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莉 趙云 周永芹 盧娟 沈晶
【摘要】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遵循,通過構建活潑生動上進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打造有溫度的大學課堂教學,基于勝任力的培養深化改革,打造有深度的大學課堂教學,把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作為高校改革發展的基本遵循,引導教師扎根講臺,精心育人,打造有溫度、高度、深度的大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課堂教學 溫度 高度 深度
【課題來源】三峽大學教學研究重點項目課題編號:J201702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15-01
一、傳統教學中,高校課堂部分病態聚焦
長期以來諸多“教”與“學”的問題困擾國內大學課堂教育,“工作倦怠導致醫學教育人才儲備不足”、“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難以承載信息時代海量的信息”、“形成性評價難操作、終結性評價權重過大”、“游戲、武俠小說已經成為部分大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并發奮用功地學習了四、五年”等等現象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問題。廣大教育工作者痛定思痛, PBL、CBL和RBL教學、整合課程等新型教學方式,慕課、翻轉課堂、SPOC等新型教學手段如雨后春筍般應用在大學教育領域,然而前者通常要求小班建制開展教學活動,后者對學校的網絡信息化程度要求比較高,無論哪種單一模式都難以在省屬高校授課中大規模推廣,無論模式都需要課堂教學作支撐,但現實中的“問題課堂”折射出較多時候對課堂這個主陣地關注不夠,對課堂教學這個主業抓得不緊、不實、不力。如何破題?尋本溯源,教師首先必須有清晰、明確的教育觀,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環境中應對各式各樣的問題,高效地管理課堂教學,打造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需要溫度、高度、深度
(一)構建活潑生動上進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打造有溫度的大學課堂教學
高強度教學、科研任務,目標不明確的大學學習瓦解了大學教師與學生的聯系,本應生動的課堂有時寂靜得可怕。因此,高校教師首先需要對師生學習共同體理念及活動式、協作式、反思式學習方式的進行更新,同時對講授內容的把控、語言技巧的應用、對話和問答的設計、啟發時機以及與學生交流、互動有關信息技術等進行細致入微的把控。另一方面在學生相互配合、相互啟發、相互引導、相互促進過程中注意學生學習團隊的構建,以協同學習、共同學習,進而共同發展。這種師生身心在場的合作探究與知識創造,同頻共振促進學生需求與課堂教學良性互動,構建活潑生動上進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才能把沉默單向的、冷冰冰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啟迪智慧有溫度的互動場所。
(二)以課堂人文教育促進高素質專業人才發展,打造有高度的大學課堂教學
本科生是高素質專門人才培養的最大群體,本科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它要求有高度的大學課堂教學不僅是可以傾聽學生們對學習、成長、未來的困惑和思考,通過深入細致的交流給予他們更貼心的關懷,把課堂上的“傳道、授業、解惑”延伸為對人的培養,傳遞公平、正義、民主、仁愛,傳承自由、獨立、思辨、批判等大學精神。更重要的是應該將專業知識與人文教育相融合,通過培養學生血性和狼性,即既要有家國情懷,又要有團隊精神和敢于探索、不怕失敗,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交給學生打開未來之門的“金鑰匙”,讓他們能夠敏銳地洞悉未來、自信地擁抱并引領未來。
(三)基于勝任力培養的深化改革,打造有深度的大學課堂教學
基于勝任力的教育模式,是逆向思維,從后往前推。首先需要思考大學教育應該得到什么樣的培養成果,大學生畢業后應該能夠做到哪些?需要有哪些能力?從而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和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培訓,如知識技能、溝通合作、職業素養、社會角色、教學管理、終生學習等。有深度的大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包括通過科學合理的設置認知目標,鼓勵學生在學習時對知識和經驗進行反思和整合,使學生有充足的機會學習使用數字信息等相應的,體驗到高度學業挑戰不僅只是投入大量時間、完成繁重任務,而是能夠有策略地開展學習,并在課程學習中開展深層的認知活動,如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強化實踐技能、大學生科研團隊、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促進創新能力培養,通過社會角色體驗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意識、培養學生們的團隊協作精神與溝通合作意識。
三、結語
大學課堂教學能否吸引人,靠的是教師潤物細無聲的慢火細燉,靠的是教師俯下身子的千錘百煉。把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作為高校改革發展的基本遵循,引導教師扎根講臺,精心育人;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設計課堂教學,有效激活學生的心靈,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才能打造有溫度、高度、深度的大學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瞿振元.著力向課堂教學要質量[J].中國高教研究,2016,(12).
[2]楊新曉,陳殿兵.當代高校課堂教學的掙扎與求變[J].現代教育科學,20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