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現代心理問題在小學生中越來越突,尤其是高年級階段的小學生。然而中小學現在的小學生學習壓力大、以及“早熟”等現象導致小學生的心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這是我們國家不可忽視的一重點問題。在小學生這個群體中,心理健康是其成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目標。本篇文章主要講解了小學生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發表拙見,從而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打下基礎,做出點薄弱的貢獻。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高年級
2002年,《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由教育部權威頒布,其中對于中小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首次以國家綱領性文件的方式向全社會進行公開,并以此為綱,開始科學地指導和規范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學時義務教育的起點,也是以后所有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接受教育人數最多的階段。隨著時代的進步,對小學生的要求越來越多,尤其是小學高年級階段,是與初中的銜接階段。其在課業壓力、人際交往等問題的應對上有很多的問題與困惑。然而我國小學教育中,對此問題的解決措施不夠完善,設施不夠專業,出現了以幾個問題:
1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
每個小學都應該設立了心理咨詢師,但是同學們可以觀察一下,心理咨詢室里是不是大部分時間都是空蕩蕩的,為什么呢?有很多學校的心理咨詢師相當于一個擺設,甚至里面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都沒有,位置也往往在最偏僻的地方,設施環境更是不用說了。出現這類問題的首要原因就是學校里不重視,還沒有認識到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的嚴重性。甚至有些學校把德育教育與心理治療混為一談。學校與教師對心理問題的忽略導致了惡性循環,學生在學校里沒有途徑去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問題,更談不上去治療。
2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化
當小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害怕,他們認為心理出現異樣就是生病了,往往讓自己陷入恐慌。其實大部分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心理出現問題往往是學業壓力大或者人際關系再或者生活方面遭遇了挫折,讓他們一蹶不振,認為自己的心理不健康,但是他們卻意識不到問題出現的原因。他們羞于去心理咨詢師去咨詢,覺得被同學們看見了會嘲笑他“有病”。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治療的過程,實際上主要是教師的引導過程。甚至有的教師措辭不注意,不夠專業會使學生的心理狀態更加糟糕。
3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
有部分學習開設了心理健康課,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然而它在小學中的地位連所謂的“副科”都不如。在課堂上,向學生們講述關于心理學的知識,很多小學心理老師缺乏實踐經驗,一味的講述理論知識,以應付課業要求。把有趣的心理學當成了一種負擔來講授,本來學生們可以通過對門課系統科學的學習后,可以判斷最基本的心理問題,但是類似這種“走過場”的課程的設置,沒有讓學生意識到心理問題的重要性。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重重,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用較科學的方法探索心理素質的成分和結構,完成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并軟件化, 建構學生心理素質檔案, 編寫學生心理素質訓練指南, 探索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問題,還是社會上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家庭也占了很大的因素??梢越⑦@三種相協調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覆蓋到學生的方方面面。
1)家庭方面。 家庭在這三者中處于助推的作用,如果把學生心理素質比作極速行駛的汽車 那么家庭教育就好比汽車里的燃油。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與原生態家庭密切相關。為了發揮家庭在心理素質教育中的助推作用, 我們首先要從學生家長的思想入手,讓他們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加倍重視。增強家長對心里問題的認識,比如教師家訪時,多與家長從孩子的心理方面溝通,另外還可以專門對家長進行講座培訓,其次也要學生家長規范自己的行為,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和諧、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
2)學校方面,學校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使小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其不僅僅使學習的地方,也同樣是小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場所。在學校內可以采用開展主題班會,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班會之前對班會內容熟悉掌握,促進師生共同學習,在班會上,可以與同學們組織心理素質的小游戲,讓同學們意識到心理問題并不可怕,另外還可以對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進行統計,采用編制的心理素質問卷,了解學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水平及特點,對那么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學生及時對癥下藥。
3)教師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指導地位,能夠激發學生去自覺地關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正面對待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學生,用愛和關心去包圍他們。同時教師也要加強自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與學生們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教師相對于學生而言,有很好的模范作用,教師自身的心機素質良好,也會積極地去引導學生。
參考文獻
[1]俞國良.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 J]. 教育科學研究, 2001, ( 7) .
[2]查明華. 中學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 D]. 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0.
[3]洪君頁. 中學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認識[ D]. 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0.
[4]劉翔平, 周俊華. 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模式[ 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1999, ( 5) .
作者簡介
朱梓菲(1994-),女,漢族,山東省德州市,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7級小學教育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