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源于中國,始于神農氏,興與唐,盛于宋,延續至今,被譽為我國的“國飲”。我國的茶文化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從1966年日照“南茶北引”成功開始,我們這個小鎮便慢慢開始改變了模樣,曾經的山脊薄土被勤勞的人們種植上了郁郁蔥蔥的茶樹,巨峰從而也擁有了“南茶北引第一鎮”的美譽。如今3.8萬畝茶園如錦繡畫卷鋪展在這個曾經貧窮落后的小鎮上,在巨峰人民辛勤汗水的澆灌下正開出一支支富裕幸福花。茶文化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有著養生、禮讓、修身的社會功能以及和、清、敬、真的精神內涵。我校本著區域優勢,立足“尚德、促情、立人”原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為依托,幫助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感悟生活中的情,讓學生“懂得感恩、學做真人”,學校開設了茶文化校本課程,并試圖以茶育人,加強德育滲透。
【關鍵詞】茶 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75-02
通過學習校本課程中的茶鄉來源,讓孩子們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以及巨峰鎮“南茶北引第一鎮”美譽的由來,激發了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了解茶葉制作過程,在滿足好奇心之余,全面感觸從采摘到成型的過程,進而感受勞動的辛苦、父母的不易,喚醒孩子們心中的感恩之情。
以“茶藝表演”為依托,引導學生識茶、懂茶,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良好品質。
茶藝是指在傳統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實踐,包括泡茶的技能、品茶的藝術,以及在行茶過程中以茶為媒體去溝通自然、內省自性、完善自我的心理體驗。茶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勞動技能,沒有勤奮的探索精神是很難獲得成功的,所以它在培養孩子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精神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的小學生,大多來源于農村,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限制及鄉村環境的影響,很少有孩子從小注重習慣、素質的培養,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有著多種性格上的缺陷或缺失,常常表現為基于自卑下的“退縮”、斤斤計較式的“自私”、以及言行的粗魯、著裝的邋遢隨意。而在茶藝表演活動中,學生通過一個完整的茶藝操作,訓練了得體的著裝、常見的禮儀、規范的言語,形成了良好的儀容儀表、禮儀和用語習慣,鍛煉了團結協作能力,逐漸提升了個人素養。
一、茶文化使學生增長了文化知識,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自信心。
茶的故鄉是中國,茶的起源、發展、經歷了幾千年。所以在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讓他們學習到茶起源、發展、傳播的過程,而且能彌補他們的最為缺少的史學知識,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尤其是對于農村的小孩子,閱讀量總體來說還是偏小,對史學知識的觸及更是寥寥,而通過對茶史的介紹,則從孩子身邊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閱讀之窗,增長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自信。
二、茶文化幫助孩子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鄉,培養了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學校的孩子大多都是茶農的孩子,雖然他們從小在茶園長大,與茶樹為伴,可大多數孩子都只知道茶園是父母掙錢用的,甚至一提起茶園孩子就想到“苦和累”,根本談不上熱愛、自豪。茶文化校本課程的開設讓孩子對茶的認識更加開闊、更加全面了。種茶人在他們心里不再只有“苦和累”,更有“自豪與幸?!?。
三、茶藝表演培養了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情趣。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清、靜、雅、和。茶藝表演是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它把時代精神用恰當的形式、完整的形態體現出來,使茶道成為體現時代精神的一種載體。宣揚中國茶道,不僅有助于發揚茶道的“和諧”精神,使人與人之間增進團結,使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而且有助于弘揚茶道的“審美”情趣,為人們帶來精神的享受,培育茶道的“高潔”意境,提高人的風度與品位。同時茶道的“求精”精神,培養人的扎實務實品行;“吃‘苦”精神,使人在苦中尋找人生樂趣;“儉樸”精神,讓人矜守儉德,力戒貪奢淫享樂;“專注”精神,使人的意念與事業(學業)融為一體??傊?,以清、靜、雅、和的中國茶文化精神陶冶小學生,對培養他們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無法比擬的作用。
四、茶藝表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公關場合,清茶一杯,以茶代酒,強調了飲茶是人際溝通的重要手段。
茶事講究天地人和。茶含敬意,以茶敬客;茶重德性,以誠待人。圍桌飲茶,和氣交談,同事可以增強團結,朋友可以增加友誼,家庭可以共享天倫,商界可以和氣生財,天地人和是茶事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小學生中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茶鄉小鎮的小學生中普及茶道、茶藝,推廣以和為貴的人倫思想,有助于敦睦人際關系,引導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愛家。
五、茶藝表演是培養學生互助合作、形成集體意識的良好途徑。
茶藝表演的和諧來自全體隊員的團結、合作。在演練(表演)時,要求講解員、主泡師、副泡師、服務員要善于與他人合作,并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達到心靈與感覺的默契。表演中要自覺地融合到集體中去,不知不覺地和整個隊伍團結一致,團結合作和集體意識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
作者簡介:
劉祥云,女,生于1985年9月,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后崖下村人,大學學歷,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