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明
核桃谷我們又稱它為核桃箐,地處大理、楚雄兩州交界處,東與楚雄州大姚縣的三岔河鄉接壤,南與大理州祥云縣米甸鎮相連,西與賓川縣古底鄉相依,是賓川縣拉烏鄉的一個彝族村寨。一條路是從賓川縣城經平川、古底、拉烏到達,行程80多公里,行車要兩個多小時。另一條路是從祥云縣城出發,經禾甸、米甸兩鎮,翻過五臺坡到達,行程近70公里,行車近兩個小時,整條線路現已修成柏油大路。
核桃箐是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地方,多年前就許下過諾言要去走走,看看核桃箐的山和水,終因忙于工作,分不開身未能如愿,今天終于如愿以償了,心里是一種說不出的美美的感覺。
一路上,都是兒子駕車,到米甸后,從米甸鎮往北走約四五公里,過了自羌朗村,就開始向山上爬行三公里多后,進入豹子箐,開始翻越五臺坡山,因坡陡灣多,公路蜿蜒而上,車不能開得太快,不知走了多少個“之”字形的約二十公里的山路,才到達五臺坡頂。一路上,青山疊翠,林海蒼郁,好在早已是柏油大路,盡管彎道太多,路面有些窄,但還算好走。我患有“恐高癥”,九點左右,快到山頂時,頭已經有些暈了,就在山頂路旁停車小憩,往四周環顧遠看,遠山盡收眼底,所有的高山都已被踩在腳底下,真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已是五月的天,山上的映山紅還在開放,陣陣微風吹來,不覺的有些寒意,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五臺坡山頂是祥云和賓川兩縣的分界線,南邊屬于祥云,北邊是賓川地界,下坡四五公里后,就已見到山下箐里一大片郁郁蔥蔥的核桃樹。繼續往下走,漸漸看到藏在大片大片核桃樹林中的青瓦白墻的農家房舍,兩邊綠樹蔭映,車在路上走,路從樹下過,陽光從樹葉的縫隙中滲下,車在核桃林里穿行而過,就像在碧綠清澈的溪流中游走的小船。啊,這不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嗎。一路走走歇歇,九點多鐘,終于到達了核桃谷。
核桃谷,在漫長的山路行后,我們終于到了。在碧綠青山外,靈秀溪水前,一踏進核桃谷的山里水里,就已置身于連綿起伏的綠色浪濤之中,滿眼都是青山綠水,見不到半點的市井喧囂,只有深山的靜謐,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走在綠蔭蔽日的山道上,一種“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不禁油然而生,山風習習地沐浴著身軀,滌除身上的塵囂,將雙眸擦得更加清澈明亮。山道彎彎,白云悠悠,林海茫茫,從大山深處汩汩滲出的泉水,猶如一曲山歌,在山澗里歡唱著向下游奔去。停下車,來到泉水邊,澗里的潺潺流水,清澈見底,掬一捧青泉,喝上一口,再抹把臉,涼透心田,讓溪水輕吻著肌膚,蕩去往日的勞頓,將心靈滋潤得更清新、溫暖。進入核桃谷,就進入了這個夢幻般深邃的清涼世界,繁茂的核桃樹,給人綠綠的、濃濃的蔭涼和清馨。抬頭仰望,透過樹葉之間的縫隙,只能看到細碎的藍天白云,令人思緒神游,遐想忘返。在這綿延數十里的核桃谷長廊里,在夏日的時光中,享受著這春天的涼爽,醉人的綠意。據說這個核桃谷還是名符其實的“三十五里箐,四十五里坡”的地方呢,可我還沒去體驗過。
五月的拉烏,涼風陣陣從核桃樹林間吹來,好像夏天被春天藏起來了,一點也沒有感覺到是夏天的味道,還是春意盎然,處處蕩漾著春天的葳蕤。避開熱鬧的歌會場,緩緩漫步在美麗神奇的大自然里,靜靜品味,感受這大山深處那份獨有的寧靜與青翠欲滴的綠。
我們去的那天還正逢核桃谷舉辦第二屆拉烏核桃旅游文化節活動。九點多鐘,一隊隊鄉村文藝隊伍,以及附近的村民,早已穿著節日的盛裝,匯聚核桃谷,歌會場已是人的海洋,路上已是車的河流,“阿老表,阿老表,你要來尼噶。阿表妹,阿表妹,你要來尼噶”,蘆笛聲聲、舞步激蕩,人們載歌載舞,正在迎接遠方的客人來品嘗這無與倫比的民族文化饕餮饗宴。
