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輝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很多教師只注重課堂閱讀教學,而忽視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重課外閱讀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情感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衡量學生學會的標準不是看學生積累了多少詞語和句子,也不是看學生理解了多少語文知識和規則,而是讓學生學會運用。為了達到此項目標,我認為閱讀教學策略應立足于積極性、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一、以情誘導,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對知識、對學習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教師的態度。“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應,學生對教師的情感會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造平等、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師生關系融洽,營造一種教也愉快、學也愉快的教學情境。
在師生共同參與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課堂教學用語。教師的課堂教學用語不僅要規范、科學、形象、生動,更要體現出尊重、信任、溫暖、體諒和鼓勵。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說了一部分就說不下去時,我鼓勵學生說:“老師知道你已經學會了,剛才說得不錯,別緊張,再想一想。”學生得到鼓勵后,自信心增強了,于是調整了思路又順利地說了下去。當基礎較差的學生讀課文不流利時,我鼓勵學生說:“沒關系,再練練就好了。”這樣,學生以后還會積極舉手表現自己。有時,學生會在課堂上對某個問題提出疑問,如果學生的質疑有道理,我就表揚他說:“這位同學很有自己的思想,今后我們大家要向他學習。”于是,提出疑問的學生上課更加專心,希望自己還有表現的機會。教師這樣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加以鼓勵,充分肯定學生的長處,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會逐步形成自尊、自強等獨立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師生關系會更加密切。善于表現是學生的天性,良好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二、大膽放手,培養學生的獨立性
閱讀課只有掃清了字詞障礙,課文讀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教學目標才能有效達成。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語文課中的字詞知識基本上能夠自學掌握,作為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主人,多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這些基礎知識,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呢?
在布置課外閱讀時,首先,讓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其次,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小組內交流,交流自己的疑惑,如果交流中遇到分歧時,可以討論解決,或者請求教師幫助;最后,考查詞語的運用,教師會在每篇課文中選取一些易錯字詞,給學生提供字詞環境指導學生運用。每學完一課,教師在全班進行檢測并展示,讓學生評價哪些小組學得好,哪些個人學得好,給予他們表揚和鼓勵。我還常常讓學得好的學生介紹學習方法,他們有時比教師想得還多,還周全。如:學到“或”字時,就應聯想到“戒、載、栽”等一類“戈”部的字;歸類記憶“工作努力就是‘功”“‘裕就是豐衣足食”“‘劣就是下的工夫比別人少”……學生的興趣很高、自信心很強,而且檢測結果表明,他們對字詞掌握的效果都比原來好,這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真正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多補充課外閱讀材料,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讀書思考,并適時地點撥、引導,讓學生努力做到在讀書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書中體會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
課本中的有些文章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有些過于難或者過于簡單都只是為了讓同學們可以了解到這種體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通過一些課外練習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這種體裁的文章。例如,在課上學習了一些詩歌類的文章,我們就可以為學生留一些詩歌類的作業,但是我們的作業量要適中,過少或者過于簡單,不利于學生掌握;過多過難又容易打擊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為老師在日后訂正作業時增添了難度,增大了工作量。老師的選材一定要適當,既要方便同學們掌握這個題材,又要讓同學們學習不那么枯燥無味,能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也為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的語文學習是十分重要的,閱讀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課堂閱讀教學指導,更應該注重課外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掌握課外閱讀技巧,從而有效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郭宏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淺析[J].學科教育,2008(8).
[2]蘭臻.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海峽科學,2009(4).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