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 郭偉光 滕林 回雪穎 張海麗 于洋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規劃課題,編號是GJC1316114。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220-01
本文基于中醫外科學的課程特點,論述了堅持中醫精髓,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中西結合,西為中用的中醫外科學實訓,對中醫外科學的傳承和發展及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中醫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醫學擁有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以中醫辯證理論為指導的獨特診療方法解除了無數患者的疑難雜癥。隨著西醫學文化的引入,在西醫的沖擊和擠壓下,中醫學理論如何傳承發展、如何將中西醫內容融會貫通、如何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的背景是培養中醫人才的關鍵與成敗所在[1]。
《中醫外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包括外傷、瘡瘍、等豐富的診療范圍。課程的特點有三,其一是疾病的表象雖然具體有形,但易于混淆,理解不易。其二,治療上講究辯證分析、內、外兼治,尤其外治,藥劑、手法內容豐富。其三,處理方法上要求具有相當的實際動手技能[2]。
我校中醫外科學專業總結中醫教學中的現狀與問題,提出開設中醫外科學實訓課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通過中醫外科實訓課程的實踐,我們覺得開展中醫外科實訓課程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意義:
1.突出了中醫外科特色,對傳統醫學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外科學尤其是外治法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些外傷性疑難雜癥的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近年來隨著西醫外科手術的發展,中醫外科學尤其是外治法的傳承和發展遇到了極大的沖擊和瓶頸,通過建立中醫外治法實訓教學平臺,對醫學生進行常用的中醫外科學外治法項目訓練,使其熟悉并掌握中醫外科學外治法的精髓,掌握外治法和現代醫學技術相結合的基本技能和技術,即是突出中醫外科特色教學,對中醫外科學尤其是外治法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中醫外科實訓教學模式完善了中醫外科學外治法的課程體系
傳統的中醫外科學教學模式都以講授、視頻和多媒體為主,鮮見外治法實訓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利于中醫特色的外治法的發展與傳承,我校在突出中醫外科特色的宗旨下,圍繞中醫外科學的發展與傳承和培養實用型中醫人才這一目標,開展中醫外治法實訓教學模式,填補了《中醫外科學》實訓教學的空白。西醫外科學強調手術,中醫外科學重視外治法,此為醫學界共識。由此可知,無論何時何地均應注重中醫外治法實訓教學,我校依據職業教育背景下中醫實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中醫外治法實訓教學,完善了中醫外科學外治法的課程體系,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3.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強化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教學特點[3]
《中醫外科學》是一門操作技能較強的臨床學科,尤其是外治法,在基層醫院廣泛應用,簡便廉驗,十分重要。理應對學生多進行實訓操作,才能耳濡目睹,熟能生巧,方可體現出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教學特點,最終培養出臨床實用型的中醫人才,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傳承和發展祖國傳統醫學。
4.傳承精髓,改革方法,發展創新中醫外科學
在我校的中醫外科學外治法實訓教學中,在實訓項目的選擇上,通過挖掘古法精髓,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編寫出中醫外科學外治法實訓大綱,實訓項目既保有中醫外治法的精髓又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做到與時俱進,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開設中醫外治法實訓操作,且在不斷的實訓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調研解決,從而使中醫外科學外治法的內容逐漸完善與創新,給中醫外科學外治法的傳承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中醫外科學尤其是外治法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必須傳承下去,開展發展和創新的中醫外科學實訓項目訓練,對中醫外科學的傳承和發展及職業教育背景下中醫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素清, 張晴, 閏景東, 王俊志, 李志鴻 ,王和平, 安月鵬. “三維一體”創新型中醫外科學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23):82-84.
[2]郝平生,楊川,楊劍,朱曉燕,郭靜.《中醫外科學》七年制教學過程的體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8-9.
[3]張董曉,張燕生.中醫外科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時珍國醫國藥,2012,(6):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