從2016年起,賓川縣拉烏鄉就實施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搶救和保護措施,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及對鄉土文化的發掘,收集整理了一批當地獨特的民族歌謠,使即將消失的少數民族傳統民間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年復一年,已成為今日規模盛大的“核桃節”。
據說拉烏種植核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核桃谷,上百年的核桃樹比比皆是,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拉烏的核桃知名度越來越高,暢銷國內外,核桃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性產業,在這里,人們守著一片核桃林,就是守著一個綠色銀行,在感受著核桃帶來實惠的同時,他們在繼續傳承和發展著核桃產業,既保護了這里的生態環境,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據歷史資料記載,拉烏還是云南省革命老區之一,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部隊的朱家璧副司令員率部隊2000多人,西進途經拉烏村時,拉烏村群眾為了支持人民解放軍前進,連夜為部隊籌積糧食數千斤,為云南的解放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這里既有濃郁而獨特的核桃文化,也有彝族傳統垛木房,更有獨具彝族風情的服飾、飲食、舞蹈和民歌。核桃谷依山傍水,清泉潺潺流淌,有著春夏時節滿目蒼翠、如胭似霞的山花,成片的核桃樹,清心涼爽的氣候環境,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秋收時節,核桃果成片成堆,人來人往,車來車去,一派繁忙景象。到處歡聲笑語,人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和幸福的喜悅,形成了“村在林中,林在景中,人在畫中”的優美景色,是“國家級生態鄉鎮”,又因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贏得了“核桃之鄉”的美譽。在這里,無論是春夏秋冬,都是一幅美麗的自然風景。
下午五點多,從箐邊隱掩在樹蔭中的農家院子里,飄來了陣陣菜飯的馨香,這時才猛然想起,原來肚子早已被淡忘了。坐在村里那棵上百年的老核桃樹下,享受著初夏里春天般的蔭涼,賞著核桃樹下的山鄉農家小院風光,聽著附近傳來的小康歡唱,品著原生態的風味野菜,喝著清淳的小甑包谷酒,鄰桌對歌的歡笑在酒杯中蕩漾,樹蔭的碧綠淌滿了酒杯。
當夜幕降臨,核桃谷燃起篝火,人們匯聚在熊熊的烈焰旁,跳起彝家歌舞,一曲曲“阿老表,阿老表,你要來尼噶”,在山谷中回蕩,把整個節日推向高潮,正是彝家人火樣的激情,把彝族人文文化越燃越烈。
來吧,到賓川拉烏核桃谷,端起酒杯,在此醉臥酣暢,把這塊土地的美和彝家兒女的熱情奔放盡情飲下。
編輯手記:
在安靜的街巷和舊美的雕梁畫棟下,累世讀書經商的鳳羽人有著聰穎的智慧,在厚重的文化積淀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家教傳承中,鳳羽古鎮所蘊含的人文情懷親切可感,品讀《鳳羽古鎮印象》,不妨來到這里沿著蜿蜒的小道去感受鳳羽人家的溫馨祥和與自由愜意。在每年的春季,杜鵑花在蒼山西坡如約開放,繁花似錦風光靜謐之下,這是展現高原美麗的一幅別致畫卷,跟隨著《蒼山西坡映山紅》去感受一次杜鵑花海的視覺盛宴。人類的發展不斷向前,但一些不為人知的村莊里卻留住了舊日的時間和一些古老的記憶,客喜村就在這樣獨特的視野下被我們所認識,《探訪客喜村》里,在村里造紙身影消逝的現狀下,盡管作者的這次探訪之旅稍有遺憾,但期許的人文之旅與自然鄉情相映成趣,為我們展現了這個村莊獨特的風貌和魅力。拉烏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吸引著不少人前去觀光,在《走進拉烏核桃谷》中,拉烏在作者筆下不再遙遠,仿佛更加具有一種歸屬感的鄉野之情,讓人自然而然地放松身心將自己融入其翠綠包裹下的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