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妹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50-02
教育部統編語文課程是這樣定位的: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那么,怎么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呢?
一、了解學生的需要,確定教學的起點
教學起點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確定的。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可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克服教學中的淺層性。例如教學《我是什么》“飄浮”一詞,學生常常會誤寫成“漂浮”。教師雖然通過讓學生比較“飄浮”和“漂浮”,發現偏旁不同,但是在鞏固練習和各種測試時,卻還是不斷有學生寫錯。筆者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為主導,天生喜歡圖畫和在畫面中理解事物的起點,教學中第一步出示兩幅圖:一幅是一只風箏在藍藍的天空中飄浮,另一幅是一只小船漂浮在清澈的河面上,讓孩子們觀察這兩幅圖。第二步是做“找朋友”的游戲,給“飄浮”和“漂浮”找朋友。孩子們最喜歡做游戲了,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仔細觀察,同桌討論后,一致認為“飄浮”要和風箏做朋友,“漂浮”的朋友是小船。第三步學以致用,我讓學生看圖分別用“飄浮”和“漂浮”說句子,把文本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此后,學生很少有人再寫錯這兩個詞語。
二、巧用“泡泡”提示語,進行切合的設計
統編語文教材的編者很貼心,他們以學習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形式插入了許多提示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意圖明顯。這“泡泡”提示語既能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又悄悄地告訴老師:重點內容常常會用“吐泡泡”的形式來呈現。這給教師備課起了引領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巧用“泡泡”提示語,通過研讀知識點、捕捉訓練點、擴展延伸點,讓“泡泡”成為學習語文的好幫手。例如: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在課文《樹和喜鵲》中,“孤單”一詞下面吐了泡泡:“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單的意思。”直接點明了單元的語文學習要素。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請同學們自讀第一自然段,用“——”畫出讓你體會到孤單的詞語。學生畫出了“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只有”等詞語,老師小結學法: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能聯系上文理解詞語的意思了。接著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聯系學生生活體驗,什么時候感到孤單?最后,引導學生用朗讀把“孤單”的感覺讀出來。這樣層次遞進,環環相扣,化平面為立體,讓“孤單”這個詞語在孩子的頭腦里“豐滿”起來。
三、挖掘課文經典詞段,感悟語言的規律
統編教材課文中,處處蘊藏著經典的語段,教師要挖掘這些值得關注的詞句和段落,讓學生感悟語言運用的規律。例如二年級下冊《彩色的夢》一課,語言簡潔,想象豐富,構思巧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兒童詩。就語言規律來說,第二小節最有特色:
腳尖滑過的地方,
大塊的草坪,綠了;
大朵的野花,紅了;
大片的天空,藍了,
藍——得——透——明!
教學這一小節時,可以這樣設計:這個小節,哪個詞語或者句子你最喜歡?為什么?引導學生品讀感悟。一是體會神奇的想象。在兒童詩中,作者展開想象,把彩色鉛筆想象成森林的精靈,滑著輕盈的舞步,從碧綠的草坪,鮮紅的野花,湛藍的天空“蹦跳”到蔥郁的森林。精靈有“腳尖”,能“滑過”。那么,彩色鉛筆像什么?孩子們思維之花被點燃了,孩子們說彩色鉛筆像“小手”,能“摸過”;彩色鉛筆像“小嘴巴”,能“親過”;彩色鉛筆像“身體”,能“滾過”……二是體會顏色的變化:“草坪綠了”“野花紅了”“天空藍了”運用鮮艷的色彩渲染,增加了詩歌的畫面感。讓學生說一說:( )綠了 ( )紅了( )藍了。在生活中,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你會說嗎?孩子們善于發現,語言豐富:樹葉綠了,蘋果紅了,橘子黃了,葡萄紫了,棉花白了,桃花紅了……三是讀好句子的破折號。這節小詩最后一行“藍——得——透——明!”你們發現了什么?這句該怎么讀呢?讓學生同桌討論交流,讀讀試試,老師再進行示范朗讀,體會破折號在詩句中表示聲音的延長,起了強調的作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節奏美、音律美,感受“我”對藍天的贊美之情。還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這樣的詞語,例如:白——得——發——亮!紅——得——耀——眼!紫——得——發——黑!最后把剛才說的串編成小詩,當一個小詩人。
四、聚焦課后練習題,讀寫結合促表達
統編教材每一篇課后練習題都匠心獨具。在教學中,教師要讀懂編者意圖,要有語用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例如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課后練習一:這道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以及根據示意圖講故事的能力。教學時,老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文中的示意圖有哪些內容,讓兒童發現示意圖呈現了課文的關鍵信息:蜘蛛開店賣口罩,河馬來了;賣圍巾,長頸鹿來了;賣襪子,蜈蚣來了。然后,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信息練習講故事。老師可以先做個示范,講蜘蛛賣口罩的故事,然后交流討論,歸納出《蜘蛛開店》這個故事要借助示意圖和童話結構反復的特點來講,學生練習講故事時還可以降低難度,循序漸進,分三個部分來講,賣口罩——賣圍巾——賣襪子。每個部分,可以抓住四個要點來講:想“賣什么”——寫招牌——顧客來了——編織所用的時間或逃跑。“賣什么”“寫招牌”“顧客來了”這三部分的句式類似,有規律可尋,可舉一反三,學會遷移運用。這樣,在講故事中發現語言的規律,感受蜘蛛的形象特點。
總之,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找準語言的訓練點,多角度地引導學生感悟語言表達的規律,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就能不斷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