界仙”,道出了眠鶴亭的由來和客喜村的神韻。另一副是鄭南昌作的“閑散偶觀景,靜思夢游來”。品讀著龍潭名聯,我的心在細雨中更加安寧,思緒卻隨細雨飄飛。
青華客喜之行,不正是“閑散偶觀景”嗎?遠道來凈心,返璞歸真置山野,踏尋巍山昔日造紙地,些許遺憾留深山。夏雨青山滿目翠,拾得人生漫旅靜